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燊
【摘要】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學校不僅要對學生的知識學習肩負重任,還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道德意識。因此,《道德與法治》科目的學習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加入生態文明教育,是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也符合提高當代小學生文明素質的要求。因此,本文就依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生態文明的教育展開論述,希望能有助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生態文明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態文明;對策
小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棟梁之才,是未來社會發展中強有力的建設者,也是社會生態文明重要的學習者和傳播者。并且,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之一,對于學生的行為引導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引起重視。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到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利用教材科學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而不斷提高小學生環保素質。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生態文明教育現狀
第一,家庭與社會的教育合作力偏弱。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對學生的言行舉止各方面都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由于家庭和社會這兩個因素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導致學校教育的任務會有所增加。生態文明的意識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習之后,需要得到實際的實踐。但目前很多學校僅是把相關的任務布置給學生之后,并沒有重視與家長之間的了解與反饋,從而導致學生在受到家長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漸遺忘。例如學生在學校被教育愛護花草樹木,但和家長在公園游玩時跟隨身邊其他人隨意踐踏公園草坪、亂扔垃圾,并且發現周邊也沒有警示牌,就任由孩子而去,從而就會在孩子的意識中產生負面的環保意識。因此,對于學生的小學成長階段,學校的教育為主導,但家庭和社會的引導教育相對比較少。
第二,相關教師生態文明知識薄弱。在素質教育要求的背景之下,課堂中的教學主體已經逐步回歸到學生為主體,響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但目前我國的教師仍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在教學工作中依舊以知識的傳授為重點。更何況是在小學階段,老師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生的文化基礎上,對于生態文明知識只是作為課外拓展知識,讓學生有所了解就行了。因此,作為非考試重點的生態文明知識學習,相應的老師會逐漸忽略掉此部分內容的學習。然而,小學生的學習時間和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道德與法治》的科任老師沒有能夠充分掌握生態文明的知識,就不能在有限的課堂里正確、高效地引導學生學習生態文明的知識,從而影響到生態文明教育目標的實現。
第三,生態文明教育踐行效果不佳。《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的設置是為了小學階段德育的主要實現途徑,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學習到的相關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做到知行合一。但是現在很多時候老師僅僅只是把理論知識交給學生,并沒有嚴格地要求讓學生把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比如廢物利用、水循環利用、垃圾分類等有沒有學習或者生活中真正做到,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這些方面老師和家長都沒有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提醒。因此,要讓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家長也需要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與學生之間相互監督,共同培養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規范。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態文明教育對策探討
基于多年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態文明教育對策主要有以下幾點。
1.堅持與時俱進的科學教學法,保證課程優質量
學校的教育依托于書本教材,教師可從書本教材中挖掘非常多素材以教導學生。關于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書面素材主要依托于《道德與法治》這一書本教材,教師應該善于運用教材里的素材,而不是單純的教書本中的素材。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師應該需要對生態文明相關的素材進行深度挖掘。例如,六年級下冊第4課《地球——我們的家園》中關于“假如離開地球,我們人類能生存嗎?”的討論,這里就可以延伸到現如今依據科學家在宇宙中其他行星中未發現能夠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來展開討論,讓學生能夠更加明白地球的生態環境對于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性。有了書面教材作為教學開展的基礎,還需要有合理的、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講授法、合作法、辯論法、參觀法、情景展示法等,每一種方法也都有著各自的優勢,因此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和教學對象進行擇優選擇。在六年級下冊第4課第29頁活動園關于“請選擇下圖中的一個案例,說一說圖中的人們是怎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這一問題時,鑒于有三個可供選擇的方向,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討論,每一小組選擇一個方向,然后每人提供一個答案,最后由小組代表進行發言。這樣就能夠得到全班同學不一樣的答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因此,學校的教育在依托書本教材的基礎上,利用合理的、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保證教學的優質量。
2.強化學生理論結合實踐意識,引導學生勤實踐
學校的課堂教育受到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束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學校可以大力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把課堂內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學習、生活中去,進一步做到知行合一。在學校的課余時間,可以舉辦辯論賽、主題演講比賽、作文比賽、環保活動等,以這些形式來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時可以舉辦以此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或是作文比賽,以此呼吁大家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共同學習生態文明知識。例如,在《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34頁中可以“關于保護地球我們可以做什么,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做什么呢?”為話題開展環保活動,如變廢為寶、清理垃圾等,培養學生共同協作的能力,提高學生環保的行動力。
3.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宣傳力度,提高教育合作力
學校的教育為主導不可或缺,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影響潛移默化。并且教學活動與社會事物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些事物的變化對于教學活動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校園環境、家庭環境、社區環境。那么,學校作為生態文明知識教育的主導者,校園環境的生態文明宣傳一定要做到實處。在校園的灌木叢、草地、花圃等生態景觀設立標語,以提示學生要懂得保護生態植物;在學校的公共板報墻上展出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知識、插畫,以渲染保護生態環境的校園氛圍。社區也要像學校一樣需要有集體氛圍,在相應的地方設立宣傳標語,時刻提示社區人們保護綠植、垃圾分類等。作為家長就需要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隨意踐踏草坪,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等,并且做到言傳身教。當然,除此之外,學校和社區之間還可以進行有益的合作。例如,在學習到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的第5課《應對自然災害》時,邀請社區相關的部門給學生進行自然災害相關知識的講座以及實戰演練。如在遇到地震、滑坡、泥石流時,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保護自己或逃生,以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從中也可以明白我們可以怎樣做,減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帶給我們人類的危險。
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依舊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向往,而我們美好的生活需要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夠得以實現。隨著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逐漸重視,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應該明確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堅持與時俱進的科學的教學方法,保證教學質量,不斷強化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自主學習與踐行,為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增添動力,從而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教育合作力,提高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為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楊龍.小學思想品德課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探索[J].寧夏教育科研,2018(1):26-27.
[2]葉克勇.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需關注生態文明建設[J].當代教研論叢,2018(5):22-21.
[3]張小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安全教育策略[J].華夏教師,2017(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