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端



摘要:農村電商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助力產業轉型、創新鄉村商業、發展數字經濟、助推農民增收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動能。鄉村振興下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其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為了實現兩者的高效互動,基于系統動力學,從人才、經濟和社會三大生態子系統的動態關系出發,構建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模型,以“兩山”理論的發源地、長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節點城市——浙江省湖州市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各政策方案對系統的影響效果不同,且具有顯著的階段性。因此,建議在鄉村振興下農村電商建設的各個時期,從專業人才培養、行業環境改善、財政資金投入等方面實施多層次混合型策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電商;職業教育;系統動力學;聯動模型
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加快新時代“互聯網+‘三農”發展的新征程。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農村子商務(簡稱電商)在助力產業轉型、創新鄉村商業、發展數字經濟、助推農民增收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動能。同時,鄉村振興下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也賦予了職業教育新的使命。一方面,要求職業教育精準對接鄉村需求,深度融合地方資源,不斷擴大職業教育的生態外延,有效提高農村電商從業者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培育扎根本地的電商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在為農村電商的職業教育提供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的同時,創造了極大的發展空間。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是從職業教育在農村電商中的連接點出發,相互耦合,協同共生。兩者的聯動不僅僅強調雙方的合作共贏,更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共同推動農村經濟的轉型發展。在農村電商產業集群方面,Meyer 對產業集群和區域專業化進行研究,并指出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需要政府發揮作用[1]。Bosona等從生命周期角度評價瑞典農產品的供應鏈系統以及其與農村電商的關系[2]。劉承昊以傳統農業縣為例,分析農村電商賦能鄉村振興的產業效應,提出政府供給的不足與局限[3]。龐愛玲提出鄉村振興下的農村電商存在市場運營不力、主體培養有限、物流網絡短板等問題[4]。在職業教育方面,Sinha等運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對美國電商供應鏈知識領域進行職業教育的需求與供給分析,通過大量數據的匹配度測算,指出供應鏈管理職業教育的供應不足[5]。吳一鳴對職業教育對鄉村振興的作用進行研究,明確職業教育在知識技能的人才輸送、精準扶貧的攻堅克難、企業成長的培育支持等方面的角色定位[6]。
綜上,現有研究無論是從政策環境還是影響因素角度都是以定性的靜態分析鄉村振興下的農村電商和職業教育居多,在深入挖掘兩者之間的融合互動和動態發展方面還是一片空白。系統動力學是研究大型系統的內在行為和信息反饋的科學,可以為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的鄉村振興策略選擇提供定量科學的基礎。因此,本研究基于系統動力學,從人才生態、經濟生態和社會生態三大子系統的動態關系出發,構建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模型,以“兩山”理論的發源地、長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節點城市浙江省湖州市為例,進行實證分析,通過模擬仿真提出政策建議,以期實現兩者的高效互動。
1 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關系分析1.1 研究目標和邊界設定
系統動力學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Forrester教授首次提出的,作為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通過了解系統中相關變量之間的反饋關系進行結構和功能模擬,解決預設問題。系統動力學適合處理多元化綜合型問題,并用于分析動態的長期決策,是復雜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的“實驗室”。本研究從鄉村振興下農村電商這一重要的經濟引擎出發,建立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系統,分析并構建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
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系統包含影響系統發展的多元因素,是人才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三位一體的復雜組合。農村電商是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農村電商優化并重組了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重構了農產品的產業鏈,極大地釋放了農村電商對鄉村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7]。但專業人才匱乏、供應鏈物流成本過高、配套設施落后等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問題不容忽視。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人才質量與數量的雙效提升增強了鄉村發展的軟實力與硬實力,提升了農村電商企業的創新力與競爭力,進一步擴大電商品牌數量與效益,使得農村電商區域集群規模不斷擴大,流通效率不斷增強[8]。
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的本質是達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在擴大農村電商專業人才規模的同時,還可以增加就業機會,使社會效益得到顯著提升[9]。農村電商企業加大力度引人、育人、留人,在建設農村電商專業人才團隊的同時,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增加,制約了發展的經濟效益。因此,系統中各大模塊既互動發展又相互制約(圖1)。
1.2 系統的因果關系分析
為了探討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之間的聯動因果關系,本研究以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及區域農業總產值等變量為主要影響因素,引入鄉村振興扶持、物流水平阻礙、農村電商區域品牌等新穎變量,形成系統因果反饋回路(圖2),反映鄉村振興下聯動系統的動態變化。
系統因果反饋回路包括農村電商回路、職業人才回路、市場環境回路和政府扶持回路。農村電商回路表現為正反饋:區域農業總產值+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農村居民收入+農村居民消費力+區域農業總產值。區域農業總產值的增加可以帶動農村電商區域集群優勢,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農產品上行的同時工業品下行,刺激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便利了消費通道,消費力提升,從而增加區域農業總產值。職業人才回路是正反饋: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農村電商區域品牌+農村電商銷售量+區域農業總產值+農村電商職業教育投入+人力資源成本+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農村電商職業人才是農村電商品牌的原動力,從而進一步增加區域農業總產值,加大農村電商人才培育成本的投入,擴大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規模。市場環境回路是負反饋:農村電商銷售量+物流水平阻礙-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我國現階段農村物流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是制約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一大“痛點”。政府扶持回路是正反饋回路:區域農業總產值+農村電商固定資產投入+鄉村振興扶持+農村居民收入+農村居民消費力+區域農業總產值。區域農業總產值增加提高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從而使農村電商固定資產也得到有效提升。完善的鄉村振興扶持體系給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農村居民擴大生產、刺激消費,區域農業總產值進一步提高。
2 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模型構建2.1 模型的系統動力學流圖
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系統是由農村電商、人才培育、供應鏈、政策、經濟等多個子系統構成的開放復雜系統,其要素之間的關系不僅復雜,且動態關聯,因此,須要從多方面基于多變量的大量數據來解析要素間的復雜關系。系統因果關系反饋圖反映了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定性關系,定量關系則用系統流圖表達(圖3)。本研究以區域農業總產值、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規模、農村電商區域品牌為狀態變量,時間區間為2010—2013年,引入系統相關的狀態變量、速率變量及常量,構建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的系統動力學流圖。
2.2 模型參數確定與模型檢驗
本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為研究對象,數據來源于《湖州市統計年鑒2018》、湖州市商務局關于農村電商的發展報告等資料,通過文獻資料分析、數學推導及回歸分析等方式進行參數確定,建立各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表1)。
本研究運用系統動力學在研究復雜的經濟、生態、社會問題上的優勢,建立系統動力學模型,進行長期的預測與分析。模型的時間區間設置為2010—2030年,模擬時間步長為1年,2010—2018年數據來源于真實歷史資料,2018年之后的數據由系統模擬預測。系統動力學模型是一個穩定的模型,換言之,調整系統內部任意一個變量的細微變化,不會影響系統的行為走勢。選取區域農業總產值,設置不同的時間步長1、0.5、0.25年,觀察區域農業總產值的走勢變化,從而對模型進行穩定性檢驗(圖4)。3條不同時間步長的走勢線路基本重合,無明顯變化,由此判定模型通過穩定性檢驗。
為了驗證模型是否反映真實的系統變化,對模型進行有效性檢驗,即將系統的模擬數據與歷史真實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若誤差在一定范圍內,則認為模型真實有效。選取區域農業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個參數為檢測指標,對比其模擬數據與歷史數據之間的誤差,對模型進行有效性檢驗(表2)。結果顯示,各指標之間的誤差率均小于10%,在可接受范圍內,因此模型通過有效性檢測,即可以利用模型對系統進行預測仿真。
3 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系統仿真模擬?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源地聞名的浙江省湖州市,位于太湖南岸,是以上海市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中一個重要的節點城市。近年來,湖州市加快產業轉型、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努力打造 “兩山”農產品品牌。但農村電商困難重重,本土的農村資源尚未有效開發,如何讓農村電商切實推動農產品上行,實現富民增收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鄉村振興下的農村電商產業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因此,本研究以湖州市為例,將上述系統模型在Vensim軟件中運行,進行仿真與優化,以期為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發展提出切實有效的政策建議。本研究從增加政府農業投入和改善農村電商環境等方面進行模擬仿真。
3.1 增加政府農業投入模擬
增加地方政府的農業投入是推動區域農村電商發展,發揮區域集聚效應的最直接高效的對策。政府財政支持一方面可以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通過財政手段可以大力支持農村電商專業人才培育。但不同的投資政策會對系統產生不同的趨勢變化,對策一為調整職業教育投入和農村電商固定資產投資2個參數,進行仿真模擬,比較各自產生的系統趨勢變化,具體模擬方案如下:S1,調整職業教育投入系數。職業教育投入系數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50%,其他參數不變。S2,調整農村電商固定資產投資比例。農村電商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50%,其他參數不變。S3,政府農業投入綜合調整。職業教育投入系數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50%,農村電商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50%,其他參數不變。S0是未改變參數的現狀方案。
仿真模擬策略及結果見表3,區域農業總產值、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和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規模的動態趨勢變化見圖5。
由圖5可知,方案S1和方案S2均能提高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但提升效應有明顯區別,方案S1的帶動效果更顯著,且從2017年逐漸拉開差距,方案S1使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從2020年的 252 400 萬元增長到948 500萬元,年均增幅達142%。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規模方面,方案S1可以帶來直接的帶動效果,農村電商職業人才隊伍從2020年22 040人增加到51 470人,實現了翻番。方案S2對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規模不會帶來顯著的影響,只帶來了輕微的提升。從區域農業總產值的模擬圖可以看出,方案S1和方案S2均無明顯的積極作用。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系統是多主體參與、多利益聯結的動態系統,須要協同各方主體之力,實現聯動發展。因此,方案S3將增加職業教育投入和增加農村電商固定資產2個方面進行整合,綜合增加政府農業投入。動態反饋效果顯示,方案S3在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和區域農業總產值2個方面的作用顯著高于其他2個方案,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年均增長13.8%,區域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在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規模方面,方案S3與方案S1并未引起明顯差異,因為增加農村電商固定資產對擴大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規模沒有直接的提升作用。綜合考慮,齊頭并進的方案S3是針對系統最切實有力的對策。
3.2 改善農村電商環境模擬
農村電商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各方面,多方協同支持,農村電商才能構建上下聯通的全產業鏈模式,形成良性循環[10]。對策二包括2個:(1)通過改善農村電商的政策環境和物流發展水平進行模擬仿真。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培育鄉村新型服務業,鄉村振興的政策扶持能夠為農村電商規范市場秩序,優化營商環境,凸顯農村電商的產業集聚的溢出和示范效應[11]。因此,模型引入鄉村振興政策補貼這一變量,對比宏觀政策調控效果。另外,農村物流水平不足、配送網點分散、服務不成體系等問題是目前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短板。(2)通過降低物流水平阻礙這一變量,觀察改善農村物流水平對農村電商發展的正面作用。具體模擬方案如下:S4,調整鄉村振興政策補貼。鄉村振興政策補貼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100%,其他參數不變。S5,調整物流水平阻礙。物流水平阻礙在原來的基礎上減少30%,其他參數不變。S6,改善農村電商環境綜合調整。鄉村振興政策補貼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100%,物流水平阻礙在原來的基礎上減少30%,其他參數不變。
仿真模擬的策略及結果見表4,區域農業總產值、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和農村電商職業人才規模的動態趨勢變化見圖6。
由圖6可知,在農村人均消費力方面,方案S4和方案S5均有明顯的拉動效果,從2015年起,逐漸拉開差距,方案S4中2030年農村人均消費力從104 700元增長到141 200元,增長34.9%,方案S5中2030年農村人均消費力從104 700元增長到 125 700元,增長20.1%,方案S4的拉動效果明顯高于方案S5。綜合調整方案S6的拉動效果是S4和S5的有效整合,2030年農村人均消費力增長至169 800元,提升62.2%。在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方面,方案S4鄉村振興政策補貼不會帶來直接的提升效應,2030年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從 679 300 萬元增長到684 800萬元,僅僅增長081%。方案S5物流水平阻礙的減少帶來的提升效應則較明顯,2030年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從679 300萬元增長到815 800萬元,增長20.1%。由于鄉村振興政策補貼調整的影響不明顯,綜合調整方案S6的拉動效果與方案S5相近,2030年農村電商區域集群產值增長至823 500元,提升21.2%。在農村區域總產值方面,改善農村電商環境的各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拉動效果,但總體來說,效果并不顯著。方案S4帶動農村區域總產值從1 857 000萬元增長至1 877 000萬元,提升1.1%,方案S5帶動農村區域總產值增長至1 869 000萬元,提升065%,綜合方案S6帶動農村區域總產值增長至 1 893 000 萬元,提升1.9%。綜上,綜合方案S6無疑是最有力的選擇,但鄉村振興政策出臺的時效性和農村物流水平改善的延遲性無法保證多措并舉能同時保證效果,因此,落實方案時必須穩步推進,逐步完善,使各項策略形成最大合力。
4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探索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系統中的因果邏輯和內在機制,基于系統動力學建立仿真模型, 模型通過穩定性檢驗和真實性檢驗,可以客觀反映真實系統的內部聯系。在此基礎上進行2010—2030年的系統政策仿真模擬,結果表明,增加政府農業投入對鄉村振興下職業教育與農村電商產業集群聯動發展的作用最直接,各方案齊頭并進使得積極效果加倍。改善農村電商環境的對策具有時效性和延遲性,把握各方案的階段性特征逐步推進,對系統的聯動發展更有力。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在鄉村振興下農村電商建設初期,根據地方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本土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完善農村電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在本土培養方面,形成“實用技術+技能學歷+管理創業”的分層職業教育培養路徑,有針對性地調動本土人才的學習積極性。在人才引進方面,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重點培養返鄉創業青年、回鄉大學生等,打造和宣傳成功案例,刺激農村電商大眾創業。第二,在調整期,逐步建設包裝、配送、倉儲、信息等供應鏈服務體系,打通農村電商 “最后一公里”。優化地方農特產品結構,推進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標準化;分階段構建以縣城為中轉、村部為網點、門到門為終端的城鄉一體化配送體系;將有條件的農村小賣部、農家樂等進行改造,布局農村電商“新零售”,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重構農村電商“人、貨、場”;運用抖音、快手等平臺打造鄉村網紅,用短視頻對接市場、拓寬渠道,推進新媒體下沉農村,實現精準助農。第三,在成熟期,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減免”“補貼”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農村電商。地方財政設立農村電商專項資金和管理機構,每年保證一定的資金增幅,優化投入結構,明確重點領域,并加大督查力度,保證資金落實。
參考文獻:
[1]Meyer S.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M]. London:Pion Limited,2007.
[2]Bosona T,Gebresenbet G.Life cycle analysis of organic tomato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 Swede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96:635-643.
[3]劉承昊. 鄉村振興:電商賦能與地方政府外部供給的困境與對策[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4):122-130.
[4]龐愛玲.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電商產業發展困境與路徑[J]. 農業經濟,2019(7):123-124.
[5]Sinha A,Millhiser W P,He Y J. Matching supply with demand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educat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6,27(3):837-861.
[6]吳一鳴. 鄉村振興中職業教育的“角色”擔當[J]. 現代教育管理,2019(11):106-110.
[7]王 偉,黃婉芬. 廣東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發展現狀研究[J]. 中國物流與采購,2018(4):74-75.
[8]孫東升,孔凡丕,錢靜斐. 發展土地股份合作與三產融合是保障糧食安全和糧農增收的有效途徑[J]. 農業經濟問題,2017(12):4-7.
[9]葛繼紅,楊 森,徐慧君. 化工園區對周邊農民福利影響的模糊評價——基于森的可行能力和多維福利測度模型[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0):312-315.
[10]李曉龍,鄭 威. 農民收入影響因素的理論、實證與對策[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5):90-95.
[11]黃勝忠. 利益相關者集體選擇視角的農民合作社形成邏輯、邊界與本質分析[J]. 中國農村觀察,2014(2):18-25.閆曉寒,王向堯,劉培源,等. NPR1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科學,2021,49(3):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