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祥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趨勢,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專業課中實施課程思政建設,是高等教育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課在學生品德教育上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專業知識的講授為載體,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努力奮斗和愛崗敬業的科學精神,達到育人的目的。
“畢業設計與答辯”是三年制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主要實踐課程。畢業設計是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綜合實踐學習階段,是學習深化和升華的重要過程;是學習、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全面總結;是綜合素質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學生在學完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后,對各課程進一步綜合練習性教學環節。
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完成一項具體工程實際項目或模擬工程項目,使學生掌握機械產品設計的基本方法,具有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或模擬工程問題的能力,為就業后從事專業技術和技能工作夯實基礎。將思政元素融入“畢業設計與答辯”課程,可以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增加工程倫理、誠實守信、愛崗敬業以及人文教育等相關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國家、熱愛專業、服務專業的情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并使其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長期以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教育是分開的,加之專業課教育教學任務普遍較重,專業課教師很少在教學環節實施思政育人教育,即使現在大力倡導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教師只重視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學習,未能充分意識到學生思政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沒有將思政教育內容和實踐技能的內容全面整合,未及時轉變意識[1]。此外,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的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與專業素養,但是對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學卻并不擅長。在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畢業設計與答辯”課程時,往往找不到相應的教學切入點,也沒有能力進行整體教學思路的規劃和分析,造成思政育人生硬。從客觀上來講,課程思政作為思想道德層面的教學內容與專業課程的融合教學存在一些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開展了相關教學,也是形式上的教學,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2]。
“畢業設計與答辯”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以往教學中,主要是教師確定畢業設計任務,學生按要求完成任務,教師從旁指導。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主要采用理論講解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部分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無法享受獲取知識的樂趣。部分教師強行加入思政育人元素,會使得學生更加反感。同時目前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缺乏有效的教材、視頻等資源,僅憑老師空口講解,導致學生認同感不強[3]。
目前,“畢業設計與答辯”雖然進行了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但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考核評價上,并未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考核學生技能水平、思想素養、觀念意識等元素的綜合評價體系。這一方面未能達到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標,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專業課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成績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內容。同時,很多高校并未將課程思政育人納入教師考核機制中,也沒有作為教師評獎評優、職稱晉升的衡量指標,導致專業課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動力不足。這些都阻礙著“畢業設計與答辯”課程思政改革的落實。
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育人的主體,教師思政育人能力與意識的強弱決定著思政育人最終效果的好壞。要通過典型經驗交流、教師教學培訓等多種方式轉變教師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輕價值引領的觀念,引導廣大教師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同時,充分運用現場教學觀摩、專題培訓、專業研討、集體備課等手段,強化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鼓勵課程骨干教師與思政課教學名師、骨干教師在集體備課、課題組工作例會等方面開展聯誼活動,進一步提升專業課骨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水平,進而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發揮帶頭示范作用。
“畢業設計與答辯”課程作為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其機械工業發展史、機械設計方法、機械設計準則、機械傳動原理等課程內容蘊含著科學探索、使命與擔當、民族自豪感、統籌兼顧、可持續發展、團結協作、互惠共贏、質量與安全、大國工匠、工程倫理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師要深挖課程內容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發揮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傳道授業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能力[4]。
仔細分析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之間的潛在關聯,在此基礎上重構“畢業設計與答辯”課程內容體系,實現知識點與思政育人點的有機融合,具體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思政融入點
引人入勝、聲情并茂的多媒體教學資源才能說服學生,讓學生自然的接受思政教育。因此,要根據課程內容和思政點之間的關系,尋找具體的工程案例制作思政育人資源庫,以支撐課程教學。同時,革新教學方法,摒棄以往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秉持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樂的理念,翻轉課堂,讓學生在學習與動手實踐中自然領會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課程建設、課程教學組織實施、課程質量評價體系建立中,注重將“價值引領”功能的增強和發揮作為首要因素;在教學過程管理和質量評價中將“價值引領”作為一個重要監測指標,在源頭、目標和過程中加強課程思政監測。課程團隊定期對課程思政工作實施情況進行評價,使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環節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評價過程不僅僅考核專業知識,同時考核德育目標,包括大國工匠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科學探索精神、學生行為準則等[5]。同時,將教師的思政育人工作納入工作績效考核,對于教師的思政育人成果作為職稱評審的依據,從而給予教師足夠的動力開展課程思政教育。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是落實高校人才培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將思政元素融入到“畢業設計與答辯”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是一項新的探索。只有不斷探索、改革教學過程的途徑、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考核模式,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才能做好學生的引路人,把學生培養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