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林
組成音樂的三要素分別是旋律、和聲和節奏。而節奏又是音樂的骨架,它把音的長短以不同的規律整合起來,根據組合的不同,賦予音樂不同的形象。筆者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積極地挖掘教材、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在音樂課中進行有趣的節奏訓練,能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都沉浸其中,享受課堂。本文從以下幾點來談談關于節奏的趣味性教學。
一、低段學生的節奏啟蒙
針對低段的學生,一開始不要過多地強調理論,應先刺激他們在聽覺上感知節奏,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例如,列一組簡單的音,給它們編上不同的節奏,讓學生去感受:1 3 5 5 3 5 1。如果我們這樣編配:1 3 | 5 5 |3 5| 1 - ,學生們會這樣形容:“聽起來像邁著有力的步伐在前進”;但是如果把它換成了切分節奏:1 3 5 | 5 3 5 | 1 - ,旋律就變得活潑俏皮,“像小朋友們輕快跳躍的腳步”。學生能從聽覺上直觀地感受到音樂的變化。
在教授學生簡單的節奏知識時,可以先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比如,播放青蛙的叫聲,讓學生模仿“呱呱呱”;又或是火車行駛的聲音“轟隆轟隆”、敲鐘的聲音“哐……哐……”、小狗的叫聲“汪汪汪”等等。先給學生展示生活中熟悉的聲音,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再指導學生認識不同的節奏。這樣既可以增強他們聽覺的敏感度,還能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節奏并且學會簡單的應用。
二、加強穩定節拍的練習
節奏包含兩個基本要素,一個是穩定節拍,一個是節奏型。在課堂中,會經常出現學生搶拍、拖拍或跟不上伴奏的情況,這都是因為學生缺乏穩定的拍感。對于初學音樂的學生來說,首先要進行的應該是穩定節拍的訓練。
1. 借助身體的律動感受穩定節拍。
借助身體的律動感受穩定節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在學唱一首新歌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肢體跟著音樂進行穩定、持續、均勻的節拍律動,遇到休止符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這使學生能理解到音樂還在進行,也為將來學習休止符打下了基礎。拍手、拍肩膀、跺腳、拍胸、打響指等,這些動作簡單又有效,能幫助學生建立穩定的拍感。進一步的練習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腦筋思考生活中的動作,也可以結合歌曲的內容。比如,二年級的《理發師》這首歌,學生就可以根據歌詞,模仿理發師剪頭發、梳頭、噴噴霧等動作;還有《螃蟹歌》這節課,也可以在一開始讓學生模仿螃蟹爬行參與律動。
身體律動訓練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做一些肢體上的動作,就能將知識理論化抽象為具體,由困難變簡單,還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但是,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切不可讓學生為了律動而律動,讓它成為華而不實的環節。
2. 借助小樂器進行節奏練習。
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于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時期,小樂器的加入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參與音樂課堂。針對小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奧爾夫小樂器非常適用。它簡單易學,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可以同時使用一種或多種樂器打節拍。例如,教學三年級的欣賞曲《杜鵑圓舞曲》時,可讓學生在欣賞樂曲的同時用三角鐵、碰鈴等小樂器來進行三拍子的恒拍伴奏。再如,學唱《法國號》這首歌曲時,學生可以使用沙錘和三角鐵等小樂器感受圓舞曲的節拍特點。小樂器的使用在幫助學生形成穩定拍感的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培養合作意識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
三、感受節奏的魅力,發展學習興趣
在學生初步了解節奏之后,應多鼓勵他們實踐和運用,培養發散型思維,滿足他們躍躍欲試的心理。
1. 借助朗讀歌詞訓練節奏。
根據節奏朗讀歌詞,能體現出音的長短,也能表現出強弱的對比,可以幫助學生更快速地掌握節奏。歌詞的朗讀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先跟著原唱對口型默讀歌詞,在聽的過程中加深對正確節奏的印象;也可采用歌詞接龍的形式,增加趣味性;還可加入體態律動,雙手拍或雙腳踩出固定的節拍,口中讀出歌詞的節奏,這也能鍛煉學生肢體的協調性。
2. 循序漸進,改編歌詞的節奏。
學生唱會一首歌曲之后,可抽出一句合適的樂句,引導他們對原本的節奏進行適當的改編。改編節奏可以先從一個小節開始,再延伸至兩小節、三小節直到一整個樂句。學生自己創作和修改旋律,并親自表演,會產生成就感,樹立自信心,其內心體驗會極大地滿足他們對學習音樂的興趣。
3. 由橫向引向縱向節奏訓練,培養合作意識。
縱向節奏訓練是指學生由單線條發展到多聲部的節奏練習,這不僅增加了趣味性,也豐富了學生對節奏的感受。例如,可分別呈現三條不同的節奏,把學生分成三小組,同時開始表現。一開始先讀節奏,配合默契后再加入不同的身體律動來表現。如果要讓這個練習更有趣味性,也可以讓學生創編歌詞。
縱向的節奏訓練,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練習過程中,養成發散思維,鍛煉了節奏的運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培養興趣,一舉多得。
4. 游戲化節奏訓練。
小學生是好動的,天性愛游戲。在課堂中增加趣味性節奏游戲環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如節奏接龍小游戲,這是一個創編性質的游戲,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師以開火車的形式,先出示一個小節的節奏,下一個小節讓學生以前一個小節的后兩拍為開頭,把小節補充完整,以此類推,直到最后一個同學完成創編。再如打節奏小游戲,可以借助物體把節奏可視化。教師在講臺上放四個杯子,一個杯子代表一拍,讓學生以穩定的速度循環拍打。教師在學生拍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變換節奏,比如抽掉一個杯子就代表換成休止符,用兩個瓶蓋代表兩個八分音符。學生全程跟著教師的變換走,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時感受節奏的變化,培養了節奏感,也形成了熱烈的課堂氛圍。
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傳統的教育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音樂教室里除了配備基本的樂器外,電腦和音響系統也必不可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提高課堂效率。教師應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使音樂學習更加豐富。例如“杯子舞”,作為一項團隊音樂創意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節奏的方式,網絡上有大量與之相關的資源及教程。但要注意的是,“杯子舞”作為一種伴奏方法,節奏復雜且多變,對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把節奏化繁為簡,先設計簡單的動作和節奏,再逐步增加難度,直到學生能熟練地掌握。
網絡資源運用的最大一點好處是,它豐富有趣的內容可以極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開拓他們的視野,吸引他們的興趣,并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幫助學生練習節奏,教師應當充分利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海峽路小學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