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泉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讓少年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非常重要。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落實這一偉大任務的課堂教學主渠道之一。道德與法治教材按照學生生活主題整合和編排學習內容,貼近學生實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要充分依托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在生活經驗中體驗,在生活實踐中踐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法入手。
一、守規則,學法規,知法律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規則小至幾個人的口頭約定,大至法律法規,是游戲活動開展和社會發展的保障。當前校內外規則性課程資源雖然豐富,但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有成人化的訓誡之嫌。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我們要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引導學生把相關的法規融入活動中,用兒童自己的語言形成規則,接著用這個規則去指導和評價活動,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規則感。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這一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從文本教材中感知規則常識,再通過參觀、觀看視頻、回憶等拓展活動了解社會生活處處有規則,感悟小規則要服從國家的法律法規。接著圍繞“平安出行”的主題,先談談學生知道的交通法規的相關知識,然后讓學生自己制訂游戲規則,按游戲規則來模擬行走馬路,并評價自己和他人的交通生活情況。在匯報交流評價時,一學生極有感觸地說,他懂得了橫穿馬路要“一看二等三慢走”,幾天前,他沒走人行道且快速橫穿馬路,險些被車撞著,就是因為自己沒有交通規則意識;另一個同學說,他爸爸經常用摩托車載一家四口,這也是沒有遵守交通規則;還有學生說,他幾天前看到一個同學騎單車,還得意地雙手離把呢,這太危險了……這樣,生活中要講規則的道德意識,就能在輕松的活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
二、做小事,明道理,盡責任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興則中國興”,每一位少年兒童要自覺地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讓學生明白自己肩負著祖國建設的責任和使命。除現行的《道德與法治》等文本教材外,紅色傳統教育紀念館、革命遺址、烈士紀念碑,以及英雄模范和先進人物的事跡等也是教育學生盡責任、講情懷教育的有效生活資源。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我們要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做有責任感的少年兒童。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一課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主題活動時,可通過活動先讓學生感知課本閱讀角里所例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是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話而形成的警句,近代以來,這已經逐漸成為中國人民愛國精神的高度概括。再通過引領學生閱讀“魯女愛國”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對何為愛國有一定的理解。接著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出發,多媒體播放全國最美少年李瑤的先進事跡:2008年汶川大地震,年僅4歲的李瑤被埋在家中倒塌的房子里,失去右手。在父母幫助下,李瑤用一只手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獨立勞動。由于生活貧困,李瑤父母外出打工,李瑤一個人承擔起照顧年邁奶奶和年幼妹妹的家庭責任,任勞任怨。除了孝順和關愛家人,李瑤還關心同學、鄰里、老師、陌生人。她樂于助人,樂觀進取,成績優秀。李瑤的事跡引起學生共鳴,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聯系實際尋找身邊這樣的人和事,說說自己在家、校、社會中該怎么做。一個學生說:“在校要做個好學生認真學習,看到校園中有垃圾要主動撿起。”一個學生說:“在家我會做個好孩子,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一個學生說:“在社會上我要盡小公民責任,積極宣傳詐騙危害,做小小宣傳員。”這樣通過教材課例、學生身邊實例,引導學生感受應該從小事做起,盡責任,長大才能成大事,為國做奉獻,很有教學實效。
三、遵古訓,做好人,有修養
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大學》有言:“一家仁,一國興仁。”而《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等凝聚正能量的國學經典,燦爛文明、博大精深,蘊涵著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哲理和智慧。這些都是小學生文明和道德修養教育的重要課程資源。例如,教學《弘揚優秀家風》這一課時,教師可先與學生分享教材中《朱子家訓》的部分內容——“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并介紹“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歷史家風家訓故事,讓學生體會優秀家風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種無言的教育,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隨后,教師還可補充講述六尺巷故事:一天,清朝大學士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后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并附詩一首:“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最后這里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傳頌至今,能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應多一些理解,心與心之間應多一些寬容,少計較,多謙讓。最后可讓學生結合自己實際寫一寫、說一說、夸一夸自己的家風。這樣通過故事、祖訓等進行教學,能讓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遵古訓、講修養、做好人,成為優秀家風的傳播者,讓優秀的家風代代相傳。
四、扶弱者,獻愛心,講奉獻
我們國家因為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和個人之間存在不均衡,社會中依然有一部分弱勢群體存在。他們的生存情況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為志愿者獻愛心提供了載體,為小學生獻愛心提供了課程資源。例如,在教學《愛心的傳遞者》這一課時,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中圖片資料雷鋒同志雨中送母女的故事,再播放雷鋒相關視頻,講述介紹雷鋒同志短暫一生助人為樂,為人民服務的先進事跡。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顧全大局、互助合作的精神,同舟共濟、患難與共、攜手共進、互幫互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拓展延伸中,教師可介紹在震驚世界的大災難——四川汶川大地震里,全國億萬人民群眾向災區人民慷慨解囊,為受災群眾解難、替國家分憂,譜寫了一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時代壯歌的情形。在課后愛心實踐活動中,還可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關愛老人獻愛心活動。學生到敬老院打掃衛生、清潔家園,為老人獻鮮花、送水果,集體為孤寡老人表演節目。全體學生在活動中懂得了幫助別人不僅溫暖別人,而且自己也能收獲快樂的道理,真正體會了助人為樂的含義。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溪南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