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才

【摘要】深度學習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要實現深度學習,就要把握學習的本質,以學生為主體,轉變學習方式。教師要讓學生明確目標,以終為始,為學習內容設置合理的學習情境,賦予知識以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完成挑戰性的任務活動中,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課堂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反思評價,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使學生獲得一生的學習技能。
【關鍵詞】深度學習? 學習情境? 深度加工? 元認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066-03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在京發布?!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概括為四個方面,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那么,語文教學應如何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呢?
深度學習,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是符合學習科學基本原理的學習,是體現學習本質的學習,而語文課程又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深度學習無疑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深度學習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闡述。
一、明確目標任務,為深度學習找準方向
對于教學目標,教師往往比較重視,因為它是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然而,語文課堂上極少有教師將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一堂語文課下來,學生往往不知道自己要學習什么,最后學到了什么,這讓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習者自己才能夠進行學習,任何人不能取代他們。因此,學生在完成一項學習任務之前,必須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要獲得什么技能,或至少要對整個學習過程有一個整體概念。
可以在上課伊始,將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也可以用通俗的語言口頭表述給學生,還可以將學習目標寫在小黑板上,而且特別要注意貫穿全課強調學習目標。
我們還可以將學習目標表述成要點問題。因為學習被表述成問題,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要找到答案,易于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筆者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是這樣出示學習目標的:
今天我們學完這堂課,你們能回答這三個問題:
怎樣梳理小說的情節?
作者為什么要講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為什么這樣講這個故事?
明確了學習目標,學生知道要到哪里去,就不再是機械地跟著教師僅僅是完成一項一項的學習任務,回答一個一個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知道了學什么后,整堂課學生會更多地關注怎么學,這將更有利于學習目標的實現。
如果說學習目標是學生的目的地,那么學習地圖就是學生學習路上的GPS。我們可以將學生要學習的內容繪制成學習地圖,讓學習路徑可視化,清晰告訴學生每個階段應該學什么,如何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握學習的整個過程。
二、設置學習情境,賦予知識價值和意義
法國心理學家安德烈·焦爾當指出,學習的發展來自個人所處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在學習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對我們的頭腦而言,只有與環境建立聯系,或是借助與環境產生聯系的媒介,即老師,我們才會學習。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進行的。
研究表明,當學習者認為要學習的知識或者技能有價值時,他的學習就會更加投入。語文課堂上應該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的用處和價值,讓他們了解這一知識或技能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有什么幫助。語文課堂上設計恰當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打好基礎。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設置學習情境,賦予知識以意義。
1.引向自我
把解釋引向自我或重大問題,對于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非常有效。筆者在執教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小說單元時,先和學生做了如下探討:
師:我們為什么要讀小說?
生1:看故事,消遣時間,豐富我們的生活。
生2:我讀完小說就像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有了一番奇特的經歷。小說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生3:讀小說可以思考人物的人生命運,從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這里通過情境的設置,使學生認識到閱讀小說的意義和價值,這為接下來學習如何閱讀小說做好了鋪墊。
2.聯結生活
當學生意識到,他用這些新知識能完成某項任務時——特別是短期內能完成的,學習動機將會非常強烈。平時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發現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設置學習情境來幫助學生學會用語文知識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在進行寫作教學《如何勸說》前,筆者發現校園竹林里嫩竹總是被學生折斷,竹林遍地狼藉,非常慘烈,令人心痛。筆者將拍攝的“竹林慘狀圖”呈現給學生,讓學生交流感受并討論如何解決,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如何勸說》的寫作學習中,學生學習非常積極,教學效果極佳。
我們也可以關注當前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一些社會熱點,設置相關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3.聯結先期知識
學生在學習之前,大腦中已經存儲了大量的圖示和背景知識,這些圖示和背景知識我們稱之為先期知識。學習就是將習得的新知識聯結到那名學生現有的神經網絡結構上。因此教師要設法激活每位學生的先期知識,以便使新知識可以實現與學生先期知識的聯結。
筆者在執教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小說單元時是先和學生交流:之前的語文課上,我們學過哪些小說?你有哪些關于小說的閱讀策略?通過這樣的交流,為接下來小說的學習提供了平臺,使學生很快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同時可以使新舊知識的聯結更加牢固。
再如,學習《散步》之前,可以讓學生分享家人一起散步的情形,家人產生矛盾的事件。這種聯結會為接下來的課文學習做好準備。
然而,有時候新的知識與先期知識相悖,那么先期知識就變成了不容低估的重大障礙。這個時候就需要及時糾正學生的誤解。與現實的對質,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用新的知識或方法修正自己的認知系統。筆者在執教《我的叔叔于勒》時,很多學生總是把小說中的“我”誤以為作者契訶夫,于是筆者出示了課文刪去的首尾兩部分,再問學生:小說中的“我”是作者契訶夫嗎?這時,學生產生了認知沖突,筆者又和學生進行了下面的探討:
小說以若瑟夫回憶少年時代往事的視角敘述故事,有何好處?
請你變換敘述視角,講述這個故事,思考: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題有何變化?
通過探究,學生得出結論,同樣的事件用不同的敘述視角就有不同的觀察角度,會看到不同的面貌,從而產生不同的意義?!拔摇边@一人稱只是作者講述故事的一種方式,不是作者。
不管設置怎樣的學習情境,其根本都是讓提供的知識適用于實現某種需求、愿望或計劃,讓學生理解這項學習的用處和價值,引導學生進入這個知識領域。
三、設計挑戰性學習任務,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
知識的學習不是來自于老師講授,而是來自于學習者本人加工、思考或反省內容。對學習內容的加工,可以使學習者鞏固、轉換和內化信息,是通往理解、領悟、深層、實用的道路,也是通往副產品——記憶的道路。
為了實現內容的深度學習,教師要讓學生經過多重思考步驟,并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因此,教師應該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投入到一項具有持續性的規劃實施過程中,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感覺和體悟過程,最終形成一項“成果”。挑戰性學習任務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新任務。之前未曾解決過類似的問題。
2.要經過多重思考步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回答或解決的。
3.具有一定的難度。
4.解決方式具有個性化與差異性。
任務所要求的“成果”可以是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是一張海報的制件,可以是一出舞臺劇的呈現,可以是一次論辯……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任務進行深度互動,從而實現深度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類推、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活動,從而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
四、反思評價,為培養核心素養奠基
學習者對自己學習活動的認識和控制,即元認知。元認知可以讓人們對已經完成的學習有個全面的了解。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元認知活動會促進學習和對方法的掌握,是影響遷移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以元認知方式,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評價,將會使他們獲得一生的學習技能。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思評價,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終生受用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
筆者在執教《我的叔叔于勒》的課堂結束之前,讓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進行反思評價,完成下面的“個人反思單”。
個人反思單
通過考查元認知,我們可以比較學生課前和課后想法的差別。讓學生回頭看自己最初的想法,可以讓學習者更好地意識到自身疑問的轉移和思想的變化。意識到自己的發展變化,是引發學習者動力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
要實現深度學習,就要把握學習的本質,以學生為主體,轉變學習方式。教師要讓學生明確目標,以終為(下轉第69頁)
(上接第67頁)
始,為學習內容設置合理的學習情境,賦予知識以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完成挑戰性的任務活動中,對知識進行深度加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課堂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反思評價,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使學生獲得一生的學習技能。
參考文獻:
[1]安德烈·焦爾當.學習的本質[M].杭零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Eric Jensen LeAnn Nickelsen.深度學習的7種有力策略[M].溫暖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王小明.學習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4]郭華,劉月霞.走向核心素養 深度學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