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維
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課堂小組討論是最能體現這一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方法的。然而,為追求新的教學形式而討論的現象很普遍,形式主義的討論必然導致課堂討論的效率低下,應注意的一下幾個問題。
一、學生的參與度低,參與不均衡問題,為此,教師在討論小組的建立過程中要注意如下問題
(1)優化組合、構建合作小組。為避免小組合作討論教學走過場,裝門面,“假大空”的情況出現,讓它不流于形式,使之真正成為啟迪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在組建合作小組時,人數最好是6—8人為一組,小組成員有文化基礎、智力水平、能力傾向、性別、興趣、愛好等有差異的優秀生、中等生、學困生。貫徹“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法,且安排好小組長、匯報員、記錄員,噪音控制員、評分員等角色,角色安排可視教學內容輪流換崗,規定小組發言稿必須在課后上交給老師,并且引入競賽機制以小組為單位記分獎勵。這樣在進行討論和交流時,可以取長補短,且不會出現學生圍在一起講空話或者討論聲音過大紀律過差影響別的班級,做到“無序”和“有序”的有機統一。有利于小組公平競爭。各小組的成員相互友愛,坦誠相待,民主平等。學習小組經過合理、優化地重新組合,由學習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
(2)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應具穩定性。組長組建討論小組。政治教師首先了解每個同學的各方面情況,根據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在同學中的威信,學業成績等,指定幾位小組長、記錄員,教師提出適當要求,比如男女同學比例,團員和非團員的比例,班干部每組不得有兩人以上等。然后由組長和記錄員協商,召集本小組成員。如果有學生毛遂自薦當小組長,則優先于教師的指定。自薦和學生自己組建的活動,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培養學生的協調、交往能力,也會使討論更熱烈,更和諧。在討論中,記錄員負責記載小組成員的發言,代表小組成員在班級中和其他小組交流,而小組長則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二、論題選擇不當
論題選擇不當,這是小組討論效率低下的內在因素。論題是從情景材料中抽象出來的進行小組討論的主題,它所要解決的是“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選擇什么論題展開小組討論,決定討論的方向,關系到課程目標的達成,從廣義上說關系著教學效果。論題選擇不當,從局部來看,討論也許非常成功,但從教學內容的全部來看,違背了效益性原則,教學也是失敗的。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是成功運用課堂討論模式的保證。好的討論問題首先必須精確,要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問題的性質:事實性、解釋性或評價性;其次不要太寬泛,具體、特定的問題有助于引導討論的方向;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問題應該反映真正的疑問,下面分析一下論題選擇不當的表現以及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
首先,小組合作要求學生討論的問題一定要明確,討論的環節要具體,而且分工要明確。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安排學生討論時只是讓學生翻到課本多少頁,或者針對哪一方面展開討論.無明確的具體任務,讓學生無從下手。例如:有一名教師在學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課時,第一個問題就是讓學生討論“三個代表”。好多學生感覺無從下手,效果自然不怎么樣。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我們的小組討論,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情境中,在問題情境中不斷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幫助學生迅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達到最佳效果.然后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問題使學生對新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而且每一個問題都應有明確的要求,包括討論的時間,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欲。
其次,要有效開展課堂討論,論題必須切合學生的思想心理等實際情況,討論目的是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比如情感困惑,心理障礙,不良習慣,思維困難,等等,小組討論,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選擇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薄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關于課程內容設置的這一要求同樣適合于小組討論主題的選擇。小組討論主題還要力爭反映現代科技發展的新成果,使其具有時代的精神,要力爭反映學生的生活經驗, 努力體現時代特點,改變學生討論活動與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這樣才能調動學生討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小組討論不充分
小組討論,師生之間不能“兩張皮”,教師要積極參與其中。有的教師認為小組討論就是把學生分成幾組,讓他們自由討論解決問題,而自己好象是一個旁觀者置身局外,在教室轉來轉去,這樣一來學生就陷入了漫無目的的討論之中。有的學生甚至還在討論和學習無關的話題。我認為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教師應作為參與者積極投入到學生的討論中,給他們及時的指點,成為學生討論的引導者、促進者。這樣既可以很好的感受和觀察學生的認知力,也符合學生求親求近的心理,有利于良好和諧的課堂氣氛的營造。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由淺入深設計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感到是在和教師一起成長、一起獲知,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的腦力勞動過程。教師與每一個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好象是在平等的對話、共同琢磨討論,這樣學生的發現能力、質疑能力就會得到有效的鍛煉。
四、理論提升不足
課堂討論有一定的程序,每一步都有其具體要求和獨特功效。歸納總結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小組交流是互相補充完善的過程,得出的結論仍然可能是零碎和不系統的,如果缺乏教師小結程序,就沒有理論的升華,教師的總結歸納,使蕪雜變得有序,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所以教師應充分重視課堂討論的小結工作。教師要在學生的討論暫時告一個段落的時候,作一個適當的總結,便于學生系統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教師要充分肯定討論的成果,還要注意讓學生講述思維過程,注意思維的準確性和多樣性.梳理概括是提高討論實效的重要環節,??討論結束時,有必要對整個討論過程和結果作總結概括。是可以由教師歸納學生對討論問題的新認識或提出的解決方法,并進行有效的梳理,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難度較大或有爭議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給學生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促進學生原有知識的重新建構,把學生的思維統一到正確的認識上來,形成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要使課堂小組討論卓有成效,恰當的小組成員分工,選擇好討論的主題,充分的互動討論,教師的條理化提升等都是教師應充分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