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雪
摘 要: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實現了抽象性到直觀性的轉變,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和輔助工具。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做好教學輔助工作,通過信息技術與地理融合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地理知識的學習與應用。
關鍵詞:初中地理;信息技術;教學整合
一、 前言
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融合是當前學科教育發展的主流,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做好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地理學習任務,降低地理知識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能力。
二、 圖文并茂設計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設計出圖文并茂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圖文并茂的設計體現了信息技術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圖文構建起具體情境,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好的場景。
以《世界的地形》為例,教學中涉及相對高度和海拔高度的知識,在講解過程中如果單純以文字進行講解顯然不符合學生的規律。因此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圖2-18海拔與相對高度示意圖直接用投影儀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相對高度與海拔高度的內容,同時在指導過程中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一步納入圖片講解當中。如珠穆朗瑪峰是8844.43米,部分學生提出問題:在電視里面看珠穆朗瑪峰與周圍的山峰相比并不高是為什么?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網絡搜集出珠穆朗瑪峰和周圍山峰的圖片,讓學生對比珠穆朗瑪峰在群山中看著并不高,這是因為西藏的海拔普遍比較高,而周圍的山的海拔也比較高,因此在群山之中相對高度就沒有那么高,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珠穆朗瑪峰時也會看到其他山的背景圖,通過圖片加教師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相對高度與海拔的含義,同時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小問題,如A同學的身高1.72米,是海拔高度還是相對高度?A同學比B同學高是海拔高度還是相對高度?學生對第二個問題的意見比較統一,都是相對高度,但對于第一個問題有歧義,部分學生認為身高是海拔高度而不是相對高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和交流,激發起學生進一步探索和求知的欲望。總之,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圖文并茂的情境設計對學生興趣培養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圖片也可以是自行搜集的網絡圖片進行集中展示,方便學生直觀地觀看地理信息和內容。
三、 借助信息技術理念,構建交互學習環境
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為交互學習環境的構建提供了可行性,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地理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場景,將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情境,在情境演示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效果。
地理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全新的學科,而地理知識的很多內容都是學生不熟悉的,因此學生的科學學習逐漸形成了以教師為主的模式,信息流動過程為單向流動。基于信息技術共享、分享的特性,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交互性學習環境,以海底地形為例,教師可以將大陸架、大陸坡、大洋中脊、海溝等知識用圖片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學生觀察圖片加視頻中的資料,分析大陸架、大陸坡、大洋中脊、海溝的不同特征,分布特征等內容,調動學生交流、互動的積極性,學生會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如有的學生在交流中提出了馬里亞納海溝并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位置(大陸坡附近),有的學生提到了海底的火山(在大陸坡和大洋中脊中間)等知識,這些知識補充豐富了學生的眼界,而且也為教師與學生互動提供了更多資源,實現了基于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交互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圍繞自身已有的知識進行討論,也可以是師生互動、交流討論的過程,有效提升了初中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四、 開展信息教學演示,展示地理知識動態
地理知識的內容不是簡單的介紹某種現象,更多地是這種現象的動態發展過程以及歷史演變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地理知識中的現象與內容演示出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地理知識動態特征,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內容,了解地理知識的演變過程提升學生對地理內容的理解。
以《認識地球》為例,地球是圓已經是初中生的學習共識,其主要在于長期的基礎教育中注重科普工作,而教材從“蓋天說”與“渾天說”然后引入了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來驗證地球是圓的,這些內容知識對已經知曉“地球是圓”的學生們而言顯得有些落后,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蓋天說”與“渾天說”、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進行動態演示,如在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時教師可以用視頻資料的方式播放,讓學生了解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在探險過程中發現的人與事,了解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在不同時間段發展的主要內容和航天圖,學生在觀看航線圖和相關的宣傳紀錄片時很容易就了解了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驗證地球是圓的“不容易”,了解麥哲倫船隊付出的艱辛努力,了解在當前看來通過衛星等手段直接觀測到的內容與當時那個年代相比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到地理知識的發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間會出現一定的反復但真理最終會被人所驗證且熟悉。總之,地理知識的內容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演示,將地理知識的動態發展過程進行合理的布局,通過演示方式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加深地理知識的前后邏輯關系,從而更好地認知地理內容。
五、 注重豐富課堂資源,拓寬地理知識眼界
初中地理知識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受限于教材在知識點的講解和拓展方面有所不足,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教師可以進一步豐富課堂的資源,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拓寬地理知識眼界,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內容。
以《珠江三角洲區域》的外向型經濟為例,在P56頁中設計了活動內容:閱讀下列材料,聯系香港、澳門的相關知識,請扮演珠江三角洲區域、香港、澳門三地的居民,說一說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后對各自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基于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國際樞紐功能、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旅游文化特色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經濟,鼓勵學生分別扮演、學生角色、商人角色、旅游角色進行分析,將之前所學內容與港珠澳大橋建成以后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將國際樞紐功能、旅游文化特色、外向型經濟的內容融合在一起,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珠港澳大橋建成以后對各地區居民的采訪的視頻資料,豐富學生對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價值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觀察采訪視頻中居民對港珠澳大橋建成以后的看法和主張并分析居民可能的身份,立足于社會實際情況研究港珠澳的優勢和特點,鼓勵學生進行研究。信息技術在課堂豐富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從信息技術的特點入手豐富課堂資源,為學生提供關于地理知識的更多信息,拓展學生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