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海
(商洛學院 藝術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思政工作是我國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自此,我國高等教育的思政工作再次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全國高校思政工作課題立項,由教育部牽頭,社會科學司具體組織,在全國思政工作課題立項中極具代表性,是各類思政工作課題的最高級別。本文將近五年立項的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進行梳理分析,從而認識和了解我國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研究的熱點問題,把握其研究的前沿動態,以期為后續學者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以國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公示的563項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作為研究對象,將各立項課題的關鍵詞、單位等信息進行整理,文獻分析全部依托于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官方網站公布的2016年至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立項的通知①立項通知參見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網站:http://www.moe.gov.cn/s78/A13/tongzhi/index_1.html.。
采用數據整理與匯總軟件,對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近五年所公示的563項立項課題的關鍵詞、所在單位、單位所在地區及單位性質進行對比,通過插入透視圖等操作對相關信息進行梳理和匯總,并以圖表等方式直觀呈現。
高頻詞分析法是指在立項的課題題目中極具代表的某一個或者幾個關鍵詞出現頻率的高低,來確定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和指向[2]。通過大量的詞頻分析后,呈現出多次反復的關鍵詞便是該領域現今研究的熱點課題。
將近五年思政課題立項的相關數據進行梳理,對高校思政課題立項的地域、學校、高頻詞等因素進行客觀分析,明確立項課題的區域特點、內容特點以及研究前沿指向等,探尋出課題立項的內在規律,對未來高校思政課題的申報提供一些規律性的理論資料。
對近五年教育部公布的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立項課題進行統計分析,見圖1。

圖1 近五年全國高校思政工作立項院校層次及數量分布
由圖1可見,近五年課題立項中,2016年立項150項;2017、2018及2019年立項總數每年在70至73項之間浮動;2020年有較大的增幅,共立項200項。從數量上看,近五年的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立項數量成“W”型浮動,2017年及2019年均為70項,2020 年達到峰值200項。從立項單位性質來看,普通本科院校的立項率最高,共立項388項,占比為68.92%;“985、211”院校次之,共立項133項,占比為23.62%;大專、高專院校的立項率最低,共立項42項,占比為7.46%。
摘取立項課題題目關鍵詞后,利用透視圖等技術對出現頻次不小于4的高頻詞進行統計,見表1。

表1 立項課題高頻詞統計
由表1不難發現,近五年我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的主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再者便是“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及“實踐育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本文以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立項課題為研究對象,本身就是圍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展開;其次,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之后,各高校緊密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再一次成為高校學工隊伍的研究熱點;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較大,可細化研究的內容豐富,為研究者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切入口,使得該項研究成為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立項課題中最高頻率者。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全國人民應該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含義[4]。高校是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當代大學生的理解及在生活各領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更是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近年來一直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研究重點,立項率較高。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及實踐育人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中心展開的各項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頂層設計,包含內容廣泛且切入點較多,研究熱度高。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提到“協同育人”和“實踐育人”,主張以校專職教師和專職輔導員兩支隊伍的“同一性”為起點,利用實踐與教學的相互結合,加強當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促進當代大學生全方位發展、提升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內需[5]。育人模式的改變為新時代的高校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契機,“協同育人”和“實踐育人”的新型育人模式成為高校思政立項課題研究的熱點話題。
本文參考中國地理學會會長張相文1908年提出的我國地理南北劃分方法,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將資料整理中涉及的高校按照地理位置分為南方高校和北方高校。南方高校和北方高校在原始辦學中的經濟基礎、理念、方針及培養方向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通過對南北方高校立項課題研究內容與頻次進行梳理與分析,探索南北方高校思政工作研究中各自的優勢與弱勢,為今后南北方高校輔導員科研及進一步完善當地高校思政工作研究提供大致的指向,見表2。

表2 南北方高校研究內容及頻次
南北方高校立項課題的前三個高頻關鍵詞趨同,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為主。表內數據明顯呈現出區域性差異:第一,在第四高頻研究內容后區域性差異較為明顯,北方注重校園育人環境的研究,而南方注重育人模式的研究。第二,在整體數量上,南方高校遠高于北方高校,存在較大差異。北方高校前十個高頻立項課題的總頻次為67,南方高校前十個高頻立項課題的總頻次為123。
通過數理統計,將近五年來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頻次為3次及以上的立項單位進行篩選,得到14個高頻立項單位,見圖2。

圖2 近五年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高頻立項單位
由圖2可見,近五年來高頻立項單位依次為濱州醫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寶雞文理學院等14所高校。從學校辦學層次來看,近五年立項頻次不小于3的14個立項單位中,普通本科高校有7所,占比為50%;“211”及以上的高校有6所,占比為42.8%;高職院校僅有1所,占比為7.2%。不難發現,普通本科院校是高校思政工作課題立項的主力軍,“211”及以上的高校次之,高職院校立項最少。
一是思政工作立項課題數量與立項單位、辦學層次不成正比。通過統計近五年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的563個樣本可以看出,普通本科院校是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立項的“中堅力量”,總計388項,占比為68.92%;“211、985”院校次之,共計133項,占比為23.62%;最后是高職高專院校,共計42項,占比僅為7.46%。從教育部2019年教育統計數據看,截至2019年底,我國普通本科高校共計2 021所,其中公辦1 265所,民辦756所;“211”及以上辦學層次的113所,公辦和民辦的高職高專院校共計1 745所。各類院校基數與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立項數量不成正比。
二是思政工作課題立項研究內容具有傾向性。將近五年立項課題的關鍵詞提取出來,通過高頻詞分析法分析后得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研究在立項過程中出現的頻率最高達到73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研究占比較大,而“創業教育”和“輔導員核心素養”等研究近五年的頻次只有4次,研究和立項課題的離散程度較大,頻率值的極差達到69,整體表現出研究內容不均衡的特征。
三是南北方高校思政工作立項課題研究內容“異同并存”。從南北方高校最高頻的十項研究內容來看,南方高校和北方高校的前三項研究內容相同,分別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之處也明顯存在,從數量上看,南方整體數量高于北方的整體數量,且南方項目頻次遞減較慢,而北方遞減跨度較大;從內容上看,南方高校更注重心理健康和育人方式的研究,而北方高校更注重網絡環境和黨團建設研究。
四是思政工作高頻立項單位地域聚集性明顯。從立項單位的地域分布來看,近五年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立項課題的高頻單位有著明顯的地域聚集性,入圍的14所高頻立項高校中,北京有4所高校,山東有3所高校,吉林有2所高校,以上3個地區立項單位相對較為密集。
一是思政工作理所當然應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第一要務。“211”及以上辦學層次的高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專業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師資力量、科研實力等都優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高校思政工作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必修課。這類學校作為國內高校的“領頭羊”,應該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高校思政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自身的師資優勢,挖掘思政課教師的科研潛力,加大高校思政工作研究力度。以輔導員為主體,思政教師為主要推進力量,互幫互助、互利共進,共同推進本校的思政工作研究,將高校的思政工作研究作為科學研究的第一要務,為落實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1]的問題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是思政工作應突出高校學生工作體系建設的多維度。研究發現,近五年的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研究的內容對學生工作體系的構建和系統研究相對匱乏,高校思政工作應該突出高校學生工作體系的建設。以我國高等院校的“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為基礎[6],將各高校地域特點和專業特色相結合作為思政工作優勢推進力量,建立一套“異同并存”的符合高校自身特點的學生工作體系,從體系構建、制度引領及學生引導等多層面共同推進高校思政工作。
三是思政工作應注重“知行合一”。高校思政工作立項課題及其相關的科學理論研究最終的落腳點都應回歸到思政工作的實踐中去,力求實踐工作和理論研究達到知行合一。從高校思政工作具體實踐角度去探索思政工作理論研究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同時利用科學合理的研究理論指導高校思政工作的科學開展。將理論和實踐兩個環節有效結合,形成“實踐檢驗理論、理論指導實踐、理論創新加實踐探索產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支撐高校思政具體工作”[7]的有效閉環。充分利用理論與實踐的高效結合,形成1+1>2的明顯推進效果。充分發揮高校思政工作開展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政工作順利開展。
四是高校應注重輔導員科研素養與能力培育。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中堅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基本參與高校落實“三全育人”的整個過程。為更好地適應高校的辦學特點、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及時改進高校思政工作方法,促進輔導員的全面發展,高校應該注重輔導員的科研素養與能力培養。首先,依托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立項課題,緊密把握我國高校思政工作領域研究的前沿動態,時時更新高校思政工作思維路徑。其次,擴大高校思政工作隊伍交流,以學校為基礎,開展輔導員科研沙龍;以地域高校聯盟為基礎,開展高校學工隊伍之間的交流研討;以全國性協會為基礎,組織各地輔導員隊伍開展思政工作學術交流分享會。最后,高校應該高度重視輔導員科研能力的培養與引導,以資金政策鼓勵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工作研究,引導其積極參與全國各類思政工作課題申報,在課題申報過程中提高輔導員的科研素養,鍛煉輔導員的科研能力,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全面發展。
從總體立項情況來看,我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立項的開展取得了一系列優秀的科研成果,并且立項課題的不同維度都呈現出一定的規律。當代高校輔導員隊伍應該把握全國人文社科高校思政工作課題立項的規律;關注高校思政工作領域的研究前沿與熱點;重視高校思政工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有效結合;注重自身的科研素養與能力培育。切實提高輔導員隊伍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全面助力新時代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