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華
摘 要:思政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必須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科學合理地組織課堂教學,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文章簡述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必要性,并從立足教材內容、創設德育情境、組織實踐活動、融入時政要聞、引導學生討論、接軌現實生活等方面探討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德育工作;立德樹人;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1-0022-02
道德與法治是學校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面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思政教師在組織和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必須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科學合理地組織和優化課堂教學,使得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得到成長和發展,最終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要素。下面簡述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必要性,并探討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策略,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一、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必要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已經成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必然趨勢和方向。具體來說,這種必要性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與素質教育發展的方向相一致。從本質上來說,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而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可見,重視并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契合素質教育理念,體現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育人方向,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成為守法公民,符合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二是助力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必然趨勢。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青少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偏離人生的軌道。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將核心素養融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引領學生走出人生誤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二、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策略
1.立足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科知識的結晶。因此,教師必須以教材為切入點,立足于學生的成長需求與社會發展需求,對現行的教材進行全面深刻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引入相關的典型事例,將兩者有機整合到一起,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其中的思想道德內容,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以人教版七年級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師長情誼”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可以對這一部分的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提煉知識要點,并引入一些孝敬父母的生活化案例。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促使學生通過學習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
2.創設德育情境
心理學家研究顯示,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依據教學內容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情境,可以喚醒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望,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最終促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悟、理解知識。基于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講故事、展示實物、角色扮演等多種途徑,合理地創設德育情境,引領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例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做情緒情感的主人”時,教師可以結合相關案例,給學生創設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周末,小明和妹妹在外面玩,兩人玩得又累又渴。當他們路過一家雪糕店的時候,妹妹想吃冰淇淋,小明手里只有兩元錢,剛好夠買一個,就買了一個冰淇淋給妹妹。兩人高高興興出了門,但妹妹還沒來得及吃,就被一個突然跑過來的小男孩給撞了一下,結果冰淇淋掉到地上。此時,妹妹哭了起來,小明又渴又氣。如果你是小明,你會選擇怎樣做呢?是壓制怒火安慰妹妹還是怒氣沖沖去找那個小男孩理論呢?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這一生活化的情境展開討論和思考,促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認識到不良情緒的危害,并掌握控制情緒的辦法。
3.組織實踐活動
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不能將眼光局限在書本知識上,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將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基于此,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書本上的內容,組織一些接地氣、易操作的實踐活動。例如,教學“做守法公民”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理論知識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對交通法規方面的問題進行調查,使得學生通過實際調查認識到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又如,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社區、走進敬老院開展各種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
4.融入時政要聞
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可以將相關的時政要聞融入其中,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必須具備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學生感興趣的時政要聞,并將其有機融入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之中。例如,教學“創新驅動發展”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入華為集團“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創新舉措,并結合當前的“華為事件”展開思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5.引導學生討論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相關主題展開討論,促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認識,發展思維能力。例如,教學“學習伴成長”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促使學生通過討論逐漸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學習習慣,實現學科素養的有效提升。
6.接軌現實生活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從現實生活中挖掘教學素材,使得學生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促使學生逐漸提升自身的學科綜合素養。例如,教學“食品安全”的時候,教師可以對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問題素材進行整合,并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學“親情之愛”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親情素材作為切入點開展教學,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圍繞學科素養,重塑教學目標,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通過立足教材內容、創設德育情境、組織實踐活動、融入時政要聞、引導學生討論、接軌現實生活等多種途徑,在多元化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參考文獻:
[1]徐兆宏.發揮“拓展”欄目功能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以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12).
[2]唐萍,仲偉松.立足核心素養 達成三維目標[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4).
[3]余慧華.“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觀察,2019(18).
[4]張崧.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國德育,2017(15).
[5]王有鵬.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內涵及注意之點[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2).
[6]劉嵐,郭然.核心素養和道德與法治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關系[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5).
[7]黃云霞,宋乾.中學法治教育之我見——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為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