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敏潔
(韶關市第十四中學,廣東 韶關 512000)
長期以來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極大的難題,究其癥結歸結于:教師指導時間少,教學效果差;學生生活積累少,素材整合難;師生針對評改少,能力提高慢。為解決上述“三少”問題,筆者在教學中探索出“結合范文習得寫作方法、結合本土資源整合素材、結合寫作要求評改加工”的寫作教學“三結合”策略,并進行實踐研究,以期讓學生切實提高寫作水平,最終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
新課標對于初中學段學生的作文有一般不少于每學年14次的要求[1]17,即約兩周僅一次寫作訓練,寫作指導課占語文課比例極少。教師難以在有限的寫作課上高效落實寫作方法的指導,指導時間少,教學效果差就可想而知。
有較多文人學者,如朱熹和魯迅,都十分強調模仿前人詩文作品對提高寫作能力的作用。在國外,自主學習方式之一的“樣例學習”在多個學科領域成功應用后,也已經使用在寫作教學中,在學習域方面,學生在自學范文的寫作方法時,會在教師提示下領悟范文內容結構,歸納寫作規則;在示例域方面,學生還會去了解范文主題的背景知識。最終實踐證明,上述樣例學習會獲得較好成效[2]。
因此,寫作方法的指導不但應當適時在課內的閱讀教學中落實,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課外運用習得的寫作方法,拓展閱讀與課文體例相似的名家范文,并在作文訓練中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賞析好詞佳句學會妙用詞句,經由把握結構領悟布局謀篇。如此教師便可把寫作教學貫穿于單元學習課內課外全過程,利用課外自讀范文增加寫作指導時間,成為解決寫作教學效果差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
以現行使用的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游記寫作教學”為例。此單元選用的四篇課文都為游記,學習后要達成的目標是:了解游記的文體特點,說出作者游蹤,學習寫景方法,積累賞析優美語句。教師可布置學生課后依據單元學習目標自讀四篇游記范文:《周莊水韻》(趙麗宏)、《走近紐約》(劉成章)、《巴東三峽》(劉大杰)、《青海湖,夢幻般的湖》(馮君莉),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通過四篇范文習得的游記寫作方法:
1.寫城市:喧囂、摩天大樓、繁華鬧市等。
2.寫名勝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等。
3.寫水:漣漪、晶瑩明澈、平靜幽深等。
4.寫山:險峻、高聳、連綿起伏等。
5.寫日月星辰:耀眼陽光、星光、一輪明月……放射著清寒的光等。
6.寫季節天氣:溫暖春夜、秋高氣爽、斑斑積雪、云霧騰騰、萬里長風等。
7.寫動植物:黃燦燦的油菜花、樹木青蔥可愛、歡快的云雀等。
8.寫節日:盛大、張燈結彩、繽紛禮花等。
1.移步換景。如《巴東三峽》游覽路線是從西陵峽到巫峽再到瞿塘峽。
2.定點觀察。如《青海湖,夢幻般的湖》定點觀察了近處的草灘和湖水,高處的烏云和晴空,遠處的草灘與山巒、島嶼等景物。
3.變換角度觀察。如《走近紐約》觀察角度是俯視高樓、平視街道、仰視夜空。
4.時間順序。如《周莊水韻》,范文先后寫了三次游覽周莊水鄉的所見所聞所感。
1.抓住景物特征。如《巴東三峽》中巫峽水險山高的特征。
2.運用多種感覺進行描寫。如《周莊水韻》中第二次游覽水鄉的感受是視覺上色如版畫,聽覺上聲似音樂。
3.動靜結合。如《走近紐約》寫靜態的夜景和動態的萬里長風。
4.運用修辭手法。如范文多處使用了排比、比喻、引用、擬人、反復等。
1.根據作者寫作意圖選材。如《周莊水韻》為表現周莊豐富多彩的水鄉特色生活、改革開放后的生機活力和水鄉人民的幸福感,詳寫第三次游覽該地。
2.重點描寫反映景點所在地有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也可以詳寫最能引起觀賞興趣之景。如《青海湖,夢幻般的湖》寫了青海湖獨具特色的鳥島,《走近紐約》詳寫了高樓大廈。
3.略寫或不寫沒有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及不重要的景點。如《周莊水韻》略寫第一次仲春雨霧籠罩中游覽周莊的見聞感受。
1.寓情于景。如《巴東三峽》作者隨著觀賞景物的變化情緒也有變化:一開始是“緊張”,接著感到“悠閑輕松”,轉而感到“可怕”和“危險”,最后變為“輕松”,起伏的心理感受很好地體現出三峽山水之險惡。
2.直抒胸臆。如《走近紐約》作者感嘆知道自己“不屬于紐約”,他心向祖國,心系故鄉,“家鄉在地球的那一邊……”。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4],學生經由課文及課外范文習得寫作方法后,下筆時卻常因生活積累少而言之無物。為幫助學生觀察生活,行文時做到厚積薄發,《新課標》指出,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文化遺產,無論是風俗民情還是方言土語等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1]34。教師設計寫作任務時,要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便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結合本土資源整合素材。
本土資源屬于語文課程資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校園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民俗文化、歷史和社會資源等,甚至校園、家庭的生活和環境,都屬于本土資源。教師既要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掌握觀察方法,也要教會他們搜集利用本土資源,豐富寫作素材。
再以游記寫作單元的素材整合為例。本校所在地韶關人杰地靈,其中國家級景點7 處,省級景點13 處,在廣東省屬于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5]。這些本土資源就在學生身邊,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去發現、挑選、連接和整合本土寫作素材,然后布置學生運用從上述范文中習得的游記寫作方法,寫一篇以韶關景點為內容的游記。寫前可引導學生整合以下素材。
財政、稅務等部門依法行使監督職能,還可以《會計法》為依托,創立經濟聯合執法體系,建立以檢查和處罰的聯動機制和規范的信息共享制度為基礎的統一的綜合報告平臺以及企業和會計人員誠信系統,接受社會的監督。同時,每6個月對會計單位的信息質量聯合審核一次,杜絕違法造假的通道,加大對企業會計違法行為的查辦力度,并依法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
1.自然景觀:丹霞山、云髻山、天井山、獅子巖、古佛巖、金雞嶺、芙蓉仙洞、湞江、北江、武江、翔龍湖、桂花潭、龍王潭、南水水庫、乳源大峽谷、馬壩人遺址、車八嶺自然保護區等。
2.人文景觀:風采樓、韶陽樓、南華寺、云門寺、別傳禪寺、芙蓉古剎、必背瑤寨、滿堂客家大圍、珠璣古巷、南雄梅關、三影塔、海關鐘樓、風度路步行街、張九齡墓等。
3.公園:韶關中山公園、韶關森林公園、韶關礦山公園、韶州公園、韶關帽峰公園等。
1.移步換景。如丹霞山的游覽順序是:從外山門到陽元石,再游錦江,登別傳寺和觀日亭。
2.定點觀察。如登上三影塔,遠眺南雄東南西北四方風光。
3.變換角度觀察。如從韶陽樓俯視市區或從市區仰望韶陽樓。
1.抓住景物特征。如寫必背瑤寨濃郁的瑤族風情。
2. 運用多種感覺進行描寫。如丹霞山山體緋紅,如晚霞般燦爛;乳源大峽谷鳥語花香,雨霧蒙蒙。
3.動靜結合。如寫桂花潭靜態的潭水和動態的瀑布。
4.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從北邊望去,獅子巖像一只臥地熟睡的獅子;而從南邊看來,獅子巖卻如同一只起舞的醒獅。”擬人:“梅嶺中的蟬演奏著動聽的樂曲。”
1.根據作者寫作意圖選材。如為表現韶關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描寫風度路步行街。
2.重點描寫反映該地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或最能引起觀賞興趣的景物。如寫梅關必寫其寒冬梅花盛開的景致和“嶺南第一關”的險要地勢,寫芙蓉仙洞必寫其形態各異的鐘乳石。
3. 略寫或不寫沒有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及不重要的景點。如略寫馬壩人遺址前的小亭。
無論是寓情于景還是直抒胸臆,教師旨在引導學生注重自身情感體驗,通過筆尖抒發對善美韶城的贊美和熱愛。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國內同行們早已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探究出不少評改作文的方法,常用的評改法有:先學生自改,再小組互改,最后教師評改,評改內容有字句、標點、切題、中心、選材、結構、表達、語言等。但無論哪種評改法都有一些弊端:從評改形式來說,學生評改耗時多,效率低,不同層次的學生評改水平差距大,常出現以錯改錯,甚至以錯改對的情況。教師雖精批細改卻套話連篇,學生望而生厭,再加上教學任務重批改時間長,等到評點作文時,學生幾乎將寫作方法和要求忘光了。從評改內容來說,若平時作文評價標準像考試作文評分標準那么面面俱到,會導致評改變得盲目,針對性不強。這些評改法顧此失彼、事倍功半,學生盡管寫得多改得多,但能力提高慢。
分項評分法在國外的作文指導中被普遍運用,比如Natalie使用的分項評分依據是:寫作是否有計劃、文章是否流暢、單詞拼寫正誤、寫作質量高低。簡稱為“6+1特質”的作文評分法為美國西北地區教育實驗室提出并倡導,教師根據寫作的各個特質制定學生作文評分級別,使作文評改得以依章而循,有的放矢,操作性強[6]。
借鑒國內外作文評分方法,結合寫作指導提出的要求,教師可量身制定出本次寫作的專屬標準,進行有針對性的評改加工。師生評改時都要側重本次寫作訓練的具體內容和目標(或是某一文體,或是某一表現手法),而相對忽略其他方面的要求。
還以游記作文評改為例。結合游記單元的寫作要求,游記作文評改側重于:寫清游覽過程,寫出景點特色,情景交融,表現手法多樣等。具體見表1。

表1 游記寫作分項分等評價表
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任重道遠。寫作指導“三結合”策略立足實際,拓寬了寫作教學的思路,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又顯示了作文評改實效,使學生切實提高寫作水平,最終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