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慧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德育視角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提出深挖教材內容強化德育滲透、注重言傳身教有效滲透德育內容、巧妙創設情境加大德育力度、注重引用數學史融入德育內容、開展課外實踐增強德育認知等方法,以打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帶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接受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德育 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024-02
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德育,以講授數學知識與傳授解題方法為前提,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德育,促使德育和智育同步進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引領他們健康成長。
一、深挖教材內容強化德育滲透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材是各項教學計劃和方案實施的主要依據,教材中既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理論知識與方法,也有不少思想政治與道德品質方面的內容,這就為德育的實施提供了基本素材與諸多便利。對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全面分析與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善于從教材中挖掘并提取有關德育方面的元素,充分展現數學學科的德育功能,同時還可以適當放大該部分內容,帶領學生一邊學習數學知識,一邊接受正確的哲學思想熏陶或道德觀教育,共同發展他們的“德”和“智”水平。
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1《隨機抽樣》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方式揭示課題:假設你是一名食品衛生檢測工作人員,要對某食品店內的一批小包裝餅干進行衛生達標檢驗,你準備怎樣做?學生說出自己的內心想法,教師根據他們的回答設計銜接語:顯然你只能從中抽取一定數量的餅干當作檢驗樣本,為什么?應當怎樣獲取樣本?這個問題使學生意識到雖然抽樣方法有很多,但是每個抽樣方法都有各自的優越性與局限性,應針對不同問題選擇適當的抽樣方法,隨即點出課題。接著,教師介紹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和四個特點,并列舉實例:箱子里共有100個零件,從中選出10個零件進行質量檢驗,在抽樣操作中,從中任意取出一個零件進行質量檢驗。由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判斷和分析,教師則利用教材內容及簡單隨機抽樣實例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與研究,體會隨機抽樣的現實意義,并指出在簡單隨機抽樣中每個個體都有被抽到的可能性,要求他們在平時的作業與考試中一定要認真、仔細做題,不能抱有僥幸心理,從而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學習知識過程要仔細、認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道德品質。
二、注重言傳身教有效滲透德育內容
在新課改背景下,雖然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是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實施者,起著關鍵的點撥與引導作用,不僅體現在知識講授方面,還因為師生之間接觸的時間較長,其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精神狀態、言談舉止、個人形象等都會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影響,起著良好的示范作用。為了在德育視角下更好地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教師需注重自己的精神面貌、板書、儀表儀容和言行舉止等,通過言傳身教引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并接受德育,促使他們在榜樣引領下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中“平面的基本性質”相關內容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以下操作:①用一支鉛筆頂一張A4紙,控制好10秒內不讓紙掉下來;②用兩支鉛筆頂一張A4紙,控制好20秒內不讓紙掉下來;③用三支鉛筆頂一張A4紙,控制好30秒內不讓紙掉下來。學生在操作①時,發現紙張瞬間就掉下來。操作②時,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完成,紙張不到10秒就會掉下來,但也有部分學生能夠順利完成操作,這時紙張不掉下來是不合乎常理的現象,經過觀察后筆者發現完成操作的都是用兩支鉛筆的平滑處把紙張頂起來,教師隨即意識到自己的表述不到位,應該是用鉛筆頂部的平滑處將紙張頂起來,并非尖尖的筆尖。教師糾正自己的教學用語,并對自己的疏忽進行道歉。而操作③時,只要三支筆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都能夠輕松地把紙頂起來,且保持長時間不會掉下。
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只有端正學習態度才能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品德,使其意識到細節決定成敗,幫助他們從教師的言行舉止中養成優秀品質。
三、巧妙創設情境加大德育力度
在高中教育體系中,數學學科知識顯得十分密集和抽象,同初中相比,其深度、難度與廣度均有所提升,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與數學思維能力均有著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巧妙創設課堂情境,加大德育力度,使學生在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熏陶與探討。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借助多種手段來創設適宜的德育情境,帶領學生在和諧、融洽、民主、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同時感受到合作、寬容、信任與尊重,使其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道德品質。
以《指數函數》教學為例,教師可重點講述這樣一道例題:y=ax(a≠1,且a>0),根據題意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大屏幕上呈現相應的函數圖象。學生發現數值a的取值范圍將會影響到圖象發生質的變化,感受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思想。此時,教師可借機結合班級部分學生不喜歡參與體育鍛煉的現狀營造德育情境。具體來說,教師先對這一數學問題展開解析:在這道題中,大家可以發現,如果變量a∈(0,1),則y隨著a的增大而變小,是一個減函數;如果變量a∈(1,+∞),則y隨著a的增大而變大,是一個增函數,體現出當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質變。接著教師指出這與部分學生不喜歡參加體育運動的情況類似,盡管在短時間內身體不會出現明顯變化,也不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但是如果長時間不鍛煉身體,量變就會引發質變,就可能會出現嚴重后果,影響身體的健康狀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身邊的實例巧妙創設德育情境,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指數函數相關知識,也能夠讓他們認識到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幫助他們樹立端正的健康態度。
四、注重引用數學史融入德育內容
數學史簡單來說是研究數學學科發展的歷史,既追溯數學知識、思想與方法的演變和發展進程,也探索影響這以進程的各種因素,以及歷史上數學科學發展對人類文明所帶來的影響。為了在德育視角下高效實施高中數學教學,教師要以講授具體知識為基礎,通過查閱雜志、書籍、報紙,并利用網絡渠道搜集一些相關的數學發展歷史,帶領學生了解某一數學概念、原理、規律、定理或其形成過程與探索歷程,使其深刻體會到數學家的艱辛、刻苦與不懈努力,激勵他們學習這些名人身上優秀的鉆研態度與科研品質,由此融入德育內容。
例如,在進行《三角函數的概念》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引用一些三角函數的發展史,如:現代三角學一詞最初見于希臘文,最先使用Trigonometry這個詞的是皮蒂斯楚斯,他于1595年著作《三角學:解三角學的簡明處理》創造這個新詞;早期解三角形是因天文觀測需要而引起的,緊密聯系天文學邁出自己發展的第一步;后來阿拉伯數學家開始對三角學進行整理與研究,直到1664年雷基奧蒙坦納斯發表《論各種三角形》,將以往零散的三角學知識系統地綜合起來,使三角學成為數學上的一個分支;十八世紀,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三角量,均始終被認為是已知圓內與同一條弧有關的某些線段,以幾何的面貌來呈現,接著經過歐拉、尤拉等數學家的深入研究和整理,使得從希帕克起許多數學家為之奮斗而得出的三角關系式,為三角學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最終真正確立三角學。這樣教學,教師通過帶領學生了解三角函數的歷史,使其體會到數學家的刻苦鉆研精神,明白求知是無止境的,獲取知識要有毅力和恒心,讓他們今后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德育認知
要想進一步提升德育成效,僅僅依靠單純的口頭說教效果有限,教師不能只局限于在狹小的教室空間內,而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增強德育對他們的感染。所以,高中數學教師當完成課內教學任務后,可以圍繞同一主題有的放矢地開辟第二課堂,調動學生參與德育實踐的熱情與動力,使其能一邊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一邊無形地接受德育,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機聯系,借此提升德育效果,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
在《隨機事件與概率》教學中,通過課內學習學生理解了隨機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他們通過拋硬幣試驗獲取數據,歸納、總結試驗結果,使其體會隨機事件發生的隨機性和規律性,并明確概率與頻率的區別和聯系,初步理解利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思想方法。在課后環節,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隨機事件現象,如超市抽獎、彩票與天氣情況等,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親自動手觀察、試驗、操作、記錄、統計、搜集和分析數據,體驗隨機事件的發生情況。教師可重點帶領學生研究抽象問題:假如某超市購物滿38元可抽獎一次,中大等獎的概率是1%,但這并不代表抽獎一百次就一定能夠中大獎,原因是每次中獎概率的大小都是一樣的,可能不到一百次就中獎,也可能超過一百次還不中獎。通過這樣的生活案例告知他們要理性消費,在抽獎、買彩票時不能抱有僥幸心理。
上述案例,教師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現實生活中的隨機事件,使其體會數學與現實的聯系,透徹理解概率本質,培養他們的辯證唯物觀,增強科學意識。
總而言之,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與數學技能過程中,應適當加大德育的力度,善于發現并創造融入德育的時機,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德育熏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
【參考文獻】
[1]成春霞.核心素養視角下再談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數學教學通訊,2019(36).
[2]吳文濤.數學核心素養的理解與生成路徑:以高中數學教程為例[J].高考,2019(19).
[3]趙秀芹.差異化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4).
【作者簡介】鐘 慧(1983— )女,漢族,廣西蒼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市第三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