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摘要 近年來,隨著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農業被賦予了更多新功能,鄉村休閑旅游成為新的農業發展形態和農村經濟增長點,并逐步細分出鄉村親子休閑旅游這一新業態。通過研究北京市現有鄉村親子休閑旅游項目,分析了北京市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發展的現狀,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現狀;對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e has been given more new functions. Rural leisure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form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new format of rural parent-child leisure tourism has been gradually subdivided. By studying the existing rural parent-child leisure tourism projects in Beijing C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arent-child leisure tourism in Beijing City,find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s forw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Rural parent-child leisure tourism;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快速發展,農業除了傳統的物質保障基礎功能外,還被賦予了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新使命,鄉村旅游業成為新的農業發展形態[1]。鄉村休閑旅游在我國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是和鄉村資源及空間相關密切的休閑活動,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和全域旅游戰略的大背景下發展迅速,已成為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2]。親子旅游是基于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升、二孩政策的實施及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等因素,而逐漸細分出來的一種以父母和孩子為參與對象的旅游活動,在活動中孩子的需求占主導地位,家長們普遍希望通過旅游能同時達到教育、休閑、娛樂、增進親子感情的目的。在城市生活的人們想要回歸自然,呼吸新鮮空氣,品嘗農家美食,放松身心,同時也讓孩子體驗勞動,因此,以鄉村為主題的親子休閑旅游逐步發展成了鄉村旅游的新業態。
近年來,北京市加快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提檔升級,于2016年啟動了100個旅游休閑村鎮創建工作,不斷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在《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了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推動鄉村資源全域化整合、品牌化經營、多元化增值,通過農旅結合、農科結合、農文結合等模式,因地制宜地創新發展業態,鼓勵發展親子農業、教育農園等業態,促進農業與科普、教育、體驗的深層次結合,延伸休閑農業價值鏈。在社會需求和政策導向的雙重作用下,北京市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發展勢頭迅猛,消費規??捎^,潛力巨大。
1 區域概況
1.1 文化氛圍深厚,自然資源豐富 北京是具有3 000多年歷史的六朝古都,擁有7處世界遺產、7 309項文物古跡、10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處國家地質公園、15處國家森林公園、對外開放旅游景點200余處。北京共轄16個市轄區,總面積16 410.54 km2,地理地貌類型多元。北京所具有的區域文化和自然資源構成了北京市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發展的基本條件[3]。
1.2 經濟發展質量高,人民生活水平高 據《北京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4],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7 756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43 038元。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GDP名列全國十強城市第二名[5]。生活質量逐漸提升的市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休閑享受,促成了鄉村親子旅游的快速發展。
1.3 交通體系完善,出行便利 截至2019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2 350 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 167 km。共有公共電汽車運營線路1 158條,運營線路長度27 632 km,軌道交通運營線路22條,運營線路長度699 km。機動車保有量636.5萬輛,民用汽車590.8萬輛,其中私人汽車497.4萬輛[4]。完善的交通、多樣化的出行工具選擇成為助推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發展的利器。
1.4 高校林立,市民受教育程度較高 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市共有93所普通高等學校,政府教育經費投入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較為關注,思想較為開放,更容易接受互聯網等新事物,熟悉APP預訂等工具,到京郊進行鄉村親子休閑旅游已成為周末和小長假期間的最佳選擇。
2 北京市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發展概況
2.1 主要成績 2019年7月,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密云區古北口鎮古北口村等9個村入選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的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當年,全市鄉村旅游農戶(單位)13 668個,總收入14.4億元,鄉村旅游的游客量達6 000萬人次[4]。2018年,《北京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六號)》[6]中提到,2016年,北京市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的經營性單位和個體經營戶,在經營活動中涉及與鄉村親子旅游緊密聯系的農耕文化體驗的有3 878個,其中包括農事種養體驗、農事采收體驗、農產品加工制作體驗、農村民俗活動體驗和農耕文化展示體驗5種類型,詳見表1。雖然目前專門針對鄉村親子休閑旅游這一細分市場的數據不多,但北京市整體鄉村旅游市場發展狀況也基本代表了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的發展形勢。
2.2 發展現狀 根據北京鄉村親子休閑旅游項目的宣傳定位、經營形式、主要客戶群體、活動內容等,可將項目大致分為5類,即以親子為主題的親子農場[7],強調休閑放松的休閑農莊,以某種動、植物為主題的主題公園,以度假為主的度假村,以及鄉村民宿。親子農場和休閑農莊兩類項目主要是在郊區租地興建園區,開設農事樂園、手工制作、親子度假營地等活動,以傳統農事體驗、游樂為主;度假村雖然設計有一些與農事相關的活動,但總體上不是以親子為主,主要面向成人休閑度假;主題公園是以一種特定動物為主題的公園,少數設置有圍繞相關動物開展的科普教育,基本沒有親子互動環節;民宿酒店方面,有較為高端的項目,主推高品質特色住宿,同時也有一些親子主題活動和私人定制式親子玩法,另還有一些比較平價的民宿,主要以家庭出行、公司團建為主,但也打親子牌來吸引游客。該研究對北京市39家鄉村親子休閑旅游項目進行了研究,詳見表2??傮w來說,經過數年發展,目前北京的鄉村親子休閑旅游項目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部分鄉村親子旅游項目已基本形成了較為特色的經營模式,也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
3 北京市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與鄉村融合程度較低,資源未全域化整合 部分項目產品開發缺乏與當地鄉村自然資源的結合,未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地理環境和自然風光,與當地居民、農業產業等缺少溝通交流,鄉村居民參與度弱。產品內容設置上,農事體驗等環節普遍設置耕地做壟、播種、磨豆腐、碾玉米等傳統農事內容,基本鮮少存在當地特有的鄉村民俗文化元素。僅以北京市順義區為例,就有張鎮民歌、趙全營郝氏水紋雨點剪紙、曹氏糖畫、草編、老北京火繪葫蘆、順義九連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祭灶王民俗,但順義區鄉村親子休閑項目中基本未涉及。
3.2 定位不明確,同質化嚴重 項目運營以盈利為最終目的,一般會包括采摘、游樂場、喂養小動物、傳統農事體驗等環節,還有部分設置有菜地租賃。內容簡單易復制,實踐來看,部分項目受困于這些范式,沒有創新。有些項目在產品設置上還走“混搭”路線,比如除親子休閑外,還可舉辦草坪婚禮等,定位不明確,這也就導致客戶對項目沒有黏性。
3.3 不區分游客年齡,沒有層次性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親子休閑旅游的需求和行為存在差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維度也存在差異[8]。研究發現,有明確的兒童游客年齡限制或在親子互動項目的設計上區分年齡段的鄉村親子休閑旅游項目僅有少數。如泊滸樂園只針對學齡前兒童開放,老A俱樂部為10歲以上的孩子設置了拓展基地,為幼兒設置了小型動物園。在親子項目的設計上,應該根據兒童的年齡段特性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設計和營銷。
3.4 產品設計不平衡,未實現親子互動 親子鄉村休閑旅游的目的,在于使家長和兒童通過參加休閑旅游來增進親子感情,雙方都能感覺到休閑和放松,并且寓教于樂、寓教于游。但部分親子互動產品完全以兒童的需求為中心,家長的休閑娛樂需求不在考慮范圍;還有一部分親子互動產品過于娛樂化和成人化,并未實現互動,如設置了城市兒童游樂場中常見的滑梯、碰碰車等,以及品酒、打麻將等活動,這種設置不僅毫無鄉村元素,更是將兒童和家長的需求完全割裂開來,達不到親子溝通和互動的效果。
3.5 科普環節過于傳統,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吻合 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是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農業裝備在農業生產領域的融合應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被改變。親子鄉村旅游項目中雖設置了科普內容,但以學習和了解植物生長過程,或特定的主題動物知識為主,過于傳統,缺乏智慧農業科技展示、教育、體驗內容。
3.6 從業人員缺少專業人才,趨于老齡化 當地青壯年勞動力向往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鮮有留守,農村現存勞動力以老人為主。且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單位(戶)的投資人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中專)及以下學歷的占比90.2%[6]。部分項目聘用了當地村民從事商品銷售、保潔等一般性服務工作,也有一部分項目是家庭式經營。這些人員普遍學歷和文化水平不高,沒有經過專業及職業培訓,導致經營理念落后,服務質量也差強人意。從事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的專業經營管理人才也相當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的發展。
4 北京市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發展對策建議
4.1 多元融合,開發農業+教育+體驗消費模式 結合區域和親子活動產品特點,以及成本投入,明確特色定位,盤活區域資源,在產品線上增加傳統鄉村文化、民俗元素,采用民宿等形式增加游客與村民的互動,也可與周邊自然環境結合設計互動產品,從游客年齡等方面細分市場,滿足游客多元需求。不僅是靠銷售產品盈利,更要用教育和體驗的方式吸引游客、鏈接游客,以親子、兒童為抓手,激活整體的家庭消費,提升游客忠誠度和黏性,帶動農業相關服務業和產品鏈的發展,實現有效盈利。
4.2 借勢而上,抓住政策紅利 2015年10月,北京市教委啟動實施了初中生到郊區進行“學農教育”項目。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磨煉意志,開發創造力。這一舉措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消費者潛在需求,帶動了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發展。鄉村親子休閑旅游項目要抓住機遇,在產品設計上,除設置傳統農業內容外,也要有諸如農業機器人、物聯網、智能溫室等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的科普,將通過“學農教育”獲得的流量真正轉化為價值。同時,也要抓住北京市建設美麗鄉村及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提檔升級等鄉村振興機遇,不斷創新,加快發展步伐。
4.3 發揮涉農高校功能,為鄉村親子旅游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只是農村的事,更涉及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多方面因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涉農高校承擔著滿足科技支撐、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需求的重要責任[9]。實現鄉村親子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人,涉農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要打破固有的辦學模式,在學歷教育的基礎上,圍繞北京都市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針對新型職業農民開展各類培訓及學歷教育,同時發揮自身人才及資源優勢,為北京鄉村親子休閑旅游提供強大人才和智力支撐。
4.3.1 開放多元化辦學,堅持發展特色優勢,為鄉村親子休閑旅游提供人才支撐。
(1)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強化專業內涵建設。一是在專業設置上,要依據鄉村和行業企業發展需要,積極調整、優化、升級,推進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無縫對接;二是在人才培養上,要深化改革,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重點要培養從事鄉村旅游運營管理、農業科學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鄉村發展所需專業人才和適應未來社會競爭所需要的創造型、復合性高層次專業人才[10]。
(2)整合資源,培育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改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大力增強職業教育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的能力”;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再次強調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培養新一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2019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據新華社報道,截至2019年6月,有30余所高校制定了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11]。新型職業農民扎根于農村,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和歷史民族文化,是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親子休閑旅游的主導力量。高校要以鄉村振興學院為平臺,整合教育資源,強化創新驅動,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工程,開設農村經營管理、農業裝備應用技術等專業,系統規范地為京郊鄉村親子旅游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人才,支撐北京鄉村振興和都市農業發展。
4.3.2 發揮院校優勢,開展校企交流合作,為鄉村親子休閑旅游提供智力支撐。
(1)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開展多層次交流,實現互贏。一是校企雙方可以在行業專業知識、農業科學技術等方面開展深層次交流,在項目運營上,以農業經濟、旅游等專業知識為基礎開展更為專業化的運作,在產品內容設計上,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進一步拓寬產品線;二是各類硬件設施的共享利用,校企之間可以共享場地、設備設施等硬件資源;三是高??梢葬槍︵l村親子休閑旅游項目中的科普等教育環節提供教育教學方法層面的指導,使課程的設計和教學過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及游客需求,提升教育效果,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2)發揮院校人才及科研資源等優勢,服務社會。近年來,為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北京市啟動了多項工作并取得了優異成績。如北京市教委、市農委于2017年開始開展“校村聯手”“精準幫扶”工作,實施“引智幫扶”工程,部分高校參與了鄉鎮(村)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等項目的開發;2019年,北京市委農工委、市農業農村局啟動了“千名干部科技人員進千村入萬戶”活動,解決村鎮發展問題和農民實際困難。部分區縣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昌平區委、區政府近年來推動的“一校帶一鎮街”工作。高校要繼續保持創新動力,深度參與、點面結合、輻射帶動,將高校科研成果和人才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親子旅游發展的新動能。
參考文獻
[1]柯炳生.我國未來農業會是什么樣?[J].江蘇農村經濟,2017(10):67.
[2]范子文.“十三五”時期北京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 2016,30(5):5-16.
[3]張妍,方正.基于SWOT分析北京市親子旅游市場[J].旅游縱覽月刊,2016(22):167-168.
[4]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0-03-02)[2020-08-08].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003/t20200302_1673464.html.
[5]新華網.早知道·財訊熱搜榜TOP10[EB/OL].(2020-08-03)[2020-08-08].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08/03/c_1126316769.htm.
[6]北京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六號) [EB/OL].(2018-02-05)[2020-08-08].http://www.sohu.com/a/220962820_161623.
[7]鄭瑩,何艷琳.親子農莊的主題定位研究與開發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2):109-111,122.
[8]劉為濰,烏恩.基于兒童年齡的親子戶外休閑及旅游行為差異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6(1):37-39.
[9]鄭寶東,周阿容,曾紹校,等.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2018(23):7-9.
[10]劉天英.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旅游人才培養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2):132-133.
[11]新華社.我國已有13所高校成立鄉村振興學院[J].農村百事通,2019(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