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霞
【摘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掌握多種閱讀方法并在閱讀中注重情感的體驗一直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應為學生閱讀提供必要的幫助,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生成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素養的一部分。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指導思路
一、前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更多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語文的規律[1]。閱讀是學生識文斷字、發展語言、融入情感的最有效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品質閱讀,讓學生在思想上有所得,實現沉浸書香的教學效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二、注重朗讀,實現情感帶入
帶有感情地朗讀是小學語文閱讀的基本要求。但在實際閱讀中以背誦代替朗讀的情況比較常見,有的學生的閱讀注重流利閱讀而忽視了情感的帶入,導致在閱讀中一味地求快而忽視了文字的本身含義,甚至有的學生熟練背誦以后連復述故事梗概都做不到。因此,閱讀指導的第一步就是要帶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提升對文本的理解。
以《觀潮》為例,課文內容比較簡單,有五個段落,每個段落字數比較少,學生很容易流利地閱讀甚至背誦[2]。教師在組織學生帶有感情地朗讀時發現,學生雖然能流利進行閱讀,但在斷句方面存在問題,對于一些句子的含義沒有表現得很清晰,也無法表現出“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學生閱讀和背誦以后對文章的理解有限。因此,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帶有感情地朗讀。
首先,幫助學生掌握生僻字,解決識文斷字的問題,讓學生達到熟練閱讀的程度。其次,教師要進行范讀,范讀的目的是實現情感的帶入。教師通過帶有情感地朗讀讓學生認識到語言的魅力。如在進行“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范讀時,“隆隆的響聲”范讀應適當放慢速度,而“潮來了”范讀要升調,突出潮來了所表現出的驚喜。再次,結合《觀潮》的具體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背景音樂,也可以將真實的觀潮場景進行展示,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錢塘江大潮的氛圍,從而實現帶有情感地朗讀的目標。
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積極利用朗讀的優勢,通過朗讀帶入情感,提升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文字所描述場景的理解。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象
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主要來自文字的敘述。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形成,在理解文字敘述所塑造的情境、情感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因此,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要創設具體的情境,通過生活化情景、視頻情境等塑造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以《扁鵲治病》為例,課文中展示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您病情已經發展到了皮肉”“您的病已經發展到了腸胃”的對話過程和內容[3]。小學生對于病在皮膚、皮肉和腸胃的認識并不清晰,導致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扁鵲情感的表達認識不清。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要積極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情景,展示病情發展的過程和扁鵲與蔡桓侯交流的懇切之情。具體的方式是教師在學生初步掌握文章內容以后組織學生觀看《扁鵲治病》的視頻資料,展示扁鵲與蔡桓侯的對話過程,幫助學生了解三次對話前后扁鵲的情緒,從而引發學生的聯想。在觀看視頻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三人一組,分別扮演蔡桓侯、扁鵲和旁白,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對話內容進行交流與實踐。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三次交流的不同,了解三次交流過程中扁鵲語氣的變化和蔡桓侯對待扁鵲的態度,將不高興、不理睬的表情表現出來,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認識。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象是閱讀教學指導的有效方式。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在閱讀過程中容易存在事實上的閱讀障礙。因此,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通過設計情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閱讀文本的內容,了解文章所表現出的特殊情感與內容,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四、自悟自讀,鼓勵合作交流
小學生的閱讀相當于一張白紙,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同時也提升了素養。但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理解是千奇百怪、天馬行空的,甚至同一句話的理解都有可能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悟自讀,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幫助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文章的理解[4]。
以《將相和》為例,在“澠池會見”的環節,學生出現理解上的不一致。有的學生認為秦王讓趙王彈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宴會中誰多才多藝就應該表現。有的學生認為藺相如讓秦王擊缶就一下不應該寫入史冊,有點大題小做的意思。基于學生在閱讀中的理解不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與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小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在討論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題現象。因此,教師要適當給予指導。如學生討論秦王與趙王相互之間的“獻藝”不應該上綱上線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秦王和趙王分別代表什么。代表兩個國家,就好像兩個班級一樣,假如一個班級要求我們班給他們每一個人都打水是否合理呢?同理,秦王要求趙王彈彈瑟是否合理呢?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了秦王和趙王的聚會不是簡單的“才藝展示”,而是代表兩個國家的尊嚴,從而加深了對藺相如勇敢的認識,了解到藺相如在聚會中如何為趙王“爭面子”。自悟自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模式,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受限制地對內容進行理解,這種理解又轉化為學生之間交流的內容,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互相交流經驗。而教師適當的引導實現了學生基于閱讀教學目標的語文能力提升。
五、設置懸疑,引發深入探究
小學生閱讀內容隨著年級的增加難度逐漸增大。因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要合理設置懸疑,通過問題引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深度思考。小學生的閱讀容易流于表面,即簡單的識文斷字和閱讀理解,無法深入了解更多的閱讀內容。設置懸疑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閱讀理解當中,實現深入探究的目的。
以《慈母情深》為例,在教學之前,教師通常會準備一些古詩詞、經典故事進行德育滲透,強調母愛的偉大、無私,這種觀點和理念也符合小學生長期接受的教育,學生對母愛偉大、高大的形象非常認同。因此,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小的懸疑和沖突:“都說母親的愛是偉岸與高大的,但文章中認為母親是‘瘦小的,這一表述與母愛偉大是否沖突呢?”通過設置懸疑的方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逐步進行引導:“①找出哪里寫母親是‘瘦小的?在文章中標記出來。②通讀課文,你認為哪里表明了母親的‘瘦小?③通讀課文,母親‘瘦小和母愛的偉大是否有沖突呢?為什么?”通過問題設置和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主動將內容進行提煉、加工,進一步加深對母親的理解,了解文章中母親“兩次”給錢讓“我”有了第一本長篇小說,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了“你這孩子,誰叫你給我買水果罐頭的!不是你說買書,媽才舍不得給你這么多錢呢!”的真正含義,從而正確理解母愛偉大與母親“瘦小”的關系。
六、課外閱讀,拓展閱讀資源
課外閱讀是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方式。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這些內容既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也可以為學生課后閱讀提供指南,總之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獲,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
以“推薦一本書”習作課為例,在習作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本書,提供一些素材,如選擇《海底兩萬里》《草房子》《新月集》等資料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將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資料引入到課堂討論當中。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交流自己的閱讀素材,也可以討論教師提供的閱讀素材,需要圍繞課外閱讀素材的內容充分交流意見,了解閱讀素材梗概的同時說出閱讀素材的優缺點,通過這種方式豐富閱讀資源。此外,教師在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一些經典的課外閱讀資源,要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在課后進行主動閱讀并上交讀后感,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課后閱讀的興趣。
課外閱讀資源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學生閱讀效果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課內外應及時補充課外資料,逐步培養起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七、結語
“品質閱讀、沉浸書香”的形成關鍵在于教師的指導。教師要發揮在閱讀方面的引導作用,不斷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閱讀內容的豐富,在交流與合作中自悟自讀,利用課外閱讀資料豐富學生閱讀資源,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馬英明.讓“嘗試”與“探索”共舞——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課的“導讀”[J].新課程,2020(43):49.
呂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J].新課程,2020(43):142-143.
黃一超.讓品質閱讀浸潤書香童年——淺談運用《小學語文讀本》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0(40):12.
安宗慧.單元拓展閱讀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為例[J].考試周刊,2020(7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