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玲 劉俊香 郭 繪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重慶 404000)
急救護理學(Emergency Nursing)重視臨床實踐的學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搭建一條從書本到臨床實踐的橋梁。無論是院前急救還是院內救護,危重病人出現的情況總是瞬息萬變,所以急救工作更需要能在緊急情況下能夠進行迅速評估、正確決策和技術過硬的醫護人員。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急救護理學的教育也必須緊跟時代進步。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 “互聯網+”行動計劃,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此后,《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2]提出了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網絡化、終身化”教育體系,為急救護理學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政策理論支撐。我院課程組教師依托在線開放課程網絡平臺及微信公眾平臺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結合雨課堂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3],本文探討其實踐效果,為護理專業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定參考。
選取我校2018級2個班共117名學生(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個班在年齡(19.32±1.02;19.71±0.83),性別組成(56/3;55/3)無明顯差異,且均為高考統招生。本課程在大二第一學期開設,前期已完成醫學基礎課程內容的學習。
在本門課程開課之前,先將碎片化的教學資源,包括微課視頻、PPT、測試題、教學設計、教學講義等上傳至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建設開放網絡課程。學生可電腦登錄平臺,亦可利用手機微信公眾號進行線上自主學習,并提出問題,線上進行討論,實現移動泛在學習。
本課程由同一教學團隊授課,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授課計劃等均相同。對照組和實驗組均可在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實現線上自主學習,由同一課程組的教師進行線上指導及答疑。對照組采用教師講授式為主的教學方法,實驗組采用結合雨課堂線上教學+翻轉課堂的方式進行教學。
1.課前學習
心肺復蘇術是每位醫務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急救技術,這里就以此內容為例講解過程。課前,教師在雨課堂平臺發布課前任務。學生進入該網站進行自主學習,實驗組學生需要完成課前測試,并參與在線討論。實驗組的教師查看學生學習進度,監督學生完成線上教學任務,引領學生參與在線討論,并對學生疑問進行一一解答。實踐內容:學生通過智能模型進行自主練習,操作軟件能記錄學生的每一項關鍵步驟,如頸動脈搏動位置的判斷,胸外心臟按壓的部位、深度、頻率,人工呼吸的潮氣量。實驗組自主練習后,要將操作視頻上傳至QQ群,教師分析學生操作存在的問題關鍵,并將軟件統計的數據完成在教師發布的雨課堂的調查問卷中,教師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調整教學中的重難點。
2.課中學習
對照組以傳統講授方式進行。實驗組理論以雨課堂為載體,對課前自主學習存在問題的知識點進行剖析講解,通過在線測試了解每一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讓講解更有針對性。實踐內容通過對課前操作數據的統計分析,并結合學生的操作視頻,共同討論分析導致操作失誤的關鍵點,教師再規范示教,學生練習,教師巡回指導,最后再用軟件檢測學生的練習效果。
3.課后學習
對照組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布置課后任務;實驗組根據課堂的實施效果設計課后任務,加強社會實踐,此舉既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體驗操作中的不足,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師在學生完成課后,對任務錯誤率較高的知識點進行重新設計并調整后續課程。
實驗組包括線上和線下成績兩部分構成,線上成績評價主要通過在線開放課程平臺軟件進行,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軌跡及效果進行自動打分。線下成績又包括理論和技能考核成績,理論考核以考教分離的形式進行命題,由學校在期末統一考核評價。對照組由線下成績構成(考評內容及形式同前)。總分100分,60分為及格,80分以上為優良。兩組除授課方法不同外,授課團隊、課程資源、理論考核難度等均相同。
自主學習能力評價采用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學習合作能力3個分量表構成。分數越高,自主學習能力越強,之前的研究表明,該量表評價效度較好[4]。
教師教學效果由學校、院部、同行三級評價構成。評價由教學準備、課堂講授、教學效果3項一級指標,16項二級指標組成,滿分100分,評價結果根據分數分為A、B、C、D4個等級,A等90~100分,B等80~89分,C等為70~79分,D等為不合格。
結果統計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p<0.05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成績與優良率均明顯提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總評成績情況比較
通過量表及統計分析,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在自主學習能力得分均明顯提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分比較
本次教師教學評價結果均為A等,該在線課程也被評為市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但部分單元的線下課堂實施仍趨于傳統教學形式。
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把網絡信息化優勢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充分利用雨課堂、微信公眾平臺及網絡平臺實現教學改革[5],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化的最大優勢,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啟發、監督主導作用[6],在醫學課程實踐教學中具有一定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混合式教學后,學生的成績及優良率均得到了提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該教學模式能促使學生有效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課前準備、課中參與、課后練習)中,學習由傳統的灌輸式變為了探索式,學生有了強大的學習動力和發揮空間。另一方面,借助智能模型、教學軟件等精準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起到了實時督促的作用,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自主學習能力包括學習者管理自己學習的能力和學習者進行學習的過程,即主動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7]。本研究顯示,實驗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主要有以下因素:課前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實現有效的課前預習,學習方式更加靈活,遇不懂問題和老師溝通更加便捷。同時,課堂教學采用翻轉課堂模式,學生參與度更高,上課注意力更加集中。結合課前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完成課前測試,課中與老師共同討論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等方式,讓學生學會了主動思考,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混合式教學要求教師即要發揮教育主體作用,也要充分發揮促進學習的作用[8]。教師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精心設計,不是僅限于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而是針對如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進行精心的設計,要細致考慮學教互動因素和教學參與度,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9],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另一方面促進了教師的積極性,教師不僅扮演了知識的傳輸者的角色,更是成為了學習者的引導者、促進者、激勵者,使教師的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提高。
當今網絡發展日新月異,信息化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如何進行改革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核心課題。該項實驗的目的在于評價一種結合線上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在急救護理教育中應用的效果,結果證明,相比于傳統教育,該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是在施行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在課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完成課前任務,如果不調整線下教學課時,會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在以后的課程實施中應考慮這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