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對于當代中國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如何做到有效繼承與發展,仍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近年來,文化類節目深受觀眾青睞,因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揚而得到了廣泛好評。電視文化類節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制作方式的不斷創新,文化類節目已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渠道。文章以河南衛視相關文化類節目為研究對象,分析文化類節目對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作用。
關鍵詞:河南衛視;文化類節目;傳統文化;繼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3-0179-0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源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文化類節目是一種以文字語言為核心,以視覺圖像和聽覺元素為輔助的一種影像節目,深受廣大群眾青睞,其誕生與發展能夠滿足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觀看需求,同時成為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主要途徑。河南衛視立足于文化底蘊濃厚的中原大地,其文化類節目的創作需要注重傳統文化內涵,主動承擔傳承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一、文化類節目對于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各種文化思潮和思想呈現出交織與碰撞的態勢,對廣大群眾傳統文化消費觀念以及行為方式造成一定的影響,近些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促進各個國家、地區之間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電視媒體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背景下,需要自覺肩負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重任,進而有效增強國家文化的軟實力[1]。首先,電視媒體是傳媒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肩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主流價值觀的重任,文化類節目不同于其他綜藝類、娛樂類節目,在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方面更具優勢,有助于對群眾進行文化的普及與教育;其次,文化類節目可以將傳統文化作為節目素材,能夠推動節目的創新與發展,同時能夠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從而有效提高節目的收視率。
二、文化類節目對于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優勢
(一)樣式新穎,不斷延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
文化類節目充分融合視覺圖像與聽覺聲音兩大元素,通過教育的形式進行傳播,能夠掀起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潮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過往單一的傳播模式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更為注重新興技術與流行元素的融入。
目前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節目能夠融合先進技術與流行元素,使觀眾具有一定的參與感。比如《國家寶藏》通過對先進舞臺技術的利用,充分展現國寶的故事。同時文化類節目通過對圖像、聲音符號的利用,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比如《朗讀者》嘉賓在朗讀經典名著時,背景屏幕隨朗讀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帶給人們極強的視覺沖擊感,能夠充分感受文本中人物的情感[2]。
另外,“人物+故事”這一表現形式在文化類節目中較為常見,有助于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具有明顯優勢。
(二)通俗易懂,幫助人們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文化類節目具有通俗易懂的特征,能夠幫助觀眾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不但需要具有當代生活的底蘊,同時需要具有文化傳統的血脈”。
與過往娛樂綜藝節目明顯不同的是,文化類節目制作過程中,需要準確把握傳統與時代的連接點,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大正能量的弘揚力度。
比如《國家寶藏》不但介紹了國寶的前世今生,同時還宣揚了當代人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另外,對于不同身份、不同群體的受眾,文化類節目應堅持理性和通俗相結合的原則,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闡釋。
比如《中國詩詞大會》邀請一些文化素養極高的專家、學者作為嘉賓,通過生活化的方式深入講解詩詞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使觀眾能夠深入了解詩詞背后的文化內涵與人生哲理。
(三)營造氛圍,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節目采取線上與線下結合的發展模式,使文化類節目具備實時互動性對文化類節目來說,不但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官方網站、微博賬號、微信公眾平臺賬號,同時加強了與其他視頻平臺的合作,開辟出彈幕、短視頻等多種跨界合作路徑,使更多的觀眾能夠參與節目活動環節,有助于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比如《朗讀者》開展了線下朗讀活動,不僅節目嘉賓可以參與朗讀,越來越多的觀眾也可以參與朗讀。
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節目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經典詠流傳》一改傳統競技式形式,通過流行音樂的形式傳唱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不但能夠使觀眾享受音樂,還能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其精神世界,營造良好的文化、音樂氛圍[3]。
三、河南衛視文化類節目對傳統文化發揚的具體體現
河南衛視文化類節目立足中原,歷經數十年的辛苦耕耘,陸續打造出《梨園春》《武林風》《華豫之門》等經久不衰的節目,2021年的“中國節日”系列更是火爆全網。本章探討河南衛視文化類節目對發揚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
(一)根植本土文化
1.根植本土內容是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基礎
在“內容為王”的背景下,極具特色的本土內容便是節目發展的必要條件。對省級衛視來說,在選擇節目內容時易受到地域、成本、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只有將內容根植于本土資源才能有效擴大自身競爭優勢。內容的獨特性主要指節目挖掘與呈現內容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4]。地域性是河南地區戲曲藝術的主要表現,在念白、表演、唱腔等多方面與其他地區皆有不同。因此河南衛視開展戲曲類文化節目需要充分展現不同的藝術特色與風格。文章以河南衛視熱播戲曲類節目《梨園春》為例進行分析。
《梨園春》是一檔以豫劇表演為內容的擂臺競賽式節目,以豫劇為主融合多個劇種,通過擂臺競賽的形式為普通戲迷搭建表演的舞臺。豫劇具有抒情寫意的特征,以通俗易懂的河南方言傳唱,以人的形體媒介作為主要特征。《梨園春》這一檔節目實現了音樂與詩的融合,極具聽覺和視覺感染力,將優秀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美德通過本土戲劇的形式傳遞至家家戶戶。例如,《梨園春》中《花木蘭》這一豫劇能夠充分表達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保家衛國的精神;《朝陽溝》充分詮釋了社會主義時代知識分子的時代選擇,以上節目內容均因為極具地域性以及充滿生活氣息深受河南群眾青睞。豫劇是河南的主要劇種,因地域而揚名,因此這也是河南衛視所具備的本土資源優勢,同樣也是《梨園春》節目自開播至今仍然受到人們喜愛的主要因素。
自《梨園春》取得成功后,河南衛視又推出其他植根于本土文化資源的節目,如《華豫之門》與《武林風》。河南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寶藏,其中《華豫之門》以本土歷史資源為節目內容,對散落于民間的文物進行講解,幫助觀眾了解歷史,增強其文物保護意識,弘揚愛國情懷。《武林風》以本土武術資源為主,充分融合傳統武術文化與現代傳媒技術,極力推廣競技武術,傳承與弘揚武學文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地域文化是文化類節目創造的素材來源與重要根基,河南衛視注重對地域文化資源的利用,才能創作出《梨園春》等優秀文化類節目,實現對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扎根本土受眾,推動節目發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文化資源豐富的中原大地,需要注重培養具有本土文化需求的受眾[5]。河南衛視實現了獨特本土文化資源與受眾資源的連接,不但能夠滿足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同時實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自古至今戲曲均具備一定的“草根文化”特征,十分接地氣,屬于一種大眾的、通俗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河南衛視戲曲類節目《梨園春》的主要受眾群體便是廣大豫劇戲迷,能夠滿足其觀賞豫劇、品味豫劇的精神需求。《梨園春》這一檔文化類節目能夠植根于河南地區的戲曲文化,通過大眾媒介技術實現對中華戲曲藝術的傳承,推動其發展。
《梨園春》主要通過豫劇、戲曲吸引觀眾,《華豫之門》通過文化瑰寶吸引觀眾,而《武林風》則通過武術文化吸引觀眾。對《華豫之門》來說,該檔節目的主要受眾群體為古董收藏者與愛好者,收集收藏者的名畫、青銅器、瓷器等文物,邀請由鑒定專家組成的專業鑒定團隊對文物進行鑒定,同時為廣大觀眾詳細介紹文物的來源、歷史,深刻揭示其文化內涵。《華豫之門》自開播以來獲得不錯的反響,受眾群體不斷增加,拉近了文物與廣大群眾之間的距離。《武林風》則以武俠精神作為節目的主要定位,通過擂臺競賽的節目形式為廣大群眾搭建武術切磋的平臺,有助于推動傳統競技武術的發展,不但能夠滿足廣大觀眾的需求,對于推動中原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傳承經典,堅持原創精品節目
對文化類節目來說,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表現在堅守媒體責任,植根本土厚重文化,同時也需要堅持節目內容以及形態的原創性原則。
1.堅持節目內容的原創性
堅持節目內容的原創性是文化類節目可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河南衛視文化類節目需要植根于中原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將其作為節目的核心,使節目具備恒久的生命力,在本土文化的影響下,使廣大觀眾在心理層面、情感層面能夠與節目實現協同共振。《梨園春》是河南衛視的一檔戲曲類節目,注重為觀眾呈現豫劇知名片段,如傳統古裝劇目《抬花轎》《三上轎》等,改良劇目《花木蘭》《七品芝麻官》等,現代劇目《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等。這類具有極強原創性的本土節目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能夠充分拉近優秀傳統文化與廣大觀眾之間的距離[6]。
2.堅持節目形態的原創性
節目的內容對節目的內涵、價值以及發展方向有決定性作用,但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主要因素并不只有節目的內容,節目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吸引觀眾的主要因素,其對節目的吸引力、影響力以及新鮮度有決定性作用。
為了能夠將內涵豐富的本土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靈活、巧妙的方式展現出來,河南衛視多檔文化類節目采用擂臺賽的節目形式,充分滿足廣大觀眾的觀看需求,如《武林風》《梨園春》等。
《梨園春》是一檔以擂臺賽形式為主的戲曲文化類節目,根據年齡將參賽者劃分為少兒組與成人組兩個小組,根據戲曲專業水平劃分為業余組與專業組兩個小組。擂臺競賽的形式對于廣大群眾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吸引大批的豫劇專業表演人員以及愛好者參與,并且該檔節目邀請了本土豫劇名家作為嘉賓,不但能夠觀賞精彩絕倫的豫劇表演,同時還能夠得到豫劇名家的點評與指導。《梨園春》擂臺賽的形式吸引著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戲迷參與,涌現了一些備受歡迎的少兒擂主以及本土豫劇草根明星,因此擂臺競賽的形式也為廣大群眾實現夢想提供了平臺。
《武林風》是一檔以中原武術為看點的文化類節目,充分融合傳統武術與現代散打競技項目,該節目采用淘汰賽的形式,使節目的觀賞性大大增強。另外為了能夠有效弘揚傳統武術文化,該節目不僅設置了專業武術競技平臺,同時也面向廣大群眾設置百姓擂臺賽,不局限于打法、體重,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臺。自節目成立至今,擂臺賽中涌現諸多草根武林英雄,因此《武林風》能夠立足于中原傳統武術文化,通過擂臺競賽的形式實現對傳統武學文化的平民化、國際化傳播。
《華豫之門》不同于以上兩檔文化類節目,并未設置擂臺競技的模式,但是采用民間海選形式,線下對民間收藏文物進行鑒定,為收藏者與鑒定專家之間搭建交流溝通的橋梁,能夠充分激發廣大觀眾的參與積極性。該節目采取線下民間海選與線上節目錄制結合的形式,使節目的原創性有效增強。
另外,《華豫之門》在鑒定階段極具人文關懷,不僅注重器物的真偽,更注重器物背后的故事和歷史,能夠激發觀眾興趣,提高其認可度。該節目以器物背后的故事呼吁廣大觀眾,收藏文物時更需要具備文物保護意識,深入了解其內涵與價值,以正確的價值觀與理性的態度進行收藏[7]。
四、結語
文化類節目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河南衛視文化類節目在傳承與發展本土優秀傳統文化中堅守媒體重任,植根于厚重本土文化,充分利用融媒體優勢制作原創精品,滿足廣大受眾需求,是省級衛視文化類節目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成功實踐者。
參考文獻:
[1] 張金堯,張崢.論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藝術評論,2020(2):70-79.
[2] 游登貴.文化自信語境下傳統文化類節目的發展路徑思考:以《朗讀者》為例[J].出版廣角,2020(24):76-78.
[3] 王婷.意義生成與語境建構:“語域”視閾下傳統文化類節目研究[J].現代傳播,2019,41(1):103-107.
[4] 胡峰.試析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成效[J].記者觀察,2020(12):60.
[5] 郭鴻儒.文化類綜藝節目助力傳統文化大眾傳播的方式:以《國家寶藏》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0,41(22):16-18.
[6] 王方玲.文化類綜藝節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現狀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9(9):87-92.
[7] 張君,劉超言.傳統文化情感類節目的融合創新策略探究:基于兩季《朗讀者》述評[J].出版廣角,2019(20):59-61.
作者簡介 張宇波,本科,編輯,研究方向:電視節目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