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對語文學科越來越重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占據大量的百分比,閱讀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也應該重視起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掌握語文閱讀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語文閱讀的教學內容可能比較枯燥,教師要更新教學方法,讓實際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從而讓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學習產生興趣。本文就是針對如何讓小學生提高閱讀水平展開討論,并且提出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0-0115-02
【本文著錄格式】胡燕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J].課外語文,2021,20(10):115-116.
前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閱讀的動機,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興趣與實際教學內容相結合,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利用新型的教學工具作為輔助教學,從而使語文閱讀課堂變得具有趣味性,通過教師不斷地引導,使學生掌握語文閱讀的學習方法,從而實現高效化的小學語文學習課堂。
一、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出現的問題
(一)學生閱讀比較慢,導致閱讀時間減少
由于小學生年紀比較小可能剛接觸閱讀內容,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喜歡逐字閱讀,學生的閱讀效率就會下降,如果學生遇到較長的文章,就會導致閱讀時間不夠,學生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把所要掌握的文章內容讀完,所以學生的閱讀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二)學生對閱讀學習沒有動力
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他們自己不能夠約束自己,會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像是電子產品、游樂設施等,讓學生不能專心地進行閱讀,從而使學生對語文閱讀不感興趣。
(三)學生無法掌握文章的主旨
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學生雖然反復讀文章,但是不能掌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有些比較長的句子,學生更是不理解,導致學生即使反復讀了文章內容,也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從而讓學生對語文閱讀失去信心,使語文的學習效率下降。
二、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優化教學方式和觀念,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小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培養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觀念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在現代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新課改內容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觀念,從而使自己的語文閱讀水平增加,不斷改善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從而增加課堂的活躍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在小組學習前,教師要合理分配小組,使每個小組的學習水平比較平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可以帶動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共同成長。小組合作學習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下不斷地創新。
比如,教師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同學們,你們大年夜都是怎么過的啊?學生:我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學生:我和家長看煙火。學生:我們一起穿著新衣服一起出去玩。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你們在大年夜,是多么的幸福快樂,但是你們知道嗎?在遙遠的丹麥有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只能去賣火柴,大家知道為什么嗎?大家想知道的話,就來讀課文吧,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在讀完之后進行小組討論,說出你的感受。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之后,認為自己能夠在父母的陪伴下是很幸福的。小組討論中,如果有學生不能夠理解某一句話或者生詞的意思,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標記,在教師講解時,學生把它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學習。
(二)根據教學情境,設計相關問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小學生心理特點進行教學,教師要不斷豐富語文閱讀的教學內容,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定的情景,從而讓閱讀教學內容變得鮮活,使語文閱讀課堂不再沉悶,從而使學生學習產生動力。在教師進行提問時,也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要及時總結,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主旨,從而讓學生能夠知道自己回答的問題所在,從而改正問題,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誼,從而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已經在前面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并結合文章內容發表自己的體會。教師可以根據這篇課文的情境進行提問:多么可憐的小女孩!同學們如果這個小女孩來到中國,來到你們的面前,你們會對她說些什么呢?學生:我想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說,小女孩不要傷心和難過,雖然你失去了你最愛的親人,但是你還有我們,我們可以陪伴著你,給你溫暖,希望你能和我們一樣快樂。學生:小女孩,我想送一雙棉鞋,讓你從此不再受凍。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老師真的很高興,因為我發現很多同學都是具有愛心的,小女孩知道了一定會感到開心的 ,那么同學們通過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文章,相信大家通過一節課的學習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內容,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小女孩雖然死了,但是嘴角卻微笑著,通過擦火柴的美好幻想與現實生活形成了對比,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深刻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學生通過教師的總結掌握文章的主旨,從而能夠與文章表達感情產生共鳴,使教師能夠完成教學目標。
(三)利用教學輔助工具,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多媒體能夠使書中死板的閱讀文字變得生動和鮮活,從而使學生產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制作PPT,或者播放視頻和動態圖片,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觀看視頻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播放的視頻表達自己的想法。由于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尊重,教師對學生可以進行鼓勵教學,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教師不斷地鼓勵,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贏得學生的信任感,學生才會敢于和教師請教不會的問題,從而提升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率。教師要善于利用身邊的資源,使多媒體能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課文《紙船和風箏》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這樣一個畫面:每天清晨,小小的紙船把親切的問候帶給了小熊,每天傍晚,美麗的風箏把深深的祝福帶給了松鼠,小紙船和風箏讓它們成為了好朋友,正當它們沉浸在這幸福中,但是它們卻哭了。通過這個片段的播放,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發表自己在看完這段的想法,學生:它們肯定是因為吵架了,誰也不理誰了。教師:那么你們以后和自己朋友吵架了你們怎么做啊?只要大家有一顆真誠和寬容的心,就會守護你們彼此的友誼。教師在總結之后,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們播放一首《朋友》,讓學生能夠明白只有相互珍惜、有一顆真誠的心,才會交到好朋友。
(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由于現代化生活水平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也不同,所有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同,教師要多關心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增加整體的閱讀水平。
三、結語
在語文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教學方法要不斷更新,根據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方案,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對閱讀的學習產生動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個相關情境,根據這個情境進行提問,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感想,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水平,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嘉芬.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課外語文,2015(6).
[2]周彥萍.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 [J].科學與財富,2017(23).
[3]孫艷莉.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8).
作者簡介:胡燕凌,女,1981年生,江蘇常州人,本科,小學語文教師學位,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方面,習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