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炯
一、教學研究目標
《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中指出:“新編語文教材特別強調讀書興趣的培養,讓學生學語文,喜歡讀書,養成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為孩子們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底子。教材特別注重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比如小學一年級六七歲孩子還不認字,就先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讀故事,童話童謠等,以激發讀書興趣來開蒙。”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和沉淀,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過程是家長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親子閱讀能帶動學生和家長一起“愛閱讀”。
一年級統編版教材“和大人一起讀”的閱讀材料,充滿童真童趣,具有兒童文學的審美價值,正是讓學生愛上閱讀的好“食材”。家長對“和大人一起讀”的欄目困惑頗多,不知道該扮演什么“角色”。通過“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把學生領進閱讀大門,促進“和大人一起讀”,讓家長真正共同參與非常有必要。
二、教學實踐研究
第一階段:搭建平臺,開啟“親子閱讀新模式”
策略一:動員家長搭建平臺,引領親子閱讀
借家長會宣傳閱讀樂趣,倡導多閱讀。明確大人角色是:陪伴、傾聽、激趣、答疑。依托文本,制定“讀書小建議”滲透閱讀方法。其次,利用家長資源,召集“領頭羊”率先開創班級頻道(荔枝FM1981401)“和大人一起讀”平臺,并制作詳細注冊、錄制、投稿的指引,在班群具體指導家長使用該平臺。最后,每位學生通過平臺錄播,投稿,收聽錄音、點贊和評論。通過平臺,學生們的聽、評、學、練(模仿)都得到了鍛煉。
課上,教師講解品讀,課下家委帶頭示范,“和大人一起讀”順利走上正軌:學生們像小主播一樣開始朗讀。
策略二:獎勵機制與記錄同步,提升閱讀效果
針對兒童閱讀由淺入深的發展規律,通過實踐三次反復修改的“記錄表”登記反饋閱讀情況。記錄表由閱讀“題目、日期、用時、形式、情況”組成,大人填寫。學生填寫“故事中的人物”“最有趣的地方”,為自己評星。指引更明確,細化到按每個不同的故事作指引。
設置“最動聽聲音孩子(媽媽、爸爸)、最有創意、最佳合作、最佳主播、最佳互動”等十個獎項。評比志愿者家長組成“聽審團”,逐篇聽,認真評,提名獎勵名單,期末頒發獎狀。
策略調整:一學期后,因家長的知識素養和普通話水平不一,對閱讀理解造成朗讀的效果出現良莠不齊。因此,我們按照八個“和大人一起讀”的文本體裁重新劃分讀的要求指引。一學年結束,憑借16份記錄表的引導,家長盡量做到“大人參與,實現共讀”,一起聊,一起讀;一起悟,一起演。獎勵機制在刺激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同時,帶動個別不積極的家長參與。“親子共讀”效果得到改善。善于朗讀的家長也引起我們開展下階段“引進課堂”的思考。
第二階段:攜手“閱讀爸媽”拓展特色閱讀課堂
策略一:“閱讀媽媽”走進“我愛閱讀”課堂
結合“我愛閱讀”欄目,發揮家長積極效應,引進“閱讀媽媽進課堂”。與家長開展“閱讀沙龍”備課,家長主講、教師幕后。家校攜手,打造八節生動有趣,各具特色的“閱讀課堂”:以“我愛閱讀”文本為基礎,讀文識字,朗讀成誦,拓展與文本有關詩詞。或朗讀原著,或聆聽典故趣事,或做與文本相關的游戲……學生對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語言文字十分感興趣,欣然閱之、讀之。課堂新增設現場錄制集體朗讀,朗朗讀書聲,聲聲入手機,聲聲讀童心。學生們每次下課第一句就是:我今晚回家錄朗讀投稿去!這樣的閱讀互動大力帶動了家庭閱讀延續性,此策略可以繼續延用。
策略二:“閱讀爸媽”開創國學課堂
乘著學校引進國學教材的東風,在“和大人一起讀”和“我愛閱讀”的基礎上,三年級開創“走進國學,讀整本書”的活動。先召集8名志愿家長(6位媽媽和2位爸爸),擬定分八次給學生們講述《弟子規》的總敘和七篇分述。課程由“趣知屋”“樂讀齋”“善品堂”“開悟軒”“回味閣”五部分組成。“讀懂經典,講述故事,擴展知識”形成了班級特有的閱讀風格。
通過以上策略,學生閱讀興趣盎然。拓展課外知識之余,家長們閱讀水平也相應提高,特別是酷愛文學的“才爸才媽”可以在課堂上以各種媒介手段與全班學生共閱讀。但是,我們發現,“朗讀”依然停在課內,沒有像溫教授說的向課外延伸。于是,我們琢磨著如何利用新媒體讓朗讀更好玩呢?
策略三:“朗讀小打卡”成為班級閱讀標簽
2018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筆者在班Q群發起“為您朗讀一分鐘”打卡活動。起初旨在讓學生堅持每天在群里一分鐘的語音展示。每天一個小主題,依據課后延伸布置以自然現象、動植物為主的相關詩詞、選段。內容必須“自尋”+“自選”,盡量做到不重復,這激起了學生們天生好奇的性格,樂此不疲地翻書、朗讀、聆聽。遺憾的是不斷刷屏。基于此弊端,從6月19日改用微信“小打卡”程序。不僅自己讀,還能自由選聽同學的朗讀和評論、點贊。形式認可后,打卡主題也相繼豐富。新媒介搭建的朗讀平臺,學生們既鍛煉朗讀,也互相學習,在欣賞同伴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語感。
三、研究的成效與反思
(一)研究成效
2016年11月22日,我們在荔枝FM1981401平臺上傳第一個錄音《拔蘿卜》到2018年7月,共發布學生們“和大人一起讀”錄音1039條;從最初的一個故事只有十幾二十個學生錄播,到現在幾乎每次都是全班42人參與;從開始的簡單朗讀,到如今朗讀完后有親子互動問答;從初期的簡單錄制,到如今學生們配選音樂背景、同步認真填寫閱讀記錄表。
2018年6月19日,我們在微信“小打卡”第一次闖關打卡開始,到2019年4月,42個家庭參與共堅持打卡201天。打卡的內容不斷擴展,有講故事,也有朗讀詩詞并釋義,有課內美文選讀,也有課外精彩推薦;有考前復習時的誦讀詩詞競賽,也有放假時向同學推薦一本自己喜愛的課外書;有聲音打卡,也有照片展示自己的寫字作品。從家長調查問卷反饋的感受中,我們切實感受到研究成效顯著:
1.親子關系更加融洽。
2.榜樣示范帶動作用明顯。
3.表達能力逐步提高。
4.知識面不斷擴大。
5.閱讀能力顯著提高。
(二)反思及下一步研究的思路
通過本項目的教學實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以下問題需待進一步的研究:
1.對于如何錄制聲音而又不影響視力的問題要做進一步的詳細指引,設想通過評選“打卡速度王”來把控打卡時間。
2.進入中年級,讀懂整本書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另一個提升點,我們計劃和家長共同開發基于新媒介閱讀載體的學生課外閱讀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