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見弟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是引發學生思考的發動機。然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問到底”的現象層出不窮。筆者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提問為切入點,提出從重難點、細節點、矛盾點、拓展點等方面巧妙設問,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切入點;有效提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概括、理解、分析、運用等能力,最終使學生形成語文素養。
清代文學家劉開說過:“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課堂中有效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師生交流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能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發學生獨立思考。有效的提問是引發學生思考的發動機。然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問到底”的現象層出不窮。學生被一連串的問題牽著鼻子走,沒有對語言的品味,更沒有形成語文素養,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把課堂中“隨心所欲”的提問,變成“行之有效”的提問,提高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找準有效提問的切入點。
一、“牽一發而動全身”——從重難點切入
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的提問從重難點切入,問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方,問在最值得反復揣摩的地方。這樣點燃了學生探索的火花,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梅花魂》的教學中,筆者巧妙地提問:“課文講述了外祖父的五事件,你從中體會到了他怎樣的情感?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畫出相關語句,運用所學的體會課文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進行批注。”這個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有的學生回答:文中描寫母親拉著“我”登上了大客輪后,外祖父眼含淚水地也跟著上了船,交給“我”一塊雪白的繡著梅花的手絹。這個句子運用了“想象畫面、抓關鍵語句”的方法,體會到外祖父的愛國之情、赤子之心;有的學生回答:文中描寫“我”叫外祖父一起回祖國的時候,外祖父像孩子一樣哭了。這個句子運用了“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的方法,體會到外祖父的思鄉之情。由此可見,本單元的的語文素養“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潤物細無聲”之中得到落實,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二、“一葉落知天下秋”——從細節點切入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千挑萬選的文章,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思,甚至文本中的一標點一字一詞,都能體現作者的獨具匠心,很多細節描寫引人入勝。細節描寫又是這篇課文形神兼具的地方,最吸引讀者。在閱讀教學中,緊扣細節描寫提問,讓細節成為學生思考的支撐點,引導學生在文中“探幽尋徑”,學生就能抓住關鍵詞句,深入理解細節描寫的奧妙,體驗語文的無窮魅力,教學就會達到見微知著的效果。
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景陽岡》這篇課文講述了武松打虎的生動細節。筆者在教學時,就從這個細節切入,提出問題:“請找出文中第5、6自然段詳細描寫武松打虎的一系列動作,并說一說你體會到這是一個怎樣的武松,在書上寫批注。”有的學生找到了老虎性發要翻身撲向武松,而武松一跳卻退了十步遠這個細節描寫,體會到武松是一個機警敏捷的人。有的學生還找到武松赤手空拳,活生生地把老虎打得鮮血迸出來的細節描寫,體會到武松是一個力大無窮、武藝高強的人。本課的教學目標“體會武松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顯然達到了。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從矛盾點切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讓人意料不到的情況,也就可謂是“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窘迫困境。學生認知的矛盾點,好像一盤散落的珍珠。筆者從矛盾點切入,提出有效的問題,串起學生思維的一顆顆“珍珠”,教學也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了。
筆者在教學《景陽岡》時,抓住課文講的武松打虎這個故事,提出問題:“課文主要講武松打虎的故事,為什么前面要花那么多筆墨來描寫武松喝酒?”學生帶著問題,再次研讀課文后,對武松的形象有更深的認識。有的學生認為,如果直接寫武松打虎的話,只顯示出他的勇猛;前面寫他喝酒,其實顯得他的形象更立體、更真實。有的學生關聯前后情節,認為這樣寫使得人物形象更突出;從情節上來講,前面喝酒的鋪墊,寫出武松半醉的狀態下,不聽勸告非上岡,才有后面打虎的故事。如此看來,矛盾點是激活學生思維的源泉。筆者抓準矛盾點切入提問,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研讀,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認識獨到一面,教學效果更突顯了。
四、“言有盡而意無窮”——從拓展點切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滲透、整合,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課程資源,課內的方法在課外得到實踐,教學效果將達到質的飛躍。因此,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設計拓展學生思維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從促進學生發展的拓展點切入進行提問,可以從一個知識點拓展成一個知識面,甚至是一個知識系統,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景陽岡》結尾時,筆者結合課后資料,設計了一個拓展性問題:“《水滸傳》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單好漢的故事。他們又有怎樣的英雄形象?請運用本單元學到的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走進《水滸傳》。”就這樣,學生把學習的“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拓展到課外。教學也自然而然地從課內遷移到課外,教學效果水到渠成。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找準切入點,精心設計問題,進行有效的提問,知識的波浪必然蕩漾開去,也就引起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活躍氣氛,促進思考,啟迪智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自然“顯山露水”了。
參考文獻:
[1]周湘源.高效課堂“問”出來[J].廣東教學·教育綜合,2018(26).
[2](美)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第四版)[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洪松舟,盧正芝.我國有效課堂提問研究十余年回顧與反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
[4]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