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基于德育的重要性,提出在高中數學課程中滲透德育的策略:立足固有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德育元素;結合數學發展歷史,有效滲透德育;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巧妙融入德育;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于無形中滲透德育;善于發現滲透契機,提升德育力度;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德育認知。
【關鍵詞】德育 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6-0026-02
數學是一門思維性較強的科目。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課程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結合課本知識滲透德育已經成為數學學科教學的一部分。高中數學教師應及時轉變教育理念,真正肩負起德育的重任,不僅要注重數學知識與解題技能的教學,還要主動滲透德育,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才。
一、立足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德育元素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首先應立足于教材,在講授新課之前認真研讀教科書中的知識,深入發掘與提煉德育元素,帶領學生一邊學習數學知識,一邊接受德育熏陶,推動德育與智育同步進行。
例如,在教學《集合間的基本關系》時,教師復習提問:集合有哪兩種表示方法?元素與集合有哪幾種關系?學生結合已學知識作答。教師據此提出新問題“那么集合與集合之間又存在哪些關系呢?”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接著,教師講述:實數有大小、相等關系,如3=3,3>2,1<3等,類比實數之間的關系,你們能想到集合之間有什么關系嗎?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由發言,但不要急于做出判斷與評價,而是要引領他們進一步觀察與研究。同時給出實例:設A是本校高一(3)班男生組成的集合,B為這個班全體學生組成的集合;設C={x|x是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讓學生充分交流與討論,最后得出兩個集合之間的關系。
這樣教學,教師以固有教材內容為基本立足點,指引學生通過觀察身邊的實例發現集合之間的基本關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促使他們感受集合語言描述客觀現實與數學問題的意義。
二、結合數學發展歷史,有效滲透德育
高中數學教師可以結合數學發展歷史滲透德育內容,圍繞所授的知識講述一些數學概念、原理或規律的研究歷程,分享部分數學家的故事或經歷,由此鼓勵學生,為其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素質。
比如在《集合的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簡單地講述集合概念的形成過程:19世紀初,出現了一場重建數學基礎的運動,康托爾開始探討前人從未碰過的實數點集,這是集合論研究的開端,到1874年康托爾正式提出“集合”的概念。集合論前后經歷二十余年,最終獲得世界公認,到20世紀初,集合論已得到數學家們的贊同。在1900年第二次國際數學大會上,著名數學家龐加萊就曾興高采烈地宣布,“……數學已被算術化了。今天,我們可以說絕對的嚴格已經達到了”。不久,集合論是有漏洞的消息迅速傳遍數學界,這就是1902年羅素得出的羅素悖論。隨后眾多數學家繼續研究集合,直至公理化集合論的出現,這才完善了集合的概念。
如此,教師在教講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所巧妙融入有關集合的數學發展史,讓學生了解數學理念形成的歷程,讓學生學習數學家堅持不懈、勇于鉆研的精神,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三、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巧妙融入德育
合作學習模式指的是學生為完成共同的任務,用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互助性學習。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任務為驅動,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學習,使其在互幫互助中收獲知識與技能。
例如,在教學《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時,教師可采用問題導入法:以40m/s的速度把小球沿同地面成30°角的方向拋出時,小球的飛行路線將是一條拋物線,假如不考慮空氣阻力,小球的飛行高度h(m)與飛行時間t(s)之間的關系式是h=20t-5t2。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小球的飛行高度能否達到15m?假如能,需要飛行多久?20m呢?需要多久?20.5m呢?為什么?小球從飛出到落地需要多久?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討后發現:二次函數y=ax2+bx+c,當函數值y是某一確定值m時,對應自變量x的值就是方程ax2+bx+c=m的根,尤其是當y=0時,對應自變量x的值就是方程ax2+bx+c=0的根。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探究新知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以問題問導向,指導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究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關系,著重培養他們良好的合作學習意識,以及敢于探索數學知識之間聯系的好習慣。
四、營造輕松課堂氛圍,于無形中滲透德育
數學知識具有典型的抽象性特征,尤其是高中數學,其教學內容同初中相比跨度較大,難度也有所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遇到疑難點,而且課堂氛圍相對枯燥乏味,理論知識的講授難以順利完成,德育更是無從談起。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優化知識的呈現形式,并從高中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與思維水平等方面出發,巧妙地實施德育。
比如,在《任意角》教學實踐中,教師先播放體操和跳水比賽的視頻,給出“空翻540°”“轉體720°”的說法,并提出問題:假如手表快10分鐘該怎么校準?慢1.5個小時呢?校準以后分針分別轉多少度?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發現校正過程中分針需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有時轉不到一周,有時要轉一周以上,這說明角已不僅僅局限于0°至360°之間,這與學生原有認知發生沖突。這時,教師引導他們通過類比數的正負得出正角、負角和零角的概念。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一些特殊的角,如:45°、90°、180°、360°、630°、720°等,使其了解象限角,加深他們對任意角以及象限角概念的理解,為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做準備。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與動手操作的輔助下渲染輕松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其慢慢消除對數學的畏懼心理,從而端正學習態度。
五、善于發現滲透契機,提升德育力度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同顯性的理論知識與解題技巧相比,德育屬于隱性教育內容。這就要求教師使用非常規的教學方法,創新或優化原有的教學模式,善于發現滲透德育的契機,適當提升德育的力度,讓學生于無形間接受德育。高中數學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應當主動滲透德育內容,把握好各個契機有的放矢地融入德育培育,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個人道德素質。
例如,在講授《基本不等式》過程中,教師先在課件中出示在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會標,指出這是根據我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弦圖”設計而出的,該圖給出迄今為止對勾股定理最早、最簡潔的證明,體現出以形證數、形數統一、代數和幾何是緊密結合、互不可分的。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找出一些相等、不相等的關系。在正方形ABCD中,有4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設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是a與b,則正方形的邊長是[a2+b2],4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之和S1=2ab,正方形的面積S2=a2+b2,由圖可知S2>S1,即a2+b2>2ab。隨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折紙探索發現[ab]≤[a+b2],讓他們根據上述兩個幾何背景初步得出不等式結論。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在課堂上善于發現滲透德育的契機,引領學生通過探究實例從幾何圖形中獲得兩個基本不等式,使其體會到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德育認知
高中數學教師在滲透德育內容時,可以先完成課內教學任務,再圍繞同一主題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使其接受更多的德育熏陶,以增強他們的德育認知,提升他們的個人道德修養。
以《頻率與概率》教學為例,教師先帶領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及數學試驗,通過獲取數據總結試驗結果,引導學生發現規律,讓學生正確理解事件A出現的頻率的意義,使其了解隨機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與頻率的穩定性,理解頻率和概率之間的關系,讓他們體會數學知識同現實世界的聯系。課下環節,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調查日常生活中有關頻率或概率的事件,如:購買彩票的中獎率、超市購物滿一定金額抽獎、臺風預報、天氣預報、產品的合格率與保險出險率等,搜集相關數據,分析與研究這些生活中的概率事件,讓學生著重探究超市購物抽獎的原理和規律,讓學生明白商家都是在利用概率來賺錢,從而讓他們理性對待這些事件。
對上述案例,教師積極開展課下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自接觸和體驗社會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對生活中概率事件的分析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改善學生的德育認知。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不僅需要組織好基本的理論知識講授與解題訓練工作,還要將德育滲透到常規教學中,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同步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與道德修養,推動他們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桑永軍.淺析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數學德育建設方法[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0).
[2]苑國強.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J].試題與研究,2020(30).
【作者簡介】李燦勛(1972— ),男,漢族,廣西容縣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職稱,現就職于玉林市容縣楊梅中學,研究方向為高中數學教學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