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浩 田來 宋雨婷 薛昭銘 董翠香



摘 要:對俞定智“以人為本”的教學觀進行了梳理與提煉,在體育教學中主要表現為:一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強調體育教師應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開展適宜的教學對話;二是以能力培養為導向,構建“自主選擇、自覺鍛煉、自我評價”的教學理論,立足學生階段發展水平設定教學目標,運用自主學練的教學方法;三是以文化育人為指引,注重以學校體育作為主陣地,以“三化”體育課程改革為實踐載體,以體育課堂作為傳承渠道,發揮海派體育文化的育人價值,推進“三樂、三多、三自”教學模式的實踐落實。
關鍵詞:俞定智;以人為本;教育觀;海派體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2-00-04
蔡元培“健全人格,首在體育”的教育思想不僅指出了體育學科的教育價值,更強調了體育教師的職責與使命。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當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與理論高度上,挖掘體育教學所蘊含的獨特育人價值,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體育知識學習、技能學練與品德教育有機融合,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俞定智認為體育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愛,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俞定智的教學觀主要體現在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導向、以文化育人為指引三個方面。
一、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俞定智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發展潛質,通過教師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能夠使其成為有尊嚴感、愉悅感、獲得感、成就感等全面發展的人。在體育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創設復雜情境來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在情境互動中實現動思結合、體腦結合和全面發展。此外,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心理健康,關心他們的冷與暖、喜與悲、好與惡、得與失,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做好學生的品格培養和道德教育。這種教學觀在俞定智日常的教學中得到很好的踐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運用教學案例將運動鍛煉融入學生的生活方式,是應對“網癮”的有效處方。另一方面,在育人上下足功夫,進行生命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身試教而非一再說教。譬如,在800米、1000米長跑測試的問題上,相較于簡單的結果評價,兼顧學生的態度、毅力、情感等指標的過程性評價更具合理性。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觀體現了俞定智的教學理念、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重新定義教師角色,成為知識的傳授者與人生的引導者。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傳授知識,但需要建立在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和能力發展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水平和能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給予啟發、引導和幫助,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二是關心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尊嚴感和價值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影響學生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自尊心的建立和自信心的培養是青少年養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環節。因而尊重學生、欣賞學生,努力發現并放大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更有助于學生獲得尊嚴感和價值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關愛、被認可。三是適時運用對話教學,倡導開放互動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的是教師單向度地“教”,學生機械性地“學”,阻礙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對話教學有助于師生雙方在輕松的氛圍中交流情感體驗和思想觀念,分享知識信息和學習經驗,從而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達到共享、共進、共識。
二、以能力培養為導向
進入21世紀,國家先后出臺了多個政策文件,強調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性。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改變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號召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型知識的能力還有交流與合作的能力”[1]。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強自立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著重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百姓的社會責任感、敢于探求的創造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2]。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3]。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強化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即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4]。根據以上國家重要教育文件和上海二期課程改革“普遍提高學生體質水平,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體育與健身習慣和創新精神,使學生認知能力和個性得到全面發展”的精神,俞定智早在2001年便確立了以“自主選擇、自覺鍛煉、自我評價”為高中體育教育改革的研究主題,旨在從理論和實踐上努力探索高中體育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
(一)“自主選擇、自覺鍛煉、自我評價”的教學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法”,即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干預學生的思想,起著組織引導者、解惑輔導者的作用,學生自主表達交流,自主判斷選擇,自我學習評價,自我創新創造。“自主選擇、自覺鍛煉、自我評價”的體育教學,就是要通過教育的影響,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部機制,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學練項目、練習手段、練習同伴的條件和機會,從而轉變練習的機制,創設自覺鍛煉的氛圍,設計不同層次學生的自我評價標準,實施過程性評價,使學生掌握運用并學會制定“運動處方”,逐步形成終身鍛煉的能力,成為適應未來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人。
(二)立足學生階段發展水平設定教學目標
《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這為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體育教學目標作為體育教學活動的起點與歸宿,是對學生所應達到的能力與水平的合理預設,在將總目標分解成階段目標時,應充分體現總目標的整體要求,并注意把握各階段目標的銜接性。俞定智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導向,明晰了教學設計以學生能力養成、自主選擇、興趣培養為目標。體育課除了應促進學生身體發展,還要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作為教學設計的主體,應在學生不同的身心發展階段進行系統化教學設計,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組織方式,從而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努力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
(三)“自主選擇學練”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體育教學采用的是教師教、學生練的注入式教學法,束縛了學生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根據這一現狀,俞定智結合上海二期課程改革的具體實際,提出了“自主選擇學練法”,其核心是學生按照教師的教學步驟和組織教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練習的手段和方法,形成“練、想、比、問”相結合的學習氛圍。所期望的目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開動腦筋想問題,掌握科學鍛煉的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選擇學練法”進行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進行練習,這種“自由”而不“自流”的教學方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實施前,教師既要鉆研教材教法,還要對所教學生的各方面有較深的了解,并熟悉場地、器材情況。同時,要認真備課,制定切實可行的教案。在教學實施中,教師既要把每個練習的目的、手段、方法、要求、動作要領和注意事項向學生講清楚,做好示范動作,還要在練習中加強巡回適時指導,并且適當地調整練習方法。最后,要對每次課的教學情況進行小結,以便改進提高(具體實施過程見圖1)。
三、以文化育人為指引
上海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派文化。海派體育文化與海派文化的精髓一脈相承,是上海在傳承本土傳統體育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吸納、借鑒、改編等不同手段,使異地異質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體育流派在同一區域內同生共存、和諧相處,既保持自身文化特性,又融合其他文化優點的體育文化形態[5]。2010年起,上海進入二期課程改革的深化階段,“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以下簡稱“三化”)體育課程改革油然而生。“三化”體育課程改革是上海特色,也是海派體育文化的滲透與體現。俞定智以文化育人為指引,在分析“三化”體育課程改革現狀及其所面臨的問題過程中,構建了小學“三樂”、初中“三多”、高中“三自”的教學實踐落實點。
(一)以海派體育文化實現育人價值的理念引領
海派體育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為“開放、多元、包容、創新、領先、務實”[6]。俞定智對海派體育文化的特征進行了解讀(圖2),并認為在學校體育場域中,以海派體育文化實現育人價值的理念引領應是從“體育文化—教學模式—教學實踐”的逐級滲透過程。
學校體育文化需要依托海派體育文化的價值指引。學校體育文化是校園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與學校的培養目標、校風校紀、生活方式等內容相聯系。學校體育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四個維度(表1)[7]。海派體育文化可以塑造學校體育的精神文化,進而在學校體育的制度文化建設中形成學校體育的行為文化特色。
(二)以“三樂、三多、三自”推進文化育人的實踐落實
從文化引領到以具體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為實踐抓手是檢驗海派文化育人價值的試金石。在海派體育文化視域下,俞定智逐步構建形成了小學體育“三樂”、初中體育“三多”、高中體育“三自”的課程教學模式。
基于小學體育興趣化課程改革,俞定智通過創設有趣、巧妙的活動情境和游戲形式,組織學生在“玩中學,趣中學,動中思”,逐步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與習慣,進而形成了小學體育興趣化的“三樂三巧”教學實踐點(圖3)。
初中體育多樣化既是小學體育興趣化的延伸,也是高中體育專項化的過渡。初中體育多樣化應在小學體育興趣化的基礎上,兼顧“體育中考”的特殊需求,開展多個運動項目、多樣練習方法、多元評價方式為主的教學改革實踐,進而形成初中體育多樣化的“三多”教學實踐點(圖4)。
高中體育專項化以學生興趣和技能水平為依據,打破了傳統的以年級、班級進行分層教學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強化了“自主選擇、自覺鍛煉、自我評價”的實踐導向。有助于使學生掌握2~3項體育項目的運動技能,養成體育
鍛煉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進而形成了高中體育專項化的“三自”教學實踐點(圖5)。
綜上而言,俞定智從文化育人的視角,提煉出了“三化”體育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點,建立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體育教學間的實體聯系,推進了體育教學的結構化、一體化發展,有助于不同學段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逐步提高,為新時代海派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一條實踐之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2]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0-7-30(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之七[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211/t20121124_144823.html.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
2017.《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5]陸遵義.上海學校海派體育文化繼承
與創新的探索[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11(03):22-25.
[6]沈建華,馬瑞,盧伯春.海派學校體育
文化形成、特征與傳承[J].體育科研,2013,34(04):82-86.
[7]陳月玲.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校園體育
文化建設初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08):15-16.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