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摘要】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新課改對語文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作為基礎學科之一,語文的學習絕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個體面的分數,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表達等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高。學習語文所塑造的優良素養,是學生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前提,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部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閱讀和寫作的互聯關系,最好做到合二為一,同步發展。大量地閱讀可以積累寫作技巧和相關素材,寫作時自然輕車熟路,舉重若輕,而寫作過程正是對閱讀積累的驗證和應用,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本論文嘗試探討讀寫結合與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聯系,以期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5-0108-02
隨著網絡的全方位普及,各種電子產品充斥著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學生自控能力差,更容易陷入用手機和平板電腦來玩游戲、看視頻的漩渦不能自拔,建立在大數據理論上的分類定向推送更讓學生對手機愛不釋手,擠壓了閱讀時間,逐漸對閱讀失去了興趣,閱讀能力進一步降低,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關注小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趣味,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熱情,積累語文知識,提高綜合素養,提前打好堅實的基礎[1]。
一、讀寫結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一根筷子無法成為餐具,兩根筷子就可以隨意夾起心儀的飯菜。閱讀與寫作的融合,就像武俠小說中的雙劍合璧,其綜合效果遠遠超出了兩個方面獨自效果的簡單相加。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細致入微的觀察力是養成良好讀寫能力的前提條件。廣泛與合理的閱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累詞匯量,學習到優秀的寫作方法和思路,再加上優美語言的熏陶,使得閱讀成為學生寫作時不斷汲取營養的沃土。閱讀與寫作的不斷融合,要求學生要發揮自身的觀察力,從多個方向和角度來分析欣賞優秀文章,取其精華,豐富學生的寫作思路。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在語文課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全面理解文章主旨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通過對文章拆解分析,按文章邏輯思路分層分段解讀,再將各部分內容按文章主線貫穿成一體,幫助學生領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中心思想,從而使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通過講解,讓學生按照講解方法聯系自己分析段落大意并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也拔高了學生對文章整體內容的理解。同時指導學生將所學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做到學有所用,并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是教師的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目標。語文教學首先是要使學生掌握初步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同時要讓學生養成好習慣,按照老師教授的相關方法和技巧,在閱讀和寫作的海洋里搏擊長空,流連忘返,全面培養學生讀思說寫的綜合能力,多管齊下,共同提高,通過反復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標[2]。
二、通過讀寫結合,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質量的方法
小學正是打基礎的關鍵階段,因此少不了在閱讀方面的投入。同時,扎實的閱讀能力還是寫作的必要條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得多了,自然受到優秀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筆如有神指日可待,出口成章也不再是神話。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更能發揮出超乎想象的蝶變效應,在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同步發展。
(一)培養學生朗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朗讀,即大聲地閱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起點的基本功。相對于默讀,朗讀過程可以充分運用各種感官,有助于情感的傳遞,利于學生發展智力,熏陶思想,理解漢字的音、形、義,利于學生深刻領會文章的意義、氣韻、節奏,產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所學內容。因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重視學生朗讀能力與朗讀技巧的培養。
朗讀之前,應先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確定文章的重點和感情基調,如歡快、憂愁、寂寞、閑適、激憤、思念等;著重標出感情強烈的句子,注意調整語氣語調,確定好初步閱讀的重點和注意事項。在朗讀過程中,要精力集中,全神貫注,要設身處地、寓情于景,體會作者在創作時的境遇與真實感受,深入理解,聲情并茂地大聲朗讀,讀出語句的抑揚頓挫和波瀾起伏,仿佛與作者感同身受一般。同時,使聽著也能夠有如身臨其境,體悟文章的感情色彩。按部就班的閱讀,讓學生有章法可尋,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有效提高[3]。例如在學習小學課文《秋天》時,先讓學生通讀全文,掃清文中的生字生詞,了解一下《秋天》的感情基調,初步掌握文章中感情強烈或變化明顯的語句,找學生示范朗讀,其他學生仔細品味朗讀者對吐字發音、感情色彩的把握情況。朗讀完畢后,請其他同學對朗讀者的表現進行討論,提出改進意見,并由老師進行更正總結。最后,播放文章的范讀錄音,向優秀的朗讀者學習取經。學生全程參與,既有實踐又有分析總結,幫助學生養成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水平。
(二)教授學生閱讀方法和技巧,提高閱讀效率
提高能力就像走上坡路,總是讓人感到費力又前進緩慢。學習也是如此。部分學生閱讀能力略有欠缺,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閱讀更流于表面形式,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無法理解文章的精髓,以至于再好的文章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學作用。學生從此覺得閱讀索然無味,閱讀量少,閱讀水平也隨之原地踏步,長此以往,惡性循環,當學習目標的進一步提高,學生很難跟上教學進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了這位“老師”助陣,大多數學生都會止步不前。因此,教學應該重視閱讀方法和技巧的傳授。
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綜合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閱讀有初讀、精讀、泛讀、跳讀之分,具體來說,初讀是指先通篇閱讀全文,對文中的主要內容有一個基本了解,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和主線,遇到問題先行標注,待后續解決,不糾結;然后在初讀的基礎上進行精讀,先理解每個字每個詞的意思,再理解每個句子的意思,再分析每個段落的主要意思,最后連起來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時結合使用泛讀,就是在保證閱讀速度的前提下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理解,不注重難懂詞句的具體含義,不需深入了解和探討;跳讀的目的性更強,就是不依次序,跳躍章節,帶著特定問題閱讀。
(三)培養學生做閱讀筆記的良好習慣
閱讀不能只是單純地看書,只有做好閱讀筆記,增強代入感,學生才能有效提高語文素養和考試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詳細講解做筆記的方法。在寫段落大意時,語言要簡明扼要,概括性高;在空白處進行標注時,注意使用直線、波浪線、著重號、圈字碼等,每種符號具有固定意義,使標注簡要清晰,明了準確;總結自己對文章的整體感悟、收獲、心得及自己的不同見解等。同時在指導、布置、檢查等各個環節全面推進,快速提高學生做閱讀筆記的能力。看似簡單的勾勾畫畫,會讓學生不斷積累對文章的總結能力與理解能力,還會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兩得。學生也隨著自己能力的不斷提高,更能探尋到閱讀的趣味。當然,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做閱讀筆記肯定會遇到一些問題,教師一定要對學生多加鼓勵,及時答疑解惑,使學生盡快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四)開展作文訓練,構建展示平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光說不練假把式,針對閱讀的各種學習積累都可以轉而應用到寫作上來。寫作是檢驗閱讀積累成果的有效方法,能有效避免眼高手低情況的發生。因此,定期進行作文訓練和比賽就顯得尤為必要。教師可以結合近期所學內容,選擇命題作文的方式,讓學生打開想象豐富的腦洞,在一張張作文紙上策馬奔騰,各顯神通。比如近期學習了《煙臺的海》,教師講解透徹,學生感受深刻,就可以擬定一個《濟寧的雪》《家鄉的春天》這樣的題目供學生寫作。學生作文完成后,教師可以選擇部分優秀文章及略有缺陷的文章進行展示,先讓學生自由評論發言,再由教師進行分析講解,使學生能清晰地認識到好文章好在哪里,寫文章又會出現什么樣的問題,全體學生在比較過程中取長補短,在實踐中進步。
學生的作文能力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有賴于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長期積累和打磨。廣泛閱讀,集百家之所長,在作文過程中不斷實踐,推敲修改,兩者兼顧,不斷循環,必能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因此,教師要做好基礎工作,從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開始,讓學生掌握相關閱讀技巧,到閱讀時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了解更多技巧,最后通過作文將平日所學內容靈活掌握,從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1]熊比者.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讀天下(綜合),2018,18:176.
[2]武進.文本閱讀——自主學習的起點[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8,8:55.
[3]李瓊.導之有“道”,提升群文閱讀有效性[J].學子,2017,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