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耿東
摘要:美術校本教學中,注重學生情感素質發展的創作活動能讓學生感受美和體驗美,喚醒創作個性,釋放創意潛能,豐富情感,凈化心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應立足美術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順利開展情感教學實踐工作,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綜合素質。
關鍵詞:校本教學;美術創作;創意;情感素質
情感教學是當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它是以學生的心靈感應為載體,以課堂學生情感交流和實踐體驗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模式。實踐表明,中學美術校本課程的實施要把校本課程的實踐與學生情感素養的發展結合起來,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逐步確立新的情感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在這一教學理念指引下,筆者不斷開展校本美術創作課程的情感教學實踐,力爭構建美術情感教學校本課程的教學體系,在促進學生情感素質的提升方面做了一些思考與探索。
一、中學美術校本課程情感教學現狀
當前,片區內中學美術校本情感教學還比較欠缺,重知識傳授和輕視情感教學的現象仍然存在,認為學生只要掌握美術的基本技能知識,就完成了美術校本教學的基本目標,許多美術教師對情感教學的內涵與意義并未真正理解,完全忽視情感美術教學的重要性。
為了改變這一教學現狀,這幾年,我市各中學片區學校力推美術校本情感教學教研新模式,形成自己的美術校本課程教學特色。我校構建了以美術創作為基礎的學校特色美術校本課程情感教學方式,作為省教改項目建設、首批市美術教育示范學校和片區四所學校的一個教研窗口,提升校園文化內涵建設。美術創作校本課程情感教學力求結合現代教育理念,立足生活教育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意實踐、藝術綜合探索的創造性思維,構建美術校本情感創作教學新途徑,以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為主線,全面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美術校本創作課程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美術校本創作課程包括學生創意與情感表現,通過學生的創意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情感體驗、創造精神和創作素質,是美術教育的目標之一。美術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美術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忽略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同時指出,美術教學應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學生的具體美術表現成果,特別重視對學生情感個性的培養,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多方面的綜合素養。所以校本美術創作課程的建立,加強學生的創意實踐和美術情感表現,能有效促進課程和學生生活、學習經驗的融合,引導教育學生更關注社會,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也是核心素養提出的目的。
另一方面,由于學生自身發展階段的特征,美術教材內容在適應學生學習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把美術情感教育滲透于美術校本創作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去欣賞美、感受美,陶冶美、發現美,創造美,加強學生的創意實踐與情感表現的融合,能夠增強感知生活的能力,啟發思想、凈化心靈、豐富情感,開闊學生學習的內容,拓展教學視線,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拓寬情感思維,能將學生對美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氣質、人格和修養,是學生提升情感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推行美術校本創作課程情感教學的策略
筆者所在的中學是一所市直中學,為四所片區學校的龍頭校。其中三所學校為農村中學。在實施美術校本創作課程情感教學中,各片區學校的校本教研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也遇到諸多的教學問題。因此,我們經常利用泉州市和南安市級、片區美術教研觀摩課、送教送研下鄉活動中,開展美術校本創作課程的情感教學研討,通過課后教學反思,教師之間互相評課,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情感教學建議,取得一定的成效,也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美術校本創作課程的情感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本人現以“喜迎71周年,共筑中國夢”主題繪畫創作實踐為例。
(一)確定情感教學素材,呈現校本特點
《中學生“喜迎71周年,共筑中國夢”主題繪畫創作》為美術教材的一種延伸,屬于美術校本教學的內容,其教學具有豐富的情感因素。通過選擇這一內容,主要讓學生通過美術創作的方法了解我國成立71周年的偉大成就,讓學生通過對我國成立71周年和中國夢的繪畫創作,表達對祖國發展成就的真摯情感,以及對中國夢的理解。
進入中學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美術創作基礎,他們有著豐富的情感意識,他們對祖國成立71周年的發展變化有了親身的感受,對如何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也有自己的認識。但學生的美術創作技能只是停留在簡單的創作層面上,作為教師要誘發學生多進行一些美術創作,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帶著情感進行想象、聯想與體驗,激發創作靈感,實現情感教學在美術校本創作教學中的運用,從而促進情感教學的進行。而通過讓學生參與喜迎新中國成立71周年,讓學生用畫筆表達自己中國夢的情感,能夠明白中國夢不僅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更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共筑中國夢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這是本課校本主題美術創作情感教學呈現的主要特征。
(二)進行情感教學設計,注重學法指導
美術創作既是一種藝術美感的展現,也是創作者追求情感表現的折射。學生獲取知識不僅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一個感受美、探索美、發現美、創造美和享受美的過程。因此,在美術情感教學中必須運用教材,創設適當的情境,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設置具有啟發人、激發情感意識的創造性思維的提問,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圖片展示、作品欣賞、教師引導、小組討論、相互交流、聽歌曲、看視頻、評價反饋等教學手段,讓學生了解祖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謳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同時領會創作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共筑中國夢的藝術表現技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陶冶審美情操,發展情感創意思維,用真摯的情感去表達自己的中國夢和對未來的夢想。
1.創設情境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情感
采用創設情景式的設問,用問題來推進美術課堂情感教學,引發學生思考,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的深入和情感體驗的可持續性。依據新課標教學理念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把通過美術創作幫助學生認識了解中國夢,如何通過繪畫創作認識到中國夢與個人理想的關系,認識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每個人堅定信心、不懈努力,用最真摯的情感和藝術語言抒發對黨對國家人民的情感,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本課筆者分別設置了如下問題,啟發學生創作思考,貫穿于整個美術課堂教學。例如,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1)夢想是人的翅膀,有了它,人才能飛翔;那么對夢想有何看法?(2)我們應該用我們手中的畫筆來表達什么的情感感受?(3)從中國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它給你帶來什么啟示?(4)新中國成立71周年取得哪些成就?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5)“中國夢”是民族復興之夢,也是在復興過程中每個個體自我實現之夢,是中華民族面對未來之夢,你對中國夢還有哪些理解?(6)中國夢不僅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每個人的夢想,與我們個人的理想息息相關。那我們如何用畫筆表達自己的中國夢情懷,謳歌祖國成立71周年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
運用美術形象創作表達“喜迎71周年,共筑中國夢”主題繪畫,在設計問題時,教師盡量使設計的問題能啟發學生思考,直接揭示問題的本質,使之具有一定彈性、連續性和情感性,從而引導學生感受祖國歷經滄桑和偉大的巨變,感受到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使國家民族走向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讓學生領會到這些又是美術創作的素材。
2.設置討論環節,增強創意情感體驗
學生學習主題繪畫創作,不僅是一種汲取知識的過程,提升學生的美術創意表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參與和探索創作實踐的過程,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而不是學生學習的結果。因此,教學中,教師把創意和情感體驗貫穿于美術創作的整個過程,并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堂中讓學生對作品的創意過程進行充分的討論,獲得情感的升華。這樣有助于增強學生在美術創作中的審美、互動和探索體驗,培養情感,塑造美好心靈,引導學生思維的發展,改革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地把作品給學生看,給學生講解,給學生輔導,學生學完印象不深刻、情感不深入的傳統教學方式。
如學校組織學生創作喜迎新中國成立71周年,共筑中國夢的繪畫作品。作品的表現形式為漫畫、兒童畫、國畫或招貼作品。教師要求學生根據主題要求盡情地發揮想象力進行創作,要有明確的中心內容,選用有一定意義的題目,圍繞本主題,題目自定,不管采用那種創作形式進行描繪,創作應注意形象、色彩、文字相結合,要以形象為主,構圖美觀,表現形式不受限制。
學生創作作品完成后,教師設計一項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創作構思、作品形象代表什么含義、作品表現怎樣的主題思想和情感、有哪些藝術特色用簡練的藝術語言寫在作品的背后,課堂中參與討論,把自己的創意說明講給老師和同學聽,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興致勃勃地說出自己不同的藝術創作形式、創作構思和心得體會,懂得如何通過作品表達對美的思考,理解和創造,寄托與釋放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順利地達到教學的目標,也使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創作情感個性獲得培養。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中聚焦學生的創意體驗學習,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能提升學生的創意思維、情感意識和創作能力。
3.借助網絡資源,豐富情感心靈表達
當今,網絡信息化時代已經不期而至。各種各樣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已經融入課堂教學中,網絡資源的運用給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幫助,還有效地促進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為了適應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美術創意情感教學也要與時俱進,在學生學習這一課的主題繪畫創作,教師要巧妙地運用網絡信息資源,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創新意識,豐富學生情感心靈的展現,降低學生的創作難度。
如學生在構思這一課的主題創作,創作素材的搜集是創作的第一步,也是創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單靠學生平時接觸到的一些生活素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講明:進行美術創作不能憑空捏造想象,要對生活進行體驗,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我們可以從生活上中去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也可以從網上去了解一些新中國取得偉大成就的信息,同時可以根據主題到網站搜集同類繪畫創作作品,進行適當的參考,并根據自己的藝術構思加以表現。
接下來,教師進一步引導,繪畫創作的第二個步驟是確定作品的主題。進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共筑中國夢主題繪畫創作,我們應先確定創作主題。學生通過網絡素材的學習,選擇了如青春告白祖國、新四大發明,我的理想是畫家,我的航天夢,或熱情謳歌祖國的發展變化、展示新中國的美好生活等主題的表現,學生畫出了諸如對未來的期待,城市的發展變化,會飛的小汽車、太空人。他們盡情發揮想象力,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豐富的情感色彩來表現等。學生構思畫面時,教師特別提醒學生要注意創作的構成要素的表現,一幅畫的創作要素是由標題、形式、內容、主題、形象、色彩、情感、特色等創作因素組成。借助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不僅大大提升美術創作教學的效率,學生創作表現的情感不斷豐富,還為學生的創意實踐和創新思維打開了新的思路。
4.帶動情感升華,展示區域創意成果
片區學校的美術校本教學中缺少展示學生情感創意個性與成果的平臺,也較少開展區域片區學校美術主題繪畫創作競賽活動。沒有情感升華的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為了大范圍地反饋學生創作喜迎71周年,共筑中國夢的繪畫創作的成果,了解學生對這一主題繪畫創意實踐的程度,提高學生對校本主題繪畫創作的興趣,加強學生對祖國富強,民族復興的自豪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的自信心,對實現中國夢的追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我校美術組把此次比賽通知發給片區學校的美術老師,發動實驗中學片區三所農村學校和其他片區中學在全校開展中學生“喜迎71周年,共筑起中國夢”的主題繪畫創作比賽。此舉能由點帶面地提升學生的情感素質與綜合素養,真正提高片區美術校本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美術情感教學的帶動與輻射作用。
四、實施校本美術創作情感教學的保障性措施
美術創作校本課程情感教學的順利實施,其教研實驗需要成立教學改革領導小組,設立相關教學策略機構,負責美術創作校本課程的情感教學研究,并開展與此相關課題的研究、教學組織、教學方案、教學設計、教學流程、教學評價和教學體系等專項工作的研討培訓。我校現已成立小片區“情感式”美術教學法的實踐研究”的項目領導小組,確定了具體的教改思路,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情感式美術教學法的實踐研究建設方案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由片區學校校本組長負責貫徹落實,并且建立了“學”“思”“研”“講”“結”五級情感教學教研新模式,為片區教師提升校本情感式美術教學教研水平搭建平臺。
教師是美術校本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資源,校本課程實施的關鍵。因此,我們定期組織骨干教師參與情感式美術教學法校本教研培訓,到片區學校送教送研下鄉等途徑,增進教師對校本美術創作課程情感教學方式的認識,轉變美術教育觀念,引導教師在美術教學中開展美術情感教學創作課程的實踐。除此之外,我校還利用片區微信平臺,網絡教研工作坊,建立良好的片區校本情感教學教研交流渠道,加深片區校際之間的合作,還邀請省市美術教研室專家、學校領導和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參與美術校本情感教學的教研,加大實踐力度,改進美術教學,順利推進了片區美術校本情感教學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俊.高中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7).
[2]董婉思.淺談美術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16(10).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