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麗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活動中,受到文化體系與表達方式的影響,學生總會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而影響到后續教學活動的推進。教學中,筆者圍繞學生的語言素質與英語學習能力積極開展糾錯活動,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很好的提升了學生的英語素養。本文針對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出現的錯誤問題展開論述,思考如何選擇科學的糾錯方法。
【關鍵詞】小學英語;糾錯藝術;英語素養
小學生的思維意識較為活躍,但所積累的英語知識并不豐富,在開啟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其無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從而影響到教學活動的后續開展。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糾錯,避免有關錯誤問題成為未來教學活動中的攔路虎,依靠合理的糾錯機制保障教學活動的正常推進。
一、選定糾錯學習內容
從定義上來看,糾錯所指的是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過程。但在糾錯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錯誤的內容進行糾正,更要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進行糾正,確保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意識與行為習慣,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整體英語學習水平。在教學互動中,當教師完成錯誤內容的糾正工作之后,應適當對教學知識進行延伸,依靠其他教學材料的補充說明為學生提供糾正錯誤的機會,幫助學生在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減少出現錯誤的概率。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嘗試針對英語知識與學習態度分別發起糾錯活動,在思想上引導學生,在文化上教育學生,以求將學生培養為全面發展的新式人才。
以譯林版三年級下冊教材《I like dogs》的教學為例,學生所接觸到的英語知識難度較低,相關英語知識以簡單句與復合句為主,要求學習的內容并不復雜。但受到個人情感因素的限制,學生明顯缺乏主動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此時應對學生發起思想教育,結合當前的學習任務、個體的未來發展兩大角度幫助學生認知英語教育的重要價值,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對于學習興趣較差的學生,可要求其利用“I like”句式進行造句,鼓勵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積累自身的成就感,提升英語知識的表現水平。在英語教育的初期,學生所產生的錯誤問題多與單詞有關,如單詞記憶不牢固,單詞拼寫錯誤等,教師可嘗試在班級內發起單詞糾錯活動,將單詞“分門別類”整理出來,如《I like dogs》中所涉及到的dog、elephant、monkey等單詞,可歸于“動物類”,依靠對單詞含義的重申幫助學生解決單詞學習問題,降低出錯概率。
二、跟進教學進行糾錯
糾錯并不是突發性的教學活動,隨著教學活動的逐步深入,越來越多的英語知識開始進入到課堂當中,此時,學生所掌握的學習技巧并不能幫助其解決英語學習問題,新的錯誤隨之出現。在全新的教育格局下,糾錯活動應該伴隨著教學工作不斷推進,在教學的過程中強調錯誤、糾正錯誤,對出現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意識。
以譯林版英語教材《At the snack Bar》的教學為例,學生開始接觸到不同的介詞,并對介詞的使用方法形成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學習介詞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結合漢語中的釋義來理解介詞的應用范圍,從而導致新的學習問題的出現。以介詞on、in為例,作為介詞,其在部分表達中無實意,但在現代漢語的表述中,一個句子中不可能存在無實意的部分,故此,學生會結合on、in的“在……上”“在……中”的含義解釋有關介詞的應用范圍,從而引發新的錯誤問題:在“on the tree”與“in the tree”的翻譯中,學生認為,“on the tree”表示“在樹上”,一切停留于樹上的事物都可以用“on the tree”來表示,如“The bird is on the tree”,而“in the tree”表示“在樹中”,存留于樹木內部的事物才能用“in the tree”,如“The worm is in the tree”。毫無疑問,這一表達方式恰巧顛倒了有關介詞的使用方法。教師可對介詞的使用技巧開展糾錯,針對“on”與“in”的用法落實糾錯活動,說明二者的區別不僅僅體現在含義上,在應用范圍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in強調的是動詞的連續性,on則注重表達的精準性。對教學知識進行跟進分析,能夠提升學生的英語積累水平。
三、應用現代技術糾錯
糾錯對于教學活動所產生的正面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傳統的糾錯模式似乎已經無法完全適應當前教學活動所提出的要求。在幫助學生進行糾錯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錯誤問題、錯誤原因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教學時間被大量消耗在糾錯的過程中,學生缺乏記憶錯誤經驗、重新梳理錯誤的機會。在這種落后的糾錯模式下,糾錯活動的整體質量與效率并不能得到保障。教師可嘗試利用現代技術幫助學生進行糾錯,糾正學生在語言表達、語法應用中存在的錯誤。
以譯林版英語教材《How many 》與《How much》的教學為例,文章分別針對可數名詞的表達與不可數名詞的表達發起教學活動,由于有關知識之間間隔著其他章節,學生可能無法清楚記憶有關知識點的使用方法。教師可圍繞“many”與“much”兩大關鍵詞開展糾錯活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糾錯效率。首先,對“many”與“much”的應用范圍進行展示:many修飾的是可數名詞,much修飾的是不可數名詞,并給出實例,如“How many apples are there on the table?”“ How much is that toy”等,在糾錯的過程中,學生得以利用例句規劃有關知識點的適用范圍。在完成糾錯任務之后,教師可對有關單詞知識的適用范圍進行補充,如“much”,其除了能夠表示不可數名詞的數量之外,還可表示程度,“I miss you so much”。依靠現代化技術的展示,教師能夠完成糾錯、教學等多個任務。
四、鼓勵小組合作糾錯
學生是具有獨立智慧與學習能力的個體,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并非所有的學生都會在同一板塊的教學中失誤,部分學生的短板可能正好是其他學生的長處。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嘗試適當“放權”,發揮學生的教育輔助作用,鼓勵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互相糾錯,依靠同齡人之間的平等交流提升糾錯效率。在隔絕了教師的影響之后,糾錯活動的整體質量將得到新的保障。
以《The kings new clothes》板塊的教學為例,學生學習到了新的表示名詞所屬格的方式,并能夠將原本的物主代詞帶入到教學活動當中,從而完成表達技能的訓練任務。在教學環節,教師可要求學生獨立開展名詞所屬格的練習活動,從而掌握不同的名詞所屬格的使用技巧,在分析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相關教學知識給出不同的答案。以文章標題“The kings new clothes”為例,學生會用his代替“The kings ”進行表達,從而確定名詞的所屬關系。在回憶英語知識的過程中,結構相似的英語單詞可能會混雜在一起,從而混淆學生的視線,如his與him、my、me與mine等,要求學生主動發起糾錯,能夠將糾錯任務傳遞給不同的個體,進而幫助被糾錯對象掌握錯誤出現的原因、錯誤的避免方法等知識。在糾錯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名詞性物主代詞與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分別進行講解,如his同時表示名詞性物主代詞與形容詞性物主代詞,而“我的”的形容詞性物主代詞與名詞性物主代詞則分別需要用“my”“mine”進行表示,要求學生在糾錯活動中發揮作用,能夠在提升糾錯效率的同時加深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理解。
五、開展糾錯反思活動
糾錯活動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錯誤,其能夠幫助教師重新審視錯誤問題的出現原因,促使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完成個人教學誤區的修正任務,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教學環節,教師應對糾錯活動及時發起反思,思考自己在教學工作中是否存在教育問題。在時態、語法等復雜知識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糾錯的過程中一定要放平心態,依靠對問題的逐步解答完成糾錯任務,幫助學生樹立知錯就改的良好意識。
以特殊疑問句的教學為例,在糾錯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接觸到了where、what、when等特殊疑問詞的用法,但受到個人能力的限制,其可能依舊會出現疑問詞使用混淆、語序搭配不當等問題。此時,在糾錯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從學生、自身兩大角度思考問題,以此來確定糾錯方案:在學生角度,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對特殊疑問詞的含義、用法進行講解,幫助學生解決可能存在的定義不明、應用范圍不當等問題,提升學生應用特殊疑問詞的效率。在自身角度,教師必須對糾錯過程進行反省:自己所提出的糾錯方案是否科學?是否幫助學生解決了已經出現的錯誤問題?通過對整個糾錯過程與糾錯方法的反思,改變學生的錯誤思路,緩解師生關系。
總之,當小學英語教學活動開始向著復雜化的方向發展,學生所面臨的教學問題也必然越來越復雜,針對學生的英語技能落實糾錯指導,對于教學活動的未來發展很有好處。教師必須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利用科學的方法、友善的態度幫助學生解決錯誤的學習問題,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錢蕾.論小學英語課堂中的糾錯藝術[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20):78.
[2]劉瑜.“錯”在英語課堂——淺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糾錯藝術[J].校園英語,2015,(2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