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勰,吳春彥
摘要:目前,我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及開發利用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實踐經驗有待積累。自20世紀以來,我國就在眾多理論研究的支持下不斷摸索。1982年,我國頒布了《文物保護法》,這標志著我國形成了以文物保護為中心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1989年,南京發布了《南京市文物保護條例》,多年來政府及各界人士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方面付出許多努力,使南京江北新區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古都格局和環境。即便如此,南京江北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還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保護機制與開發策略待完善、遺跡分布范圍廣、修繕難度大、資金短缺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通過與社會各界合作,挖掘遺跡背后的歷史文化意義,并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文旅融合等方式保護、開發及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關鍵詞:南京江北新區;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及現狀;開發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4-00-03
南京江北新區由六合區、浦口區以及棲霞區八卦洲街道構成,地理條件優越且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江北新區經濟不斷發展,歷史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也逐步得到重視。科學、全面地研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及利用的相關問題對經濟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1 南京江北新區歷史文化遺產概況及價值
1.1 歷史文化遺產概況
南京是六朝古都,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積淀了數量龐大的文化遺產。
賀云翔、蔡龍在《江北文脈》中將南京江北新區歷史文化遺產分為12種,具體是古城址、古遺址、古墓葬、古橋及古井、渡口及碼頭、宗教遺產、古建筑和近現代建筑及建筑群、古鎮古村、歷史街區及歷史風貌區、工業遺產、紅色遺產、碑刻及其他,共計236處歷史文化遺產[1]。其中秦漢棠邑城遺址、六合縣城、浦口革命烈士紀念碑、浦口城古城墻、浦口火車站、浦口城隍廟、羊角山遺址、茅塘橋、瓜埠古鎮、東王廟老街等百余處歷史文化遺產均有開發價值。
1989年,南京頒布了《南京市文物保護條例》。由于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努力,南京江北新區基本保持了歷史文化名城的古都格局,較好地維持了老城的空間形態,歷史文化街區大多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同時,不少未發掘的文化遺產也被列為保護與開發的對象,在現代化城市中融合新的因素,實現多元化再現。但是,南京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如保護與認識之間存在差異、有限財力與所需資金之間有矛盾、相關制度和人員配置有待完善等。
1.2 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
從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來看,這些遺產連接古今,承載著中國人血脈里的民族記憶,是不可磨滅的文化基因。歷史文化遺產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文化價值則是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核心。因此,應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生態、節約能源等原則,讓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規劃中融入時代色彩,彰顯自身特色和文化底蘊。
江北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江北新區的文化命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是江北歷史文化的具體物質體現。除了文化價值,歷史文化遺產還有一大價值——經濟價值。經濟價值是在開發及利用遺跡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經濟價值最能體現歷史與現代的不可分割性,保護、利用與開發歷史文化遺產,創造新的財富。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性與現代性的碰撞,是人文內涵與現代消費文化的碰撞。
同時,過度追求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也造成了歷史與現代的矛盾,甚至對遺產本身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因此,以營利為目的的遺產開發是需要衡量利弊的。除此以外,隨著保護與開發工作的推進,一些衍生價值也為江北新區的發展拓寬了道路,為歷史文化遺產增添了新時代的文化內涵。
2 南京江北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及利用現狀
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分為三個層次: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城。三個層次是層層遞進的關系,首先要保護文物,保存文物的完整性;其次要體現真實性,要與現代城市構建相融合;最后要延續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繼承并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歷史與現代相融合的現代化城市。
南京江北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在地理位置和文化層面具有優勢,但目前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僅停留在遺跡修繕和對旅客開放的層面,缺乏創新性的開發方法。就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及利用現狀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 資源分配不均勻
紅色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工作開展得較為快速和順利,以浦口烈士紀念碑為例,這類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工作受到政府的重視,紀念碑保存完好,且成為南京市第二批黨史教育基地,得到了較好的保護與開發。反觀浦口城隍廟,雖然也地處浦口區,但這座廟宇并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和開發。整座廟宇的外觀比較破舊,許多內部建筑中的木材已經腐爛,廟宇周圍有許多雜樹雜草。雖然曾幾經修繕,但城隍廟依舊十分破舊。城隍廟的保護開發工作難以推進,一是因為歷史悠久,修繕難度大;二是缺乏知名度,得不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2.2 群眾保護意識淡薄
目前,政府及有關部門承擔了保護、開發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其他各界人士并沒有形成自覺承擔責任的意識。《2010中國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及現狀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中國民眾保護環境的意識較強,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較為薄弱。一方面,政府部門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宣傳不夠到位,對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歷史文化遺產沒有做到有效、廣泛的宣傳,導致群眾缺乏保護意識;另一方面,群眾對歷史文化遺產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深刻,未能做到主動了解歷史文化遺產,沒有形成自發的保護意識。
2.3 缺乏相關市場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而言,經濟效益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投資與收入不成正比,使許多投資人望而卻步。江北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雖然數量繁多、種類豐富,但許多遺跡所處的位置偏僻,沒有明顯標識,難以尋找,缺乏相關市場。不僅如此,一些未能得到修復的遺跡幾乎沒有經濟價值,逐漸被現代城市淘汰。最關鍵的一點是目前江北新區關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尚未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也就意味著相關市場時常伴隨著不穩定因素。
2.4 缺乏相關人才
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及開發這個領域來說,專業人才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專業性強、工作難度大等因素,人才的輸送長期處于低效率狀態。
首先,許多工作者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有針對性的培訓,并不能很好地進行保護開發工作;其次,有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地區甚至只有極少數的專業人員,每個人承擔了大量工作,往往會力不從心。而對于這個領域來說,實際操作與經驗積累十分重要,這更是對專業人員的培養造成一定的壓力。以上種種因素使得該領域缺乏相關人才。
2.5 文旅融合產業鏈存在諸多問題
目前,南京江北新區的文旅融合產業鏈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如旅游線路的開發問題、景點內人員分配問題、資金投入問題等。以南京浦口火車站為例,前來參觀的游客眾多,但并沒有很好地開展歷史文化講解工作,也沒有相關的文化產品吸引游客,加之周圍危房和違章建筑較多,對旅游線路的規劃造成了一定阻礙。
當然,其他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遺跡更需要加強推廣,并實施相關措施,力求落實到位。同時,開發者應深刻認識到消費者的重要性,在開發文旅融合項目時緊跟時代潮流。只有得到消費者認可和支持后,才能進一步開發相關市場,形成穩定的產業鏈。
3 南京江北新區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及開發的對策
從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中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及城市特色。南京江北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要兼顧城市建設,合理規劃,實現雙贏,體現出自己的城市風貌與特色。
目前,國內關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及利用的研究基本處于初始階段,缺乏相對完整、系統的理論。在此項目中,筆者根據已有的相關研究,分析前人的遺漏之處,更加深入、系統地探究歷史文化遺產的現狀,并思考有關對策,以更好地保護、開發及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3.1 思考路徑
政府應加強宣傳和推廣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就如同環境保護的宣傳一樣,需要大規模、循序漸進地普及,但這僅停留在自覺的層面。正如湯曄崢在《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建構失效的反思與建議:以南京老城南事件為例》中所提到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是‘自覺’而不是自發‘行為’。與歐洲不同,文化遺產保護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循序漸進過程,而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推廣普及過程”[2]。等到了一定階段,群眾認識到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后,便開始自發地、主動地關注這一問題,到自發階段就形成了一個系統的保護體系。
3.2 利用互聯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運用互聯網宣傳某事物,提升群眾對其的認知和了解程度是很常見的手段。比如制作動態網站、開設公眾號等,結合各個歷史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和歷史資料等,形成一條歷史文化遺產的路線,為群眾提供一個相對便利的平臺。在提升歷史文化遺產知名度的同時,也擴大了相關市場。因此,要善于運用先進的現代科技,對江北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資源整合與加工,合理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3.3 進行多方合作
通過與社會各界,包括大學生、學校、企業、機構等合作的方式,致力于增強群眾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共同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南京高校林立,企業眾多,人才濟濟。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工作應當充分利用人力資源,進行多方合作。例如,大學生可以踴躍報名志愿者從事解說工作,通過面對面的方式宣傳;中小學則可以由專業人員進行校內宣傳,提升學生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知;企業和機構可以與相關部門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進行多方合作后,不僅可以提升歷史文化遺產知名度,也增加了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4 嘗試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也就是要讓游客了解歷史文化遺產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比如設計多元的、有文化意義的文創產品,以紀念品的形式售賣,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關于這點還可以參考美國摩門先鋒國家歷史游步道的開發,劉婭在《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規劃研究:以美國摩門先鋒國家歷史游步道為例》中提到這個國家歷史游步道的規劃設計理念——歷史原真性、文化特色性、游步道的參與性和體驗性、游步道的聯動性[3]。在真實還原歷史道路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特色,開發了許多特色旅游項目,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南京江北新區可以發揮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產業基地的優勢,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文旅融合旅游路線。
3.5 加強人才培養
要想長期、穩定、有效地開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必須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上下功夫。許多已經對游客開放的歷史文化遺產仍然存在管理人員數量少、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偌大的景區只有個位數的管理人員,很難在保護工作上有所突破。這就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引進優秀人才,注重從高校內部選拔,開設更多相關方面的課程,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資金支持、教育支持、智力支持。
3.6 堅持人文本位
蔡世華、梁娜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人文價值理念》中提到“歷史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具有價值衍生功能,根本原因在于文化遺產與人類之間存在的主客體相互建構關系”[4]。因此,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利用應該堅持人文本位,從精神層面引導游客感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人文本位并不是否定科學技術的支持,而是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在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經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同時,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及利用也應該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如景區的布局設計可以加入時代元素,文創產品的設計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在繼承中創新,在古今融合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4 結語
作為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這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我們要在堅持人文本位的前提下,利用現代科技開發歷史文化遺產,融合地方文化內涵,體現城市風貌與特色,方能獲取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這些遺產綻放光芒。
參考文獻:
[1] 賀云翔,蔡龍.江北文脈[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465-466.
[2] 湯曄崢.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建構失效的反思與建議:以南京老城南事件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2,27(10):17.
[3] 劉婭.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規劃研究:以美國摩門先鋒國家歷史游步道為例[J].旅游論壇,2012,5(3):32-36.
[4] 蔡世華,梁娜.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人文價值理念[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8(3):135-139.
作者簡介:孫周勰(2001—),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
吳春彥(1979—),女,江蘇泰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