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學生對文字以及文字背后蘊藏的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理解,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語文的終極目標。而“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但是,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又是怎樣的現狀呢?一位教師在教學《孔乙己》時問道:“同學們,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呀?”學生齊答:“魯迅。”老師又問:“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喜歡他嗎?”……這樣的問答在課堂上隨處可見,老師隨心所欲地問,學生漫不經心地答,這樣只會固化學生的思維,還談什么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思維呢?
【關鍵詞】提問教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0-0035-02
【本文著錄格式】周波.巧用提問藝術,豐盈課堂教學[J].課外語文,2021,20(10):35-36.
課堂提問是重要的教學環節。課堂上教師設疑發問,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是授課的亮點之一。課堂提問必須精心設計、合理規劃,切不可盲目隨意。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設置大小得當、難易適度的問題。否則,就會挫傷學生思考、回答的積極性,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問題設置是否合理關系到提問教學的成敗。
一、情境體驗式發問——訓練學生思維的敏銳性
情境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入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具體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然后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捕捉文中的相關詞句,更好地感知形象,體會情感,思維也會越來越敏銳。
【案例呈現】
在《背影》中,當“父親”買來了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對此處“輕松”的理解,被很多教師所忽略,可是它恰是理解中國式父愛的切入點。
師:文中有一處寫到了作者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我”為什么感到父親這時有“輕松”的感受?
生1:父親剛剛買橘子去爬月臺非常艱難,總算圓滿完成任務,心里自然輕松。(剛剛帶領學生品讀了“買橘背影”這一細節)
師:讓青年的兒子去買不是又快又好,為什么這矮胖的、蹣跚的父親非要親自爬上爬下?父親是在什么樣的心境下,又做了哪些事才會這樣“輕松似的”?
生2:父親在送別兒子的時候,肯定想自己為兒子多做一些事,這樣更體現父愛。
生3:父親其實內心“很不輕松”:那年冬天,也是父親人生的嚴冬。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一家老小等待父親去養活,父親想必是何等的悲傷難過心情沉重。在這多事之冬,中年的父親越發體會到世事的無常和親情的可貴吧。
生4:正是這種心境促使他也婆媽起來——對茶房“再三囑咐”,又“囑我路上小心”,“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心里很是放心不下。
師(深情地):那么,你理解父親的這份“輕松”了嗎?這輕松,是父愛的凝結。這父愛,愛得迂,愛得瑣碎,愛得固執。唯有全身心的付出,才能換來內心的“輕松”。這是“我”的父親表達愛的方式,也是千千萬萬中國父親表達愛的方式。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說,這份父愛平淡又樸素,正如自己所體驗到的父愛一樣,瑣碎、固執,然而這正是千千萬萬中國父親表達愛的方式,理解了“輕松”,就讀懂了文中的父親,也就讀懂了身邊的父親。反觀一些《背影》的教學課例,多數以教師深度解讀取代學生思考,以致讓學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被老師牽著鼻子被動地接受許多概念,而單純師生對話式的教學方式也使課堂平淡缺少生機。沒有思維啟動,何談思維敏銳?
二、刨根問底式追問——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涉及思維活動的廣度、深度和難度,是思維個性特征之一。思維的深刻性集中表現為在智力活動中深入思考問題,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善于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那么,如何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呢?追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技巧,是對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適時的、富有創意的追問對于深入解讀文本,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尤為重要。
【案例呈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詠月名篇,很多教師鉆研細讀文本,形成自己獨特深刻的認知。幾個月前,筆者有幸觀摩了一節優質課,上課的名師引導學生體會蘇軾的內心情感的做法讓我印象深刻。
師:全詞(包括小序)中哪個字最能概括蘇軾中秋夜的心情?
生1:“歡飲達旦”中的“歡”。
生2:還有“人有悲歡離合”中的“悲”。
師:在這個夜晚,有哪些原因讓作者感到“歡”?請大家在文本中尋找。
生3:從“歡飲達旦,大醉”可以看出他喝醉酒了,喝得很盡興,直喝到天亮。
生4:“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他在中秋夜邊喝酒邊賞月,還可以在月下起舞。
師:中秋夜又有哪些原因讓蘇軾感到“悲 ”?
生5:“兼懷子由”,說明中秋夜弟弟沒有和他在一起,所以他感到“悲”。
生6:他被貶到了密州,離開了京城,政治上很不得意。
師:那么大家認為蘇軾的情感變化是由悲到歡,還是由歡到悲呢?
(有些學生贊同前者,有些贊同后者)
師:是由悲到歡還是由歡到悲呢?讓我們到詞的上下闋中找出情感變化的句子或詞語進行解說。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內涵豐富,可以解讀的內容角度非常多,這位老師抓住了詩詞的主要功用是抒發情感、傳情達意這一特性,獨辟蹊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全詞(包括小序)中哪個字能夠概括蘇軾中秋夜的心情?”蘇軾的情感在上下闋中不斷變化,可謂波瀾起伏,學生發現“悲”和“歡”兩字可以概括他的總體情感的變化。于是,又讓學生尋找“悲”和“歡”的理由,以此為基點初步讀懂文本。接著,進一步追問:“蘇軾的情感變化是由悲到歡,還是由歡到悲呢?”讓學生分別到詞的上下闋中找出表現情感變化的句子或詞語品讀……一個主問題,兩次刨根問底式追問,老師帶領學生深入文本,涵泳詞句,理解蘇軾的情感變化,感受蘇軾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可謂匠心獨具。
刨根問底追問技巧的玄妙在于相機而行、暗示催生、激疑促思和點石成金。也就是說,教師要依據文本與學情,注重方式,以問提效,相機而追,讓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養成探究的習慣,追出課堂的精彩生成,追出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三、曲徑通幽式提問——訓練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所謂“曲徑通幽式提問”,即對所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單刀直入、直截了當的設問,而是另辟蹊徑,繞道迂回,從側面或者反面提出問題,問在此而意在彼,使學生的思路拐個彎去探究解決問題。教師再通過旁敲側擊進行適當點撥,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增強學生的發現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才能,讓學生養成辯證地思考問題的習慣。
【案例呈現】
筆者以自己對《惠子相梁》一文的曲問設置為例,談一談如何巧設曲問,促進學生的“學”。
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可乎?”當上梁國宰相的惠子怎樣迎接前來看望自己的好朋友莊子?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加以說明。
生1:惠子沒有用好酒來迎接莊子,而是布下天羅地網來搜捕他,“搜于國中三天三夜”一句可以說明。
師:惠子為什么會這樣對待朋友?為什么要搜捕莊子呢?
生2:我從“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這句話可知,惠子之所以要搜捕莊子,是以為莊子會來取代自己做宰相,非常擔心害怕。
師:看來“或”這個人才是惠子身邊真正的朋友,不然,他為什么要對惠子說這樣的話?
生3:(陷入思考)“或”這人是為了巴結惠子吧,國相這個位置很顯赫,要和國相搞好關系。
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惠子為什么要抓莊子,于是反其意而問之:“惠子是怎么迎接自己的好朋友莊子的?”此問本身就富有啟發性,強調了按照常理惠子對待莊子來訪的態度應該是“迎接”,待學生閱讀后就會發現惠子的做法有違常理,而“或”這個無名無姓的人的說法更是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這就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積極探究,巧妙地為下面分析莊子人物形象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語文課堂上的提問很多時候直來直去,啟發性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感到索然無味,思考探究興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創造性。而富有啟發性的曲問能切中學生“憤”“悱”之機,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靈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孫春成.語文課堂問題教學策略[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周波,女,1974年生,本科,一級教師,教務處副主任,研究方向為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