王慧芳
【摘要】 語文是各科學習和學生發展的基礎。語文德育教學與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養成樂觀向上的生活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中,德育成了我國教育的重要內容。文章以立德樹人為背景,詮釋了德育滲透的含義,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結合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和教學現狀,探討了將德育教學更好地融合到小學語文課程的路徑,希望有助于我國語文德育教育和語文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德育教學? 小學語文?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5-0061-03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非常關鍵。因為小學階段恰好是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的關鍵時期,而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歷來是德育的橋梁和載體。尤其是在立德樹人下,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已經成為語文教育教學不可忽視的問題。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認清德育滲透的意義,找準德育滲透的路徑,使語文德育跟上課程改革步伐,為學生全面發展加油助力。
一、德育滲透及小學語文德育的意義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就是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融入語文教學中。進一步來說,語文德育滲透,指從社會要求出發,在教學中借助有意識、有組織、有目的的德育教育,讓學生養成社會所認可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借助德育提高育人質量的措施。德育教育是人類發展、群體生活的產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許多正確的道德理念都被傳承和發揚下來,許多道德理念至今仍有積極的教育價值和意義。
小學生的身心還比較稚嫩,他們正處在認識事物的初始期,他們的理解能力,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乃至對是非對錯的分辨能力都很低。但是,小學生又有很強的求知欲,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這個時期,也是他們可塑性較強的一個時期,德育需要從娃娃抓起。在小學階段全方位、多層次滲透德育,可以深化學生的道德觀念,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為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也是小學教育教學的基礎。小學語文有著悠久的德育傳統,語文課程資源中也包含有豐富的德育資源和素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必要性和積極的意義。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深入發掘、積極整合各種德育元素,并在營造德育氛圍、創設德育情境、開展德育實踐方面持續發力,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以德化人的目的。
二、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和教學現狀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雖說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德育教學面貌已經得到很大改觀。但是,受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許多學校和教師在教學中,都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心理,即便是“減負增效”的口號已經喊了好多年,但是許多人根本沒有認識到德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在德育上也沒有采取實質性的行動。許多老師在評價學生時仍舊是以成績為唯一的標準,一些學校在評價教師的優劣時,也是以考試成績為重點,德育被邊緣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老師迫于外界壓力,仍舊將智育當做教學的首要目標,德育被排除在語文教學之外。許多教師雖然對德育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是關于德育的方法和路徑,許多人都缺少經驗。如在小學語文教學教學中,一些教師都是以德育理論教育為主,德育教學內容主要是社會公德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缺少關聯,德育的說服力較弱。此外,在德育滲透和教學方面,許多人都沒有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德育教學手法單一,所以,德育教學很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在道德教育上也難以與學生達成共識。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傳統的德育模式和手段已經無法滿足教育教學需要,小學語文德育教學需要在觀念、方法上做出改變,借助具體的德育滲透途徑實現德育的開拓創新。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路徑
(一)在德育目標引領下進行德育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要響應新課改號召,改變語文教學理念,積極進行德育教學。德育教學實踐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在德育實踐中,要想確保德育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需要明確德育目標,理清德育思路,明確德育方向,有計劃地實施德育。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深入研究教材,積極探索語文教學規律,吃透新課改精神,全面把握教學的各個環節,找準德育的滲透點,將德育巧妙滲透進去。如在學習《落花生》一文時,通過課文分析,本文的德育教學目標為“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找準德育的落腳點,以“花生的品格”為德育落腳點,進行德育拓展和延伸,以閱讀、設問、討論為主線,進行德育滲透。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文,看父親是如何評價花生,教育孩子的,弄清文章內容。現在的小學生由于從小都被家長鼓勵“有個性,大膽表現自己”,所以,一些人對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并不認同。結合學生實際,教師可以巧妙設問: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一個人要想成功、出名,就要吸引更多的關注,但是,這與本文所宣揚的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花生精神是不同的,那么,不圖虛名、默默奉獻會不會影響成功、成名?如果有一個出名的機會,你會不會努力爭取?不圖虛名、默默奉獻是不是影響個性發展的落后思想?然后,讓學生討論問題,交換意見,并結合學生的討論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以正視聽,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二)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教學
知識來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意識,所以作為語文老師,要將德育滲透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從書本的課程內容入手,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教學情境。比如在《彩色的夢》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先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的夢境是什么樣子的,美好的,快樂的,神奇的,嚇人的,還是斑斕多彩的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是記得夢的,所以他們也是能夠做到清楚講解自己的夢境的,如果學生不夠積極參與,老師也可以先將自己的夢分享給學生,給學生做一個表率,引導學生參與分享。在此基礎上,播放有關中國夢、參軍夢的視頻,結合視頻講述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走進綠色軍營保家衛國的意義,鼓勵學生放下包袱,大膽談談自己的夢想,并鼓勵學生將自己夢想的明天、自己可能創造的成就、自己的夢想用畫筆描繪出來,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夢想。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夢想,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鼓勵學生從現在做起,做一個有夢想有信念的人,鼓勵學生好好學習,朝著夢想不斷努力。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發掘學生的潛能,激勵學生變得更加好學樂學,更加優秀。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德育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老師手握粉筆,外加一個黑板,通過滿滿的板書給學生展現出所有文章里的內容和知識點,所以,在語文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場景,即老師在上面不停地講,學生在下面不停地記,但是沒有師生交流和互動,學生個性和需求也被忽略。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之美,也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所以,新時期的語文教學,需要老師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改進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如在教小學課文《藍色的樹葉》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索各種各樣的樹葉圖片作為導入,讓學生觀察葉子的顏色然后引出所學課文內容,通過鮮亮的色彩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對大自然有一種新的認知,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情懷。又比如在上《故宮博物院》這一課時,可以搜索故宮的視頻片段播放給學生看:湛藍的天空下,故宮的大門漸漸打開,雄偉壯麗的古建筑一個個朝我們迎面而來,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有漢白玉雕制的基座,朱紅色的窗,精致的圖案,紅墻黃瓦,莊嚴神圣而又色彩斑斕。聽著解說看著畫面,讓學生如臨其境,使他們陶醉于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景觀之中,既點燃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在科技發達的信息時代,利用多媒體手段將德育知識與語文教學進行融合,既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四)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德育教學
生活處處都是教育,社會就是一個大學校。因此,教學和品德的培養不能僅限于講堂,而是應該讓學生到社會這個大校園里多一些歷練,讓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與人相處來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比如在學習《動手做做看》一文時,結合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動手的習慣和能力”,教師可以拓展教學空間,將學生組織起來,利用課余時間帶學生開展“呵護家園, 人人有責”的環保活動,除了各班負責自己班級的區域衛生以外,還要讓各班學生充分“活躍”起來,制作一些“保護環境 人人有責”、“呵護地球母親? 人人有責”“不要隨手丟垃圾”“公共區域禁止吸煙”等的宣傳圖片或者海報,專門從班級抽取衛生積極分子組成“環衛隊”,讓他們拿著圖片海報到附近的公園廣場進行宣傳,如若看到有人亂丟垃圾,破壞環境的行為,讓學生利用適當的方式上前去進行現場教育。又如,在學習有關社會公德、交通工具的文章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到交通路口體驗交通警官叔叔的工作。以上的活動可以每周開展一次,學校每個月進行一次大會總結,大會上對于表現特別好的班級以及學生進行表彰鼓勵,也讓參與體驗的學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通過活動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環保擔當意識,還激發了他們的社會主人公意識。既培養了他們養成好的衛生習慣,也提升了他們的道德修養。
綜上所述,德育教學乃素質教育之根本,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首要目標。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任課教師要結合當代學生實際情況,針對語文教育教學現狀,從教材內容、教學情境、社會實踐活動三個方面入手,拓寬德育路徑,實施有效的德育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促使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學科素養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麗萍.淺議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2020(45):194.
[2]朱青.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D].上海師范大學,2011.
[3]朱宗祥.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課堂的構建[J].文理導航(下旬), 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