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
【摘要】粵劇,漢族傳統戲曲之一,以其優美動聽的聲腔旋律、惟妙惟肖的舞臺形象、豐富多彩的人物造型、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深受廣大觀眾青睞。大量實踐證明,以戲劇方式開展語言教學,能夠讓我們的英語課堂更加鮮活、生動,且更接近學生生活。本文筆者結合校情、學情,探討如何將粵劇教育與英語教學融為一體,逐步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為開展跨文化交際做準備,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戲劇教學;粵劇育人;英語課堂
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指出,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戲劇的方式或有劇場性質的活動來進行教育教學的模式,能夠為我們當前的英語教學提供新的思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也曾指出:學生在戲劇表演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實踐和體驗,對新舊知識進行整合、歸納、運用和遷移,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表演進行學習,獲得直接經驗,促進情感和價值觀發展,做到學以致用 (Dewey, 1938)。
為了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更好地發揮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我校在粵劇教育為品牌特色的基礎上,提出“粵劇育人行動研究”的德育品牌特色課題研究。在全校師生的不斷努力下,戲劇教育理念已經融入到各科教學和各項活動中。在本文中,筆者就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采取戲劇教學法,引入經典粵劇曲目,讓學生根據戲劇臺詞進行角色扮演,使語言學習和戲劇表演達到一個平衡點,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方面進行闡述。
一、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活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文化視野,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要基于英語學科素養的核心要求,分析學生的生活經驗、語言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再巧妙設計與粵劇相關聯的教學活動,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元智能,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
以人教版PEP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4 What can you do?這一單元為例,本單元的情境主線是圍繞學校下周將舉辦英語聚會,教師在調查學生們有哪些特長展開,所涉及的短語都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如,do kung fu/ play the pipa/play ping-pong/等。筆者在此基礎上拓展詞組sing Cantonese opera,再請學生來唱上一小段粵曲,學生們積極踴躍,課堂學習氣氛濃厚,不但讓學生切身體驗到中外文化的異同,也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再如人教版PEP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 I have a pen pal,本單元話題是圍繞同學們談論自己筆友的興趣愛好以及日常活動等一系列的情景而開展,重點詞組有doing kung fu/singing Chinese song“Jasmine Flower”/playing the pipa/cooks Chinese food/studies Chinese等。筆者結合我校粵劇特色學校建設活動,除了讓學生學唱課本中經典的歌曲《茉莉花》,還借助《葉紹德粵劇劇本精選(漢英雙語)》等資料,引入粵味腔調、英語吐字的英語粵劇這一別開生面的藝術展演形式。通過采用任務型教學與戲劇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形式,設置學校粵劇團要招收新的成員,要求是會唱英語粵劇這一任務,選定一兩段英語粵劇劇本,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析劇本、人物角色,進行排練,教師進行指導后,再進行各小組演出展示,這一舉措適當地擴展了學生的文化知識內容和范圍,也讓我們的英語課堂和粵劇教學都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學唱英文粵劇劇本,促進學生語言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現力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王薔教授曾指出:戲劇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意為動作、表演。戲劇教學,也譯為教育戲劇,來源于英文Drama in education,是將戲劇運用于教學中,通過戲劇的形式學習其它學科知識 (Holden, 1981),也就是在教育中融合戲劇元素,用戲劇的方式或有劇場性質的活動來進行的教育模式,重點在“教育“,而非“戲劇”。
我校是佛山市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全校師生人人會唱粵曲,全員掌握曲藝的一些基本功。在此基礎上,筆者借鑒了香港查督撐少兒粵劇團以及廣州市天河區石牌小學的做法,將經典粵劇曲目《帝女花》英文版引入到我們的英語課堂,利用每節課的口語show time時間,跟全體學生一起學唱。這一獨特的學習形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來大膽開口說英語、唱英語,實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個性化的發展。
三、搭建平臺,豐富語言教學活動,提升整體教學效果
為了進一步落實粵劇進校園、立德樹人,將戲曲藝術融入校園文化這一任務,我校每年都舉辦粵劇文化節、水墨畫展、粵劇故事比賽、粵劇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們都非常渴望得到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與平臺,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資源為他們創造機會。筆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指導學生排練的英語粵劇《帝女花》在校粵劇文化節上廣受好評;改編的英語粵劇故事《大瀝名犬美名揚》在故事比賽中也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連續兩年接待美國利普曼學校校長、師生、家長到我校了解粵劇文化,向外展示中國戲曲魅力,對內樹立文化自信。通過參加各種粵劇與英語教學結合的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給予了他們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和表演空間,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人格氣質,樹立了積極的人生目標。
正如臺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的張曉華教授說的那樣:“教育戲劇是一種教學上的應用戲劇,不是訓練,不是表演娛人,而是教與學之間的新關系。”實踐證明,融粵劇育人與英語教學為一體,不僅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自身潛能,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表達、合作、審美等多種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能夠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同時,對于傳承戲曲藝術,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提升廣大青少年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都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淑琴.小學英語教師指導手冊[M].金盾出版社,2004.
[3]李嬰寧.英國的戲劇教育和劇場教育[J].戲劇藝術,1997.
[4]楊陽.新課程標準下戲劇教學手段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設計,2013(30).
[5]高祥榮,張天虹.新西蘭中小學教育戲劇研究及其啟示——以Dilworth School年度戲劇為例[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6(6).
[6]袁丹.教育戲劇何以可能[J].當代教育科學,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