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晶晶
(韶關學院 商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創業是重要的就業渠道,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有效方式,推進大學生創業對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有積極作用。創業意向對創業行為有極強的預測力,對創業意向的研究可以探明創業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因,對認識和促進大學生創業行為有重要意義。地方高校相較于中央部委直屬高校,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社會經濟條件、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等創業資源相對有限。推進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是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應有之義和短板,值得重點關注。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被證明對大學生行為有極強的預測力和解釋力。例如,大學生就業城市選擇[1]、大學生公益行為意向[2]、大學生出行方式選擇[3]等。國外對于創業意向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且多為量化實證研究,計劃行為理論已成為預測個體創業意向較為常用的工具;國內的創業意向研究則大多為理論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對于大學生創業意向,尤其是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意向研究關注極為有限。地方高校如果能清楚認識大學生創業的心理動因和決策過程,將有助于促進創業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出實證層面的探討和分析,依據韶關市三所高校調研獲取的一手數據,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角度考察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心理機制,以期對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行為進行解釋和預測,為地方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提供建議。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改進模型。TRA理論基于理性人假設,認為人的行為是綜合各類信息,充分考量個體行為后果和意義之后的決策過程。在此過程中,行為意向受到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共同影響,并直接決定個體實際行動。但在很多情況下,個體行為的產生并不完全受到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的制約,還會受限于對客觀因素的感知。基于此,TPB對TRA模型進行了改進,新增了“感知行為控制”預測變量。TPB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共同影響個體的行為意向,行為意向則直接預測個體的實際行為。由于TPB理論綜合考慮了個體感知的主觀方面(個體態度和主觀規范)和客觀方面(感知行為控制),在提出后被廣泛用于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市場營銷、公共衛生等學科領域,體現出良好的解釋效力[4]。
行為態度是個體對某項行為支持或者反對的程度和看法。當個體對某項行為持積極態度,則他/她的實際行為意向便會增加。用在創業研究的情境中,當個體很愿意將創業作為自己的人生選擇,那么他/她會更傾向開展創業。
主觀規范反映了個體開展某項行為時所體會到的社會壓力,以及個體能不能承受這些壓力。這項壓力通常來自于對個體很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和同事等。已有研究證明,主觀規范對行為意向有重要影響[5]。在本研究中,主觀規范的作用表現為如果對個體很重要的人認為選擇創業是適宜的,那么將增加他/她的創業意向。
感知行為控制是指個體在開展某項行為時的難易程度感知和對環境的可控性感知,受個體所處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因素共同影響。內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知識、能力、人脈等;外部環境因素是指資金、機會、時間、安全等。當大學生認為自己開展創業時的不可控因素很多,則意味著感知行為控制力很低,那么他會覺得創業的難度很大[6]。已有研究顯示,個體對所處環境的可控性的判斷會影響其意向和行為[5]。本研究中,如果大學生對創業行為持積極的態度,周圍的親友也很支持他/她創業,并且他/她感覺創業環境是可控的(如時間、金錢或者機會),那么他/她的創業行動意向會大大增加。基于TPB理論,假設如下:
H1:大學生創業行為態度顯著正向影響其創業意向。
H2:大學生主觀規范顯著正向影響其創業意向。
H3:大學生感知行為控制顯著正向影響其創業意向。
很多研究都顯示主觀規范和行為態度之間存在著關系。CHANG對TPB模型作了修正,發現在主觀規范和行為態度之間增加一條連接路徑能夠顯著提高結構方程模型的適配度[7]。PETERS等對購買汽車行為的研究證明,社會壓力對感知行為控制存在影響,他認為人們在形成自己態度時,也會把別人的意見考慮進來,所以二者之間關系顯著[8]。NATALIA等在研究居民對城市公園的支付意向時發現主觀規范和行為態度、感知行為控制這兩者之間存在著關系[9]。由此,提出以下假設:
H4:大學生的主觀規范對其創業行為態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H5:大學生的主觀規范對其感知行為控制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基于以上假設,構建了 TPB 視角下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模型 ,見圖1。

圖1 模型假設
在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整理之后,筆者訪談了韶關部分高校的創業教學教師、創業教育部門主管和在校學生,設計了量表進行問卷預調查,2020年4月10-12日在韶關學院完成。通過預調研的55份問卷刪除了表述含糊的題目并對其它不易理解的題目進行了修正,基于此設計正式問卷。問卷的第1部分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測量,分值從1分到5分,分別代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涉及行為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和創業意向四個變量的12個題項,見表1。

表1 變量的測量題項
問卷的第2部分是人口學信息。量表的測量問題主要來自BECK和AJZEN在 TPB 模型中使用的問題①BECK L,AJZEN I. Predicting dishonest actions using the theory of plcmnecl behavior,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91(3).,在大學生創業意向上參照了劉加鳳等使用過的量表②劉加鳳.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分析,高教探索,2017(5).。被調查者的人口學信息包括性別、年級、學歷、學校和籍貫。
正式調查于 2020年8-9月實施,樣本源于韶關市三所高校 (韶關學院、韶關市技師學院、廣東省南方技師學院)的本、專科學生。派發問卷330份,回收322份,回收率為97.6%;剔除明顯錯答、漏答的問卷11份,得到有效問卷311份,有效率為96.6%。樣本在性別、年級、學校、學歷、籍貫等各方面分布比例相當,樣本質量良好,樣本基本情況,見表2。

表2 樣本基本情況分布
采用SPSS22.0軟件統計得出,行為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和創業意向4個潛變量的Cronbachα值分別為0.823、0.921、0.793、0.828,均達到了0.7的標準[10];4個潛變量組合信度(CR)基本大于0.6;各潛變量平均方差抽取量 (AVE)也基本在0.5以上,并且AVE開根號值均大于對應構念的皮爾森相關系數,說明總量表區分效度良好[11]。上述結果反映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運用Mplus7.0軟件分析311份有效樣本,超過最少樣本量的要求。測量模型檢驗結果表明,12個觀察變量的標準誤均為正值且在0.05水平下顯著,表明模型沒有違犯估計,符合分析的前提;各題項因子載荷均大于0.5,表明題項的設計合理,無須刪減,整體上測量模型內在質量良好,見表3。

表3 測量模型檢測結果
參考張偉豪等的研究建議,采用極大似然法(ML)[12]選取了以下幾個擬合度指標進行模型檢驗。其中一般建議理想值是:卡方值除以自由度的值小于3,GFI和TLI為 0.9 以上,RMSEA小于0.1,SRMR小于0.08,見表4。

表4 整體模型擬合度
由表4可知,各項指標均符合上述要求,說明結構模型的整體擬合度良好,模型不需要再度修正。
運用Mplus 7.0分析各變量關系的檢驗結果,見表5。

表5 各潛變量路徑系數及顯著性
1.行為態度(BA)、主觀規范(SN)、感知行為控制(PBC)對創業意向(EI)有顯著正向影響
三個前因變量與創業意向之間的路徑系數分別是0.693、0.592 和 0.813,且p<0.001,說明3個變量對創業意向有著明顯正向作用,并且感知行為控制對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是最大的,由此得出與以往研究結果類似的結論是:大學生的創業行為態度正向影響其創業意向,表明大學生創業行為態度越積極,他/她便越傾向于開展創業行為;身邊重要的人對創業的看法或意見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大學生對于創業環境的可控性感知和創業行為的難易程度的感知,也正向影響了其愿意創業的程度。可見,假設H1、H2和H3成立,與計劃行為理論觀點相符。
2.主觀規范(SN)對行為態度(BA)有顯著正向影響
主觀規范與行為規范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573,且p<0.001,說明主觀規范對行為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大學生的主觀規范直接影響其創業行為態度,這與以往研究結論一致,即大學生身邊重要的人對創業的看法會顯著影響其對創業行為的態度。因此假設H4成立。
3.主觀規范(SN)對感知行為控制(PBC)影響不顯著
主觀規范與感知行為控制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062,且p>0.5,說明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假設H5不成立。大學生的主觀規范不會對其感知行為控制產生影響,這與以往研究結論不相符。
本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構建了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意向形成機理模型,主要結論如下:第一,模型的擬合度檢驗結果驗證了將TPB模型用于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意向形成機理的分析是可行的,證實了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對于大學生創業意向形成的重要作用。第二,相較于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對創業意向的影響,感知行為控制的作用最大,說明大學生自己感知到的對創業資源、能力和環境的可控程度或創業的難易程度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創業意向。第三,行為態度受到主觀規范影響,即大學生的創業行為態度受到對其重要的人的觀點影響。第四,大學生主觀規范對感知行為控制不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即使周圍有重要影響力的人支持大學生創業,也不能促進大學生對環境的可控制性感知。
綜合以上分析,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在TPB模型中,感知行為控制是對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力最大的因素,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需重點關注學生創業行為的感知控制能力。由于新冠疫情是影響大學生感知行為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同時,還應該關注大學生創業心理,設計有特色的創業心理輔導方案,幫助其應對不確定環境和樹立創業的信心。第二,大學生家長、高校創業教師、班主任和輔導員是對大學生創業行為有重要影響力的人,即大學生主觀規范的來源。鑒于主觀規范對大學生創業行為態度和創業意愿的促進作用,應該加強家校溝通與合作,共同鼓勵和幫助有意向的大學生開展創業。第三,主觀規范對大學生感知行為控制的不顯著性,說明單純的家校合作不足以提高大學生對不確定環境可控性的感知。還應該借助社會資源,采取多渠道的創業輔導,例如,安排學生適時適量參與社會實訓和實習,一方面提高創新技能[13],另一方面拓展視野并緩解疫情對創業心理的影響。
盡管研究過程力求嚴謹,卻仍有一些不足。首先是研究對象的來源較為局限。本研究對象僅限于韶關市3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研究結論是否適用于其他省市地方高校或中央直屬高校還有待考證。其次是量表還需要優化。測量模型分析顯示個別量表的CR和AVE接近但并沒有達到標準值,這還需要后續工作進行完善。在未來研究中,可以考慮擴大調查范圍,在不同地域、不同類型高校中進行結果檢驗。同時,在研究中應結合深度訪談、專家意見法、扎根理論等質性分析的方法,提高量表的信度與效度,使量表更為科學、規范。另外,疫情也是影響大學生創業難易程度感知的重要因素。未來可考慮將大學生新冠疫情風險感知作為新變量引入TPB模型,定量實證新冠疫情對不同類型不同地域大學生創業心理的影響,為后疫情時代的創業教育提供精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