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改娃
【摘? ? 要】閱讀能力關乎小學生在之后的教育學習及日常生活中能否具備良好的語文知識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等素質,成為衡量語文教學水平的一個標準,所以重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當前教育者值得研究的教學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入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1-0155-02
Research on the "deep Reading" Mode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entral Primary School, Yupan Town, Wushan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CHEN Gaiwa
【Abstract】Reading ability is related to whethe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an have good Chinese knowledge learning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writing ability and expression ability in their later education and daily life. It has become a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Chinese teaching. Therefore, it is current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guide students to "read deeply" and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Teaching topics worthy of study by educator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depth reading
分析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形式老舊、缺乏創意、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但總而言之,是因為閱讀教學不夠“深入閱讀”即閱讀教學過于形式化,對閱讀文本、素材等沒有進行深度閱讀學習,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同時,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沒有顯著提高。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不受學生的重視
小學生年齡較小,知識面較窄,思維方式也較為簡單,認為語言是生活的交流工具,只要多認識些生字,滿足日常溝通交流即可,對于語文的沒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培養的意識,沒有語言學習的規劃和安排,在沒有引導和鼓勵下,很難在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學習、積累和訓練的閱讀教學中堅持下來,學生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小學生更喜歡挑戰一些能及時看到效果和成績的實驗性、實踐性強的科目。
(二)閱讀教學過于形式化,缺乏深度
小學生對于閱讀素材的理解往往是表面、字面的意思,對于閱讀素材中更深入的情感、語言修辭手法、閱讀文本的風格等特點均缺乏一定的認知,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于形式化,只專注語文考試中相關的閱讀知識點,會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加強理解掌握,而對于不是考點的閱讀內容缺乏教學探究,導致學生往往掌握了某一篇素材文章的閱讀理解知識,但是無法進行更有深度的語文閱讀,面對其他的文章素材時,無法利用已學的閱讀方式完成知識遷移。
(三)閱讀教學模式缺乏創意,學生學習興趣低
雖然當前素質教育被大力提倡普及,但完全轉變陳舊的閱讀教學觀念,改變“讀一讀,背一背”的閱讀教學模式還要教師不斷努力。刻板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與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會認為閱讀教學枯燥乏味,毫無意義,學生背會了素材,也并不能讓學生閱讀能力有“質”的提高。所以需要教育者探究、摸索出更加創新的方式,比如利用信息科技、增加閱讀中的互動等,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閱讀教學的教學效果。
二、小學語文“深入閱讀”模式教學意義
“深入閱讀”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小學生理解新詞、學習語言修辭、體驗作者的情感、感受漢語文化內涵,學會觀察生活、對閱讀產生興趣,開始引發自主的閱讀行為,拓展知識面,學生閱讀積累中掌握語言的表達技巧,并運用日常的人際交往和寫作上,提高學生的口語及表達能力,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入閱讀”模式具體策略
(一)深入小學教材中作品的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內容豐富,涵蓋了許多寫人、寫物、敘事的文章,題材種類多,文章的表現手法不一,各有特點,而根據小學新課標,教材中的作品與小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相契合,完全符合小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需求。教師需要深入小學語文教材中語文閱讀教學,挖掘不同題材的作品的特點,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如在寫景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某類情感,要在這一方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幫助小學生理解、體會作品的內涵,掌握閱讀學習的方法。
例如,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關于《祖父的園子》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朗讀文章,并學習“蚱、啃、櫻、蜻蜓”等漢字、詞語的寫法和意思。通過文章的閱讀提出兩個問題:1.前三段中看到了什么?2.之后幾段的閱讀,可以發現作者和祖父在園子里都做了什么?教師列舉榆樹、作者和祖父在園子栽花、拔草等事件,學生回答完成互動之后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張園子的畫面,畫面中有昆蟲、花草、樹木等景色,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作品中的景象。
引導學生深入作者情感體驗,讓學生相互討論思考問題:“作者可以在園子里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玩耍、瞎鬧,是因為什么?并舉例說明。”學生在討論中感受到祖父對作者的寵愛,理解作品是以園子中的景色回憶與祖父在園子里做的事情,感受到作者對園子、對祖父的懷念之情。
(二)深入閱讀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語文課程與現實生活相互聯系,優秀的作品往往是現實生活中情感體現。利用現實生活與作品的互通性,在對作品進行閱讀教學時,讓學生展開聯想,以生活為切入點,聯系自己實際生活中的感受,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有效的感悟作品,閱讀作品,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內容。深入閱讀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建立了良好的閱讀氣氛,促進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閱讀和聯想中,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幫助學生形成閱讀思維,讓學生逐漸養成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之美的習慣,進而擁有更加豐富的生活經驗,為之后的閱讀學習提供經驗,幫助學生更為準確地把握閱讀素材的核心。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陀螺》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玩具的樣子,自己是否會制作玩具?之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入“陀螺”,問一問學生是否玩過陀螺,想象一下陀螺的樣子,并展示多種“陀螺”的形狀及玩法的圖片及視頻。之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玩過的或圖片中展示的陀螺構造,閱讀課文,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中把握文章結構,以作者視角感受文章是怎樣描述陀螺到打陀螺,再到得到陀螺,利用陀螺比賽,及最后稱贊陀螺的過程,感受作者對于陀螺的喜愛,并從作者利用其貌不揚的陀螺戰勝了大陀螺的比賽中,提升思想境界,感悟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義。
(三)深入、拓展課外閱讀教學
深入課外閱讀教學中,可以打開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通過積累課外閱讀素材,逐步養成閱讀習慣,達到知識遷移的閱讀目的。為了讓學生拓展閱讀素材,深入閱讀學習,教師可以推薦幾本課外書籍,也可以學生自己根據個人興趣選取課外閱讀作品,教師之后設計合適的閱讀方式,比如在課后組織閱讀活動、比賽等,讓學生相互交流,提升學生的閱讀的邏輯與思維,幫助學生將課外的知識轉化為文學涵養。
例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關于《快樂讀書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園》的教學之后,教師組織了讀書會,并推薦的了幾本書《老人與海》《愛麗絲漫游奇境》等作品,讓學生可以根據推薦也可以自行選擇興趣的名著書籍進行閱讀,做好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按照學生的閱讀速度,隔段時間定期在課后舉辦了一場課外書籍交流會,讓學生說一說閱讀的課外書籍的主要內容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讓閱讀同一本書的學生成立一個小組,就其小組所閱讀的書籍進行討論交流,交換觀點,提升學生語言的思維能力。
四、結語
通過深入教材中的作品、將閱讀作品與現實生活進行深入聯系,拓展課外閱讀教學策略,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掌握合適的閱讀方法,把握作品的情感態度并清晰感知作品的結構與語言特點,能解決當前閱讀教學的部分問題,提升教育者閱讀教學效果,進而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整體水平提高。
參考文獻:
[1]朱自強.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入閱讀"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20(03).
[2]賀秀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9(20).
[3]程金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9(18).
[4]楊書梅.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的培養[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06).
[5]董冬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閱讀方法的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20(15).
[6]李金英.借“圖”發揮,深度閱讀——探索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0(11).
(責編?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