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明
摘要:素質教育理念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既包括對課程教學教法的具體指導,也涉及對教師課堂授課方法的行為提升,同時還從學生角度體現出了對學生學習感受的優化考量。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和人文性都比較強的科目,非常需要教師在教學當中采取有效措施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將就“互動獲溝通,平等達共贏——淺談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策略探究”一題撰寫此文并提出一些看法,以資諸位參閱。
關鍵詞: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策略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初級階段,對知識信息的理解、吸收和對技能的應用都具有很強的感性化特點,與理論知識學習相比更適合也更樂于在具有參與感的活動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對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這一絕佳的訓練平臺的利用卻沒有投入足夠的重視,這不但會對課堂綜合教學資源造成一定的浪費,也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得到良好的交流體驗,進而影響了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進一步激發。由此可見,要想實現課堂教學成果的全面優化,小學語文教師就必須要充分利用起師生互動溝通的教學價值。
一、借助師生互動溝通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信
小學語文教師在與學生進行課堂交流互動時,應當首先將這種互動當作一個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維護學生自尊自信的渠道,對學生的突出表現和進步要采用自然、真誠的語言進行表揚,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的優勢和進展,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為后續各項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這項工作時也應當保持真實和適當的原則,切不可“為了表揚而表揚”,以免造成學生自負的心理;同時也不要使用過度夸大、造作的語言或語氣,防止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利的反作用。
例如在學習新授古詩時,教師若想請某位學生代表當堂背誦,不宜采用直接點名的方式,而可以說:“剛才大家讀詩的時候還真有點兒‘書卷氣質’,好多同學讀得非常有節奏,如果不為大家展示展示那就太可惜了!”而在學生代表背誦完后,如果其中有不熟練的問題,教師可以委婉地指出并鼓勵到:“看得出來是下過功夫練習的,只不過第一次登臺亮相有點緊張;課下再好好熟悉一下,讓你的朗讀變得更令老師陶醉!”
二、借助師生互動溝通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引導
小學生固然在學習基礎和能力方面相對欠缺,但是他們卻有著很強的想象力和非常活躍的思維,這對于小學語文學習而言無疑是十分突出的優勢條件。小學語文教師在與學生就知識問題進行互動溝通時,應當更多地以問題的形式從側面對學生的思維做出正向引導,讓學生隨著教師的發問和提示而對具體問題做出自主思考并嘗試得出答案,從而使課堂教學由“師本位”轉化為“生本位”,使學生能夠在思考中完成對既有學習成果的深度回顧和應用,借以提升其語文綜合學習素質。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就文章開頭的環境描寫的用處對學生做一番語言引導,如:“大家可以自己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身處一片松軟的沙灘上,迎面吹來的是濕潤溫暖的海風,天上掛著的是金色的明月,黃白色的月光靜靜地灑在沙灘上、照在自己的肩頭。夜深了,周圍安安靜靜的,眼前那成片成片的西瓜也好像睡著了似的,只有藤蔓上的葉子不時被風兒吹得微微晃動……同學們,此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呀?”在富有感染力的語氣和描述下,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到身心放松,從而深切體會到環境描寫對氣氛之烘托、情感之渲染的獨特作用。
三、借助師生互動溝通引導學生體會角色形象
課文中的內容均是以字面形式體現的,對于課文中的對白的語調、語氣無法給出直接的反映,這影響了學生對文中角色形象的真切感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講解課文時,利用和學生進行角色朗讀的方式,將文中角色的對白內容以符合其氣質、身份和情緒的語調、語氣表達出來,一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角色的形象和特點,二來也可以此為范本幫助學生優化自己的朗讀技巧,為之后其他模塊的語文教學提供良好基礎。
例如在教授《“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依次選擇幾名同學與自己搭檔,分別朗讀“父親”和“母親”的對話內容,在自己的示范與指導下引導學生將父親的嚴厲和威嚴感以及母親的溫柔、體貼用不同的口吻表現出來,讓這兩個人物的形象在鮮明的感知對比作用下變得更加突出。此外,教師還可對“我”的心理獨白做一番情緒朗讀,讓“我”在文中從興奮、悲傷再到后來的自信這一系列的感情變化也能得到進一步彰顯。
四、結語
對話是心與心的交流、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融合。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起對師生之間互動溝通行為的利用,將之作為一項提升學生學習熱情、強化學生思維能力和豐富學生閱讀感知的絕佳渠道,讓學生能夠在對話中實現語文綜合素養的快速提升,并構建起師生之間和諧、共進的良好關系,為孩子日后的學習與成長注入強勁的助力。
參考文獻:
[1]俞超.互動獲溝通,平等達共贏——淺談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策略探究[J].新作文,2022(6):13-14.
[2]馬建成.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互動教學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