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琳
摘要: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其不僅影響著兒童審美能力的形成與提高,還對兒童語言評述的能力、藝術創作的能力、移情能力和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積極專業的美術欣賞教育能夠促使幼兒美育活動正確健康的推進和發展,能夠使兒童沒有活動中感知美,理解美以及創作出美。但是兒童美術及兒童美術教育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而且在美術欣賞活動的具體實施中還存在許多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這使得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基于此,本文對兒童美術欣賞活動的重要性,兒童美術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和分析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學前兒童;美術欣賞;現狀;對策
一、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的重要性
(一)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是兒童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人類社會教育的趨向性目標,五育并舉缺一不可美育可以培養幼兒的審美觀。幫助他們發現美、欣賞美從而創造美。美感帶給人的身心愉悅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心緒、氣質、情操。如何培養幼兒對美的欣賞能力,引導它們對美的向往,提高它們的藝術素養,使它們成為擁有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人是當代美育不可推卸的責任。
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有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兩個組成部分。一般美術教育包括學前3-6歲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在畫畫、手工和美術欣賞活動中進行的初步探索。通常來說,學前兒童在會對美術的創作和欣賞產生向往和期待,在兒童好奇心的驅使下,如果我們使用恰當的教學手段開展符合他們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滿足他們好奇心求知欲的活動會產生比較積極可觀的效果。在3-6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里,繪畫的成品和手工的模型通常是色彩豐富且富有童趣和操作性的。這更加符合兒童的審美標準和心理特點,使幼兒的童年更加絢麗多彩,充滿樂趣。富有童趣和生命力的藝術作品,是兒童更能感受到身邊的美,更喜愛身邊生機勃勃美輪美奐的世界。這些藝術作品也可以讓他們樂于探索,樂于親近大自然,感受身邊的自然美,并且能夠自發地理解和創作美。
(二)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影響兒童個性的形成
兒童藝術欣賞教育包括培養兒童情感、兒童理解感受美的教育,以及塑造兒童美麗心靈的教育。教師通過組織兒童欣賞和評價藝術品,能夠觀察和發現兒童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不同特征:移情、觀察、思考和反應的能力。因此,在幼兒的藝術欣賞活動教學中,教師可以觀察幼兒對藝術作品的態度和行為,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認知水平和活動的實際情況來對教育策略和方法進行調整,以便更好地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1]。
幼兒的原創藝術是美好的。一位作家曾說過:“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善良、純真、美好。”因為兒童心靈的純粹,即使它們沒用熟練的技法也能創造與眾不同的美。如果一個小孩子,能夠在童年時代沉浸在藝術的熏陶中,周圍的藝術環境讓他未來對美的感受力、看這個世界的觀察力會更加細致,這會引起他對周圍環境的好奇心,從而樂于去探索發現。
(三)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對開發兒童大腦潛力具有一定作用
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在美術活動中,他們感知形象、色彩,將自己所見、所思、所想以圖像化的形式直觀表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激活、鍛煉和開發了幼兒的右腦。[2]所以說對3-6歲幼兒進行的美術教育即可以開發他們的右腦潛力,也能為他們將來左腦潛能的繼續開發做好鋪墊,更利于兒童全腦潛能的不斷發展。如今有一部分幼兒園和幼兒的家長太過于希望自己的幼兒“贏在起跑線上”,過早地向幼兒灌輸文化知識從而忽視了美育。因為過于重視知識的學習包括:拼音、寫字、加減法等,而沒有關注到兒童對自然界事物的欣賞和感受。這樣的認知使家長更關注幼兒左腦的開發,而沒有給右腦的開發提供相適宜的刺激。這樣幼兒的左右腦沒有均衡的發展,會對兒童日后的發展產生種種不利的影響。
教師需要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也要為人師表為學齡前的幼兒提供學習和發展的適宜環境。如今一些教育家提倡教師應具備腦科學素養。當然我們不可能讓所有的老師都成為腦科學領域的專家,而是希望大多數教師能夠掌握幼兒大腦發展的規律,了解幼兒學習的方式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如果教師不了解兒童發展的規律,就不能順利地應對教學活動中不斷涌現的教育的問題。
二、美術欣賞在學前美術教育中的問題
(一)教師層面:教師自身藝術素養不高
幼兒教師的藝術素養不高,是美術欣賞活動總體質量不高的一個關鍵原因。幼兒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藝術作品,要引導幼兒對藝術作品進行賞析,要帶入幼兒進入美的情景感受美的熏陶。因此教師自身藝術素養的高低尤為重要。如果教師的藝術素養不高就很難在幼兒審美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提供科學積極的引導,如果教師不能準確地發現藝術作品中的美學元素,就很難培養幼兒發現美的能力,如果幼兒教師不善于創造美學情景,不能激起幼兒探索周圍世界和創造美的欲望,那么美育的目標將難以達成。例如,以畫家梵·高的作品《星夜》為例,在師幼互動中教師要格外注意語言的引導。
教師 :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看這幅美麗的圖片,你們都看到了什么?
幼兒 :云彩、星星、蝸牛、浪花、湖面、路燈 ......
教師 :我們在頭腦中想象這些你看到的畫面,聆聽音樂閉上眼睛感受一下
以上雖然是美術欣賞活動的,但教師在活動的組織中卻模糊了美育欣賞的目標。在教育過程得組織中產生這種偏題的深層原因,就是幼兒教師的美術素養較低。美術活動的開展應該讓幼兒多看、多說,從而產生創造美的欲望,樂于動手去創作。陳鶴琴先生認為:“教育應極注意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兒童本性中潛藏著強烈的創造欲望,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啟發誘導,放手讓兒童去探索就會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二)內容層面:美術欣賞活動內容選擇與組織不當
很多幼兒園在美術欣賞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活動模式千篇一律且活動內容缺少創新。幼兒欣賞的常常是遠離幼兒實際生活的藝術作品,這很難引起幼兒對美的強烈共鳴。美術作品的選擇應該貼近生活,不局限在PPT上放映的名師作品。藝術作品的選擇應該立足幼兒的認知水平、興趣偏好,身心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促進幼兒審美的發展,從而達成教學目標。那么美術作品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如何把活動過程設計得更加新穎成為幼兒園和教師需要克服的一個難題。
大多數幼兒園在進行美術欣賞活動時都是在教室中開展的,教師展示出圖片幼兒整齊地坐好。這使得幼兒的活動范圍集中且相對有序,沒有安全方面的顧慮,也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師的管理和對活動的把控。但是這也使得幼兒欣賞活動的內容、方式都十分局限,教師將藝術作品的范圍僅僅局限于圖片中。這會使幼兒認為藝術僅僅是大師的作品,是脫離實際生活的存在。這使得幼兒不能從更廣闊更豐富的空間和環境中認識“美”、感受“美”。使得現在幼兒的審美活動具有局限性,缺乏創造美的欲望和探索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熱情。如何帶領幼兒走出去,在大自然中欣賞美成了現代美術教育也是幼兒園需要去克服的問題之一。
三、實施美術欣賞活動的具體改進建議
(一)教師適時有效的指導藝術欣賞活動并為藝術欣賞活動布置環境
幼兒是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參與者是主體,那么教師就是幼兒美術活動的主導者。因此在美術欣賞活動的開展中,教師要對幼兒的審美進行正確有效的引導。教師在美術欣賞活動中的地位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在三歲時已經逐漸有了審美的心理,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偏好指導幼兒正確的審美。讓幼兒擁有審美的態度,樂于欣賞美好的事物,能夠對美的事物進行識別,在欣賞美的事物時能夠喚起積極的情感體驗。美術活動可以不局限在教室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在大自然中進行尋找和發現美,在隨機的情境中進行引導。比如春天帶幼兒看迎春花開,秋天看金黃的落葉紛飛。
其次環境的布置也尤為重要。幼兒園是幼兒生活和進行活動的場所,幼兒園的環境作為隱性課程無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的身心發展。幼兒在環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對它們審美的形成大有裨益。因此教師在環境創設中應該關注實用性和美觀性,在室內環境的創設中應保證安全、整潔、實用、美觀。在創設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參與,體驗親手創造美的快樂。在這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幼兒交流表達,讓幼兒把自己欣賞的作品用語言或肢體表達出來。在室外環境的創設中,應該讓幼兒有更大的操作空間,更多的和大自然互動的機會,幼兒園的建筑和場地的布置都應該體現美感讓幼兒在美好的環境中快樂地嬉戲。
(二)活動內容的選擇
幼兒園美術欣賞活動的開展應該讓幼兒對藝術作品充滿興趣,樂于去欣賞,培養幼兒愿意去探索美、發現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表現力為主導,以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作為幼兒的活教材,更好地為我們擺脫教框,調動各方面因素,發展并形成教學的新方法、新路子。
拿給學前兒童欣賞的作品不一定是出自名家的作品,而更多的應該是從自然和生活中選擇出來的。兒童在欣賞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感受著天然的美和身邊的美,這同樣可以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在它們感嘆身邊處處都有美的存在,美可以影響它們的心情,促進他們情感的表達和發展。比如,帶領幼兒們走出教室,走出園所,去春游去踏青,去欣賞自然中的美;也可以帶領幼兒去園林去感受建筑上錯落有致的美感。此外還可以帶幼兒欣賞聆聽音樂和詩歌,去領略藝術作品中的美。老師應該幫助孩子們開闊視野,展示不為人知的視覺美術作品,讓他們通過欣賞美麗來探索和理解世界。欣賞這些美的內容可以讓孩子感到美,并且在幫助他開闊外部世界視野的方面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曉岸,戴永冰,余鵬,朱旭燦.工藝美術融入本科兒童美術教育基礎課程的思考與探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1(11):6-8.
[2]陳劍超.基于用戶體驗的兒童美術教育類APP交互設計研究[J].中國文藝家,2021(11):66-68.
[3]李凌.兒童美術教育瑣談[J].少兒美術,2021(11):16.
[4]胡煒,王菌菌.幼兒美術欣賞活動的開展[J].家教世界,2021(3):57-58.
[5]歐陽毅紅.“本真美術”:審思與建構回歸兒童天性的美術教育[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09):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