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媒體時代與以往相比,具有信息技術多元化、信息傳播多元化、信息影響多元化、讀者需求和體驗多元化的特點。綜合性醫學期刊逐漸向專業化、數字化、網絡化、國際化發展,實現與新媒體的更新迭代,提高期刊質量,提升期刊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文章圍繞綜合性醫學期刊編輯應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著眼構建時時學、處處學、終身學的格局,主動轉變工作理念,強化文獻檢索和信息處理能力,熟練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掌握新媒體技術等方面展開分析,在工作中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編輯工作方法,提升自身素養和能力,實現編輯在新媒體時代的轉型,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醫學期刊專業化、數字化、網絡化、國際化發展需要。
關鍵詞:綜合性醫學期刊;新媒體時代;編輯;轉型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2-0193-03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通過互聯網,以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傳播文字、圖形、影像等信息的形式日益成為主流。新媒體技術是指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管理和傳播的數字化,具有信息技術多元化、信息傳播多元化、信息影響多元化、讀者需求和體驗多元化等傳統技術無法比擬的優勢。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技術在綜合性醫學期刊的應用范圍擴大,期刊出版形式由傳統單一印刷型向印刷-電子并存型轉變,引起編輯工作的內容、形式、流程等方面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如編輯工作內容由編校出版為主向學術策劃、編校出版和宣傳推廣轉移,編輯工作形式由傳統向數字化、網絡化轉變,編輯與作者、專家、讀者的交流溝通由E-mail、電話向微博、QQ、微信等轉變[1],這對綜合性醫學期刊編輯的思維方式、工作理念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綜合性醫學期刊是反映醫學學科學術水平的窗口,是廣大醫、教、研人員傳播與交流新的醫學理論技術和研究成果信息的平臺。綜合性醫學期刊已邁入專業化、數字化、網絡化、國際化的新時代。
要出版一本精品綜合性醫學期刊,不僅有賴于高質量的科學研究,還必須擁有能適應時代發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更新知識儲備、能掌握新技術的高素質期刊編輯。
醫學編輯是醫學雜志組稿、編校、出版的核心,編輯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期刊質量已成為編輯行業的共識,編輯的綜合素質在推動期刊建設、創新期刊工作模式、提升期刊學術水平、引領學科的研究發展等方面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轉變醫學期刊編輯工作理念
編輯是一個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有多重角色的職業[2]。在新媒體時代,綜合性醫學期刊編輯必須審時度勢,不僅要掌握醫學知識、技術,編輯理論知識、方法,還應積極滿足新時代編輯工作涉及多專業、具備多職責的需求,從職業素養、工作思路、工作內容、工作方法等角度出發,主動轉變工作理念,發揮主觀能動性,融入期刊的建設,如思考期刊發展目標、行業定位、欄目設置、學術策劃、內容篩選,搭建與專家、作者、讀者的互動平臺,加強相互間的交流溝通,學習掌握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數字期刊是期刊創新運用新媒體技術的重要成果,打破了紙質期刊受閱讀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備了傳播內容和形式豐富、傳播范圍廣、傳播時效性優等特點,克服了紙質期刊傳播形式單一、范圍小等缺陷。
在新媒體時代,讀者亦更加喜歡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數字期刊。為了適應讀者的多元化閱讀方式和不同需要,要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編輯通過對文章素材的整理、關鍵詞的確定、內容的梳理和再加工等,以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形式突出顯示文章的重點內容,實現讀、聽、視的有機融合,并改善讀者的閱讀體驗、節約讀者的時間,這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影響力,發揮期刊的學術引領作用。關鍵詞和重點內容的整理亦有利于讀者借助搜索引擎,便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內容。讀者閱讀數字期刊時,一旦遇到感興趣的、想深入了解的內容,可直接通過網絡數據庫獲取大量信息[3],可以幫助讀者節省大量的時間。
微信公眾號是十分便捷的新媒體平臺,其已成為學術期刊擴大傳播范圍和提高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媒介[4],方便作者和讀者及時查閱期刊最新動態。
為加強紙質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上海醫學》雜志依托微信公眾號上海市醫學會發布數字期刊,讀者在“其他服務”菜單欄中點擊“上海醫學”,即可打開《上海醫學》雜志網站。編輯在《上海醫學》雜志網站實時發布期刊信息,讀者可在其查閱《上海醫學》與紙質期刊同步的文章,作者可注冊登錄后投稿和查詢稿件進度,編輯和專家可在線審稿等。
上海醫學會服務于全市醫學工作者和專家,借助上海市醫學會,可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進而將服務范圍擴大至全球,充分發揮《上海醫學》雜志的綜合性醫學期刊特色和優勢,展示研究成果、發布最新資訊、促進技術推廣和應用,有利于醫學學術傳播和交流等,實現期刊自身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并在醫學領域交叉應用。醫學影像人工智能是當前臨床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5],主要應用于影像檢查、內鏡檢查、病理檢查等,人工智能在病變識別、輔助診斷、輔助臨床決策和療效評估等環節也頗具優勢。深度學習技術在病理圖像診斷方面已應用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和淋巴結轉移等檢測中[6]。這對編輯提出新的要求,編輯需學習掌握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專家系統、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了解人工智能在醫學中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上海醫學》以“攜作者同行,與讀者同在,伴專家共舞”為宗旨持續發展,深入與新媒體技術融合。因此,編輯需樹立時時學、處處學、終身學的理念,積極主動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綜合性醫學期刊發展需求,了解和掌握計算機、新媒體等技術,發揮新媒體技術和網絡信息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綜合性醫學期刊是反映學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及學術水平的重要載體,故而能將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展及時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技術和工具都值得醫學編輯學習并應用。因此,作為編輯,一定要及時轉變工作理念和思想,盡早適應新的角色,適應新媒體時代期刊發展的需要。
三、強化文獻檢索和信息處理能力
編輯的專業素質體現在稿件的初審、外審專家的選擇、稿件加工等多方面。
現代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學術研究國際化趨勢日益顯著,學術動態更新加快,通過網絡獲取研究相關信息方便快捷。作為一名醫學編輯,要提升行業和專業信息的獲取能力,如養成良好習慣,定期瀏覽專業期刊、學術網站,了解相關專業最新研究進展、學科帶頭人及其團隊的研究動態等,這對更新自身知識儲備、提高審稿水平以及做好稿件送審工作有極大幫助。同時也有利于編輯選題和組稿,促進期刊學術水平的提高,更能勝任新媒體時代醫學期刊編輯一職。
編輯在稿件初審過程中,可通過專業文獻信息檢索系統、數據庫,如PubMed、SCI、Nature、Springer Link、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生物醫學數據庫(CBM)等,輸入關鍵詞和相關內容完成對稿件的信息檢索,查找與之相關的文獻,有利于及時準確地判斷論文的新穎性和學術價值。
運用中國知網(CNKI)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數據庫查重功能,輸入全文可以有效檢查論文與數據庫中文獻的重復率,針對文獻復制比,編輯進一步對照《文本復制檢測報告單》,對論文重復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有效減少學術不端行為。
在論文編輯過程中遇到疑惑,如統計方法的選擇、國標規定、醫學名詞的準確性等,在網上查詢的效率遠高于查詢紙版文獻。
學術期刊的數字化、網絡化本質是紙質期刊的電子化、網絡化。期刊質量是期刊發展的關鍵,因此醫學編輯需要具備專業的文獻信息檢索、獲取和分析處理能力,合理、有效地運用網絡數據庫資源,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進而做好組稿、初審、加工、文獻校對等一系列工作,提高編輯效率,促進期刊的高質量發展。
四、掌握新媒體技術
新媒體時代,醫學期刊編輯工作范圍明顯擴大,從期刊的策劃、組稿,稿件的審、修、定、排、校、印,到宣傳、推廣都有涉及,編輯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發生了重要變化。
新媒體時代,通過書信傳遞信息的情況已愈來愈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新的溝通方式,從電子郵件到QQ、微博、微信等,尤其是微信已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可以發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以及根據需要組建微信群等,通過網絡快捷地在群里發布信息、共享文件,在朋友圈推送信息、分享等。
《上海醫學》編輯部先后建立了編委微信群、各學科編委的微信群,方便編委聯絡、交流,每期雜志全文和各科相關論文點對點發到各學科的編委群,實現精準服務。在期刊組稿選題等方面,亦發揮了重要作用。編輯與審稿專家、作者通過微信聯系,在線交流溝通,明顯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海醫學》雜志響應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建立期刊采編系統(http://www.smasmj.com/),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優化網站功能、欄目設置和投審稿工作流程,已實現在線投稿、查稿、審校、編校、排版,對編輯的工作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者可通過網絡端投稿、查稿,隨時了解稿件狀態,方便快捷。專家可在線審稿,采編系統對稿件的基本信息如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工作單位、研究方向、基金項目等收集統計;編輯在線進行文稿初審、學術不端稿件檢測、送審、編輯、修改和排版等工作。專家遠程審稿,在線提交審稿意見。編務和主編也可在線辦公,期刊信息在線發布。
《上海醫學》雜志實現了期刊數字化、網絡化運行,為努力實現打造一流綜合醫學學術期刊和學術交流平臺的目標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基于微信、期刊采編系統等平臺,期刊編輯多環節的工作逐漸朝網絡化、系統化和一體化方向發展,這要求醫學期刊編輯不僅要具備傳統的編輯技能,還要具備學習和應用微信、期刊采編系統等平臺的能力,要深入了解采編系統的架構、軟件、數據庫、系統通信方式等,最終應用于自身工作中[7]。
編輯也應積極參與期刊的微信公眾號建設、采編系統構建、網站建設中,參與到界面設計、欄目設置、內容模塊、學術傳播和用戶互動等工作中[8],使各項功能得到不斷優化與升級,實現組稿、審稿、編輯、校對、出版、管理等出版流程的網絡化和數字化,真正實現從傳統的紙質出版向新媒體出版的轉變[9]。
《中華內鏡》雜志等把手術、操作的錄像動畫放在了雜志的網站,供讀者觀看,提高了雜志的影響力,增強雜志的服務能力和影響力。這表明編輯需要掌握并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懂得處理和轉化文字、圖形、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
五、結語
新媒體技術迅速發展,其交互性、開放性、超媒體性的特點和優勢對工作、生活的影響日益凸顯,數字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這也反映了信息數字化應用廣、數字信息傳播快、媒體功能性和互動性增強。
醫學編輯獲得資源的途徑變得多樣化,讀者獲得信息的途徑亦變得多樣化,不再是固定的每月一期。綜合性醫學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能促進醫學期刊的發展,即實現醫學期刊的網絡出版,不僅僅是紙質期刊的網絡化,更賦予其更高的價值和更多的功能。
期刊的質量和學術水平是期刊發展的基礎,要傳播專業、實用、有價值的內容。因此,作為一名新媒體時代的綜合性醫學期刊編輯,要主動轉變工作理念,提高文獻檢索和信息處理能力,熟練運用計算機技術,掌握新媒體技術,創新編輯工作方法。
在期刊編輯具體工作中,將編輯理論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總結適合期刊發展的經驗和模式,進一步指導并推動期刊的持續發展。這是新媒體時代對醫學期刊編輯的要求,也是醫學期刊編輯提高期刊質量,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期刊專業化、數字化、網絡化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張黃群,孫靜.多刊編輯部深度集約化改革模式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編輯部3刊為例[J].編輯學報,2019,31(5):538-541.
[2] 陳世華.認知傳播視角下的學術期刊編輯培養[J].中國編輯,2018(2):37-41.
[3] 張華,于涌.科技期刊編輯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J].編輯學報,2019,31(S1):87-89.
[4] 杜焱,蔣偉,季淑娟,等.典型高校期刊社微信公眾號傳播力與運營策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75-82.
[5] 倪炯,王培軍.醫學影像人工智能的現狀與未來[J].中華醫學雜志,2021(7):455-457.
[6] 馬鑫,耿道穎.深度學習應用于病理圖像診斷的研究進展[J].上海醫學,2020,43(5):302-306.
[7] 劉麗.數字化時代加工編輯專業能力提升路徑[J].科技傳播,2020,12(21):34-36.
[8] 吳濤,袁天峰,崔悅,等.國內核心醫學期刊網站建設現狀及改進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247-1251.
[9] 張云燕.科技期刊網站建設現狀與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0(10):21-23,45.
作者簡介 陸祎,本科,編輯,研究方向:醫學期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