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龍
摘 要:新課改要求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學生人格的完善,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強烈的育人精神,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深入挖掘歷史教材資源,滲透德育教育;合理利用多媒體,全面激發學生情感;利用鄉土歷史教學資源,進行德育滲透;結合時政熱點,引發學生共鳴;開展德育活動,在實踐中加強德育教育。
關鍵詞:初中歷史;德育滲透;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5-01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5.054
初中歷史課程是初中課程中一門重要學科,也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對于課程性質、課程實施的基本理念有著明確的界定,強調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要給學生普及歷史常識性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對祖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學生的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以來特別強調落實新時期的德育教育,要把學科教學和德育滲透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推進學科教學。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德育教育的滲透,結合歷史學科教學特點和初中生的實際,多角度著手,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滲透德育教育。
一、教師素質是滲透德育的基礎
“學博為師,德高為范。”在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課堂教學推進的組織者和學生有效學習的合作者,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這對于教師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個人素質,滿足新時期教學的需求,有效滲透德育教育。
提高教師素質,首先要重視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要堅定理想信念,堅決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心胸坦蕩,嚴于律己,誠實做人;要重視細節,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學生,做學生的人生導師與引路人。其次要重視知識的積累與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歷史教師扎實的基礎知識是落實三維教學目標、滲透德育教育的基礎,需要教師樹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豐富專業知識積累,用廣博的知識、深厚的積累來掌控知識,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這樣才能夠實現“潤物無聲”的德育教育效果。再次要重視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教育教學工作本身就是一項充滿智慧和藝術性的工作,特別是在新課改的理念要求下,需要歷史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改革理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學習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提升教師對歷史課堂的掌控力,在教學中順利滲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和歷史文化課程教學是一體的,歷史教師必須要善于抓住教學中的契機進行德育滲透。
二、深入挖掘歷史教材資源,滲透德育教育
從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要求來看,落實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是開展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維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部分內容。《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以及《教師教學用書》對于每部分、每課的三維目標的落實都有具體的教學建議,這對于教師合理應用教材,進而挖掘教材資源滲透德育教育有很大的幫助。
挖掘歷史教材,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初中歷史課程涵蓋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歷程,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最好的載體。古代歷史的四大發明、秦漢大一統、隋唐繁榮,近代歷史的愛國軍民面對西方列強侵略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實、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后的工業化建設、偉大的改革開放……這些都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資源。結合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人格素養教育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代表性歷史人物的了解,實現對學生價值判斷的引領,進而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形成正確的價值標準。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人及與之有關的事跡、名言,這些都可以成為德育教育的素材,有助于學生不斷完善自我人格。
三、利用多媒體,全面激發學生情感
初中歷史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有時代感,在時間上距離學生較遠。同時,大部分初中生的課外知識和歷史積累不夠,導致在歷史學習中往往是不知所云,甚至覺得晦澀難懂,這就給教師進行德育滲透增加了難度,需要結合初中生的特點來尋找助力,激發學生情感。
隨著現代化教學設備應用于初中教學,多媒體技術已經普遍進入中學歷史課堂。多媒體技術集聲、光、電、動畫技術等形式于一體,能夠根據教學需求來靈活地進行教學設計。初中階段的學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強,同時感性認識大于理性認識,所以鮮明且直觀的事物更能吸引其注意力。所以,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輔助歷史教學,容易全面設置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共鳴,進而實現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例如,在進行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北伐戰爭》這一課教學時,探究性問題“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如果僅僅是讓學生閱讀教材,很難完整提煉相關知識。此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一段直觀的視頻資料,并對其進行必要的講解,使學生具有直觀的感受;接著給學生呈現地圖,通過識圖來提煉“正確的戰術的重要性”;然后給學生呈現相關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把握“工農運動的配合”“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等信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具體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強調“葉挺獨立團的英勇事跡”,讓學生感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大革命中的重要貢獻,從而堅定對黨的領導,這樣的德育教育水到渠成,也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形成情感上的共鳴。
四、利用鄉土歷史教學資源,進行德育滲透
新時代的初中歷史教學,要結合各地實際,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把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特別是校本課程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或者鄉土教學資源來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這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2004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從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善于挖掘和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場景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首先,鄉土歷史資源就在學生身邊,給學生帶來熟悉感、親切感,容易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進而有效激發學習興趣,這為德育教育的滲透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利用鄉土人文資料來熏陶學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再次,開展歷史實踐活動,把歷史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結合本地實際去搜集相關的歷史素材,例如走進當地博物館、名勝古跡,在探尋歷史痕跡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五、結合時政熱點,引發學生共鳴
意大利史學家克羅齊曾經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實際上道出了歷史和現實的關系,也指出了歷史研究的現實意義。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歷史往往能夠鑒往知來。同樣,今天的時政熱點也能夠反映出歷史的影子,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時政熱點是導入新課程內容學習的重要切入點,能夠豐富課程資源,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知。通過歷史與時政熱點的聯系,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人文情懷。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海峽兩岸的交往》這課內容時,結合當前兩岸關系存在問題,引導學生從近代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解放戰爭后期南京國民政府敗退臺灣,清楚臺灣問題的由來,最終堅信“兩岸同根同源,血濃于水,祖國統一大業必將完成”!
六、開展德育活動,在實踐中加強德育教育
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具體歷史知識的學習上,還可以結合學科特點與德育教育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教育活動,在實踐中加強德育教育。
開展初中歷史德育活動,要立足于《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教材內容編排歷史劇,通過角色扮演感悟歷史事件,這樣的活動學生會更感興趣,同時也是一種體驗式學習模式,給學生帶來的教育感受會更深刻。也可以鼓勵學生結合學習內容編制與歷史學習主題有關的手抄報,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去深入理解知識,構建知識體系,也能夠深化認識,提高思想站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進行強化。
古人說:“讀史使人明志。”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承載著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使命,落實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要求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歷史學科有其獨特的史實依據,大量真實豐富的歷史學習素材,為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優勢。廣大歷史教師一定要樹立科學的德育觀,從歷史教學的各個環節來進行德育教育滲透,要重視教師素質的不斷提升,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靈活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巧用時政來引發學生共鳴,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來強化德育教育,打造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文領峰.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J].成才之路,2009(4).
[2]張湛江.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切忌形式主義[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9).
[3]劉德鳳.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C].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2005.
[4]龔云端,萬曉東.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學科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0(27).
[責任編輯 李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