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伏祥
【摘要】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教師也意識到這種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屢試不爽。學生在這種學習方式下能夠擁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權利,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也更愿意去探究新知,對于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的可行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數學? 探究能力?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1-0153-03
數學探究能力具體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求索、質疑、檢驗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并要用于解決數學問題的個性心理特征。小學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探究能力體現在多個環節如自主搜集資料、動手操作、提煉主要信息、挖掘數量關系以及小組思想交流等過程。教師有必要轉變現行的教學觀念,以生本理念為指導,將焦點轉移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促使學生真正地釋放內心的創新激情,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究意愿。
一、當前小學數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現狀分析
第一,教師對探究式教學的認識存在偏差。據筆者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長期觀察以及聽課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雖然認為在課堂上有實施探究法的必要性,會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但是卻認為這樣比較浪費時間,需要耗費比平時更多的精力去備課,但有時卻產生不了預期的效果,因此,他們認為探究式教學的開展對教學質量并沒有產生很多的積極影響。
第二,教師的探究式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事實上,探究式教學這一概念對絕大多數的小學數學教師來說都不是新的概念,但是不少教師由于在教學實踐中很少運用這些方法,因此會對其產生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雖然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可控因素,但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平時加強對探究式教學能力的訓練,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對知識進行探究,形成一套適合本班學生的探究教學模式。
第三,學生喜歡動手,問題解決能力差。據筆者的調查發現,不少小學生平時喜歡做手工,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整堂課下來,經常出現無效探究的現象。課堂上,學生看著都處于忙碌的狀態。但是他們的思維卻還是處于停滯或者是休息的狀態。孩子們不懂得正確的觀察方法,都將動手操作變成了玩,這樣,探究式教學的目標就無法達成,學生自己也不會有所收獲。
二、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有效對策
(一)更新教學觀念,理解探究式教學內涵
如前所述,不少小學數學教師對探究式教學的認識存在誤區,因此,為了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首先轉變自己的傳統教學觀念,將其中不符合時代需要的剔除,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
首先,樹立“有效探究”的教學觀。為了避免讓探究式教學“形式化”“絕對化”,小學數學教師重新去理解其概念。如之前,有很多教師認為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交流匯報本組的學習情況,這樣就是探究式教學。但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這些教師僅僅從形式上來判斷是否符合探究式教學的要求,對于其中探究的內容以及探究的效果,關心度尚且不夠。這樣無法體現出探究式教學的靈魂。所以,理解其內涵非常重要,充分認識到只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將教師所教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同時還能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其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適時組織探究活動,做到因人而教。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花費一定時間讓學生去進行探究性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前篩選好教學內容,并在課堂上把握好引導學生探究的時間,進行適時探究性學習。比如,教學“植樹問題”時,筆者采用猜謎語的方式引出“間隔”,隨后讓學生觀察自己手指的個數與手指縫的關系,并讓學生由此列舉現實生活中類似的間隔現象,從而引出植樹問題。接著,筆者讓學生以三人為一組展開合作探究進行模擬植樹,最終形成本組的植樹方案。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用橡皮泥當作一段距離,并在上面插上牙簽,當作小樹。要求每個小組想一想如何用最簡要的話概括出間隔數和小樹棵數之間的關系。在展示匯報階段,讓每個小組到講臺上進行講演。最后由教師帶領學生總結得出的規律。即兩端都種:間隔數+1=棵樹;只種一端:間隔數=棵樹;兩端都不種:間隔數-1=棵樹。
(二)精心設計問題,層層深化數學思維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數學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課堂教學必須要有計劃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才能幫助學生改變原來被動的學習方式,改變對數學課程的認知。而活躍的思維的產生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精心設計好各種教學問題,啟發學生產生主動探究的意愿。同時問題的設計要注重體現出層次性,且前后問題之間必須具有一定的聯系性。這樣的問題才更具有價值。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獲取一份知識的行囊,更重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因此,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欲望,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優化課堂提問。
比如,教學“小數的加減法”時,在新課導入的環節,筆者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玩微信搶紅包的游戲(紅包數額均為小數,分別是1.23和2.6),并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思考“兩個微信紅包一共多少錢?”學生將兩個紅包內的金額做加法,他們想出了兩種計算方法:第一種是先將相同數位對齊再計算。第二種是把小數的末位對齊再進行計算,結果為14.9或1.49。這樣一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在問題的引領下建立了自己熟悉的知識體系,數學思維得到有效訓練,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靈活度。學生計算出了兩種結果,這出乎筆者的意料。但筆者沒有立即表明誰對誰錯,而是借此機會向學生給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引導他們進行討論。首先筆者讓學生回答:上述兩種計算方法是正確的,你是如何判斷的?經過討論,有學生站起來說:1.23+2.6的和應該介于3和4之間,結果14.9大于4,1.49小于3。因此,第二種算法是錯誤的。
還有學生提出了按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式,對齊相同位數再計算。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這樣得出結論是否過于草率,其他同學有沒有更好的證明方法?此時有學生舉手示意,說:老師,整數加減法的計算需要將整數的末位對齊再進行計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可以將小數的末位對齊后計算,這樣對嗎?筆者順著學生的疑問說到:這位同學的問題提得非常好,那么到底小數的加減法該如何計算呢?筆者改變了傳統的問答方式,設置了具有梯度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處,還故意“挖坑”讓學生先進行猜想產生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既鍛煉了小數加減法的推理能力,還提升了思維深度。
(三)組織趣味游戲,激發自主探究意愿
游戲教學法的方式比較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更受學生歡迎。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通過設計教育游戲活動,能夠非常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師精心設計的游戲中。而游戲并不是單純地具有娛樂的特征,還兼具教育功能,當堂課所要講解的數學知識需要巧妙地融入到游戲各個環節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知識,愉悅身心。
教師可以在新課的導入環節設置游戲。如在“圖形的拼組”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曾給學生設計了“火柴棒的魔法”這一小游戲,課前提前將火柴發放給學生,然后正式教學前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的火柴進行自由拼圖,他們拼的有小火車、對錯號等圖形。此時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筆者親自給學生演示火柴的拼圖過程,最后將拼成的不同圖形組合到一起粘合成了一個小機器人。此時,學生的學習熱情被瞬間點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學習狀態。
(四)指導有效動手操作,踐行做中學的理念
數學新課標倡導讓學生在做中學,即要求教師注重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徹底摒棄原來的師本教育理念,避免急功近利而向學生強行灌輸知識。做中學也是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化教育理念中的一個核心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去實踐,真正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這樣更能夠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自主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掌握其靈活運用的規律。
比如,學習“圓的周長”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動手測量操作。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合作學習對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合作探究能夠產生預料之外的學習效果。如有的小組利用現有工具將圓形卡片在直尺上繞行一周,卡片走過的刻度就是圓的周長。有的小組則將繩子繞圓形卡片一周,再用直尺測量繩子上標記的長度,從而得到圓的周長。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也提升了他們的數學探究能力。
(五)從生活中提煉故事情境,在無形中訓練探究能力
對小學生來說,如果教師選擇按照教材上的內容按部就班地教學的話,勢必會讓學生有很多枯燥感。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將學生看似枯燥的數學知識與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的話,就會縮短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更加方便教師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這一節課時,筆者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擬人化,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提煉了一個故事情境,并在導入環節講給學生:同學們,我們在前面幾節課剛認識了一種圖形,大家還記得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長方形”)今天我們來認識長方形的一個朋友好不好。下面請大家認真聽老師講的這個小故事,聽完后你就知道它是誰了。
故事內容如下:某天,很久沒見的方方和圓圓在路上巧遇了,但他們為自己誰更有用吵得不可開交。圓圓說:我們圓形在日常生活中最有用了,像每天都要用的鍋碗瓢盆、人們踢得各種球,都是圓的。方方一聽很不服氣,說道:切!我們方形家族那才是無處不在呢,大到高樓大廈小到冰箱、彩電,就連同學們用的鉛筆盒都是方形!此時,方方指著街上一輛行駛中的汽車喊了一聲“變”,頓時街上的車輪都變成了方形的,人群突然混亂起來,汽車開不了,自行車也只能扛著。人們紛紛議論不知道是誰干的壞事。圓圓也想展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指著一幢大廈喊了聲“變!”,方形紅磚瞬間變成了圓形。還沒等圓圓炫耀自己的本領,就聽到“轟”的一聲——大樓倒塌了。圓圓突然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此時,人群中走出一位老奶奶,對二人說到:“其實你們都很棒,只是分工不同,只要齊心協力,一定會為人類作更大的貢獻”。學生們都聽得非常入神,并且在講完后都知道了本節課要學習的新圖形——圓。在此背景下,教師再讓學生去探究“為什么輪胎是圓的而不能是方的?圓的獨特之處又在哪兒?”就能水到渠成了。
綜上可知,當前,由于部分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方法上依然存在著師本教育理念的影子,導致小學生的探究能力的激發和培養還不到位,必須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發揮自身的指導、引領作用,啟發學生面對問題養成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習慣,在無聲無息中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屈永峰.基于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
[2]馮長際.小學數學運算能力培養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9(3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