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蓮芳
【摘要】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精神文明傳播者,同時也是愛國主義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對青少年的德育和思想成長起著關鍵性的引領作用。如何堅持立德樹人,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進每一門學科,是新時代每位教師應思索的內容。當代聲樂教師,不僅要通過聲樂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知識與歌唱技能,更要學會利用美育的契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愛國主義情懷通過美妙的旋律與歌聲滋生在每一個青少年的心靈。本文基于聲樂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青少年;聲樂教學;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民經歷了多年的困苦與抗爭最終取得勝利的堅石,是五十六個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紐帶。新時期,社會變遷,時事動蕩,國際環境復雜,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更加顯得尤其重要。聲樂教師要緊跟時代,明確自己的教育方向,重視對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傳承和踐行新時期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理解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在音樂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認識和利用聲樂學科的特點,在美育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一、深刻學習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方針
1.認真解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綱要明確了新時期愛國主義的重要性和意義,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要堅持從娃娃抓起,著眼固本培元、凝心鑄魂,突出思想內涵,強化思想引領,做到潤物無聲,把基本要求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全面覆蓋和突出重點結合起來,遵循規律、創新發展,注重落細落小落實、日常經常平常,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
作為當代聲樂教師,要認真學習和解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綱要為指導和引領,并以實際行動落到實處,重視在音樂教學和歌唱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激發學生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高尚情懷。
2.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才、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強調:“教師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教師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這些重要論述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指明了方向。
人無德不立,作為教育者,不僅自己要身先垂范,還要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覺悟,在常規的教學中將立德樹人思想放在首位,善于思考方式方法,將德育巧妙地融進課堂和社會實踐中。新時代的聲樂教師更要領會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和意義,將愛國主義放在德育的重要位置,重視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修煉學生的品性與情懷,激發學生敢于擔任民族復興的大任,做新時期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深度認知聲樂課程的學科特點和德育作用
聲樂教師承載著傳播歌唱知識、傳播人文思想、塑造靈魂、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和品德修養,強化德育意識,還要認真審視聲樂教學中的德育功能,將愛國主義的種子潤物無聲地播撒進學生的心中。
1.在聲樂教學中增強德育目標
聲樂教師往往過于注重歌唱本體知識技能的教學,例如,歌唱方法、歌曲演唱、聲音的塑造和表達等,但德育意識較為薄弱,往往教學目標缺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因此,聲樂教學要提高德育意識,增強德育目標,帶領學生多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與優秀的傳統文化,賦予學生更多的正能量,激發學生的愛國精神和理想追求。
2.重視聲樂教學的德育功能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歌唱是最美妙、最自然、最動聽的藝術,它能最接地表達人的情感,并與聽眾產生共鳴,在情感共鳴中可以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信念;在歌曲背景和歌詞中能夠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演唱實踐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和創新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因此,聲樂教學不用說教,就可以達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德化人的直接教學效果,這些意識和認知對教學實踐起著積極的引領作用。
三、在聲樂教學中如何踐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并不是一句空話或者口號,而應該是教師實實在在通過課堂和實踐點滴滲透進學生的心里。
1.結合學科特點,發揮課堂主渠道
不論是《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里中華赤子對祖國的依戀和熱愛,還是《黃河怨》激發起人民奮起抗敵的民族精神和熱情;亦或是《我愛你中國》對祖國的表白與贊美,還是《我愛這土地》中對祖國愛得那樣深沉,從古至今有太多優秀的中國歌曲值得我們帶領學生去學習、演唱與傳承。聲樂教師要選擇這些優秀的曲目,與學生一同深入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和深刻內涵,從歌曲中感悟中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達到美育和德育的完美結合。例如,學習歌曲《黃河怨》。教師與學生可以共同做好課前知識的查閱,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和作曲家,并進行分享和交流,可知歌曲《黃河怨》選自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中的第六樂章。從中,我們還了解到作曲家冼星海在祖國臨危之際,毅然放棄學業回國,立志要寫出振奮人心反抗敵人的歌曲。通過欣賞歌曲和朗讀歌詞,學生可以感受到這首歌曲用悲慘的音調唱出了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失去兒子、丈夫流離失所不知去向、自己又被鬼子糟蹋,最后要投入黃河自盡的人生慘境及悲苦至極的痛苦心情,這種以死抗爭的悲愴精神激發了中華民族飽受欺凌,勇于反抗、與敵人血債血還的誓死決心。歌曲速度與強弱不斷變化,情感不斷升華,歌詞與旋律完美結合,聽來震撼人心,令人動容。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節奏、咬字、情感,結合歌曲的背景,能深刻地讓學生了解到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經歷了國內外反動派糟粕的苦不堪言的艱難歲月以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生命抗爭的偉大精神,激發起學生濃濃的愛國情懷。
2.發揮專業優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德育藝術實踐活動
歌唱是實踐和表演的藝術,也是演唱者對作品的二度創作的過程。通過藝術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表達,從而能更深入地感受作品,達到自我創新。同時,我們應該懂得藝術教育要為群眾、為人民服務,沒有群眾基礎的藝術教育就是海市蜃樓,必將被束之高閣,教師應該引導和鼓勵學生多參加校內外以德育為主題的藝術表演活動,例如,送文藝下鄉、進社區、養老院等活動,將藝術與社會緊密結合,發揮聲樂的專業優勢,不但能傳播正能量,對學生關愛社會、關愛弱勢群體等愛國意識的培養也起著良好的作用。
3.培養團隊凝聚力,積極開展合唱教學
合唱是聲樂藝術中最為豐富的歌唱形式,它由多人和多個聲部共同完成。在合唱中既能感受到多聲部聲音的魅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一個優秀的合唱團一定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才能產生和諧、協調、動聽的聲音。通過合唱的形式演唱作品,更能產生強烈的聽覺沖擊,激發演唱者自身和聽眾的情感共鳴。例如,通過學唱多聲部合唱《保衛黃河》《在太行山上》《龍的傳人》《長江之歌》等眾多作品,培養學生的愛國、勵志、集體主義觀念等優良品質,從而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結語
古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人忠國之志,近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更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救國鴻鵠之志,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一直在傳承與發展,國興則家興,國強則民旺,愛國主義教育也必將成為永恒的課題,激勵著每一代學子奮發和思索,讓我們以音樂為媒,用歌聲謳歌祖國與時代,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讓愛國情懷的種子在歌聲中得到滋長、壯大、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學習讀本編寫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學習讀本[M].人民出版社,2020.
[2]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人民出版社,2012.
[3]吳京,胡浩.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