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麗
一、實施背景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是美術課程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要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我市既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鄉土美術文化,又擁有在歷史長河的淘琢下沉淀的傳統文化的元素,我們的學生要認識到這些鄉土美術的價值及其在現代社會中所具有的意義,從鄉土美術與學校美術特色課程的有效結合進行挖掘和實踐,探索鄉土美術資源與美術課程的整合,有效地補充美術課教學內容,形成并開展獨具特色的美術課程。這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更是一種民族古老生命記憶在課堂上的延續。本文就將我們身邊的傳統藝術融入課堂,展開創新實踐與研究。
二、實施過程及方法
(一)走向自然,尋找名勝古跡
名勝乃自然之景觀,古跡是珍貴之寶物,兩者皆因歲月流逝會有“六朝文物草連空”之遺憾。我們諸暨這片只有2 3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十幾處名勝古跡,如西施故里、斯宅千柱屋、五泄風景區、香榧森林公園、斗巖風景區等等。結合浙教版四年級上冊《塔》一課,我們把課進行延伸,帶孩子們走進自然去尋找家鄉的名勝古跡,與之親密接觸。
在參觀浣沙溪畔西施殿景區內的西施殿塔的過程中,我們不僅了解到西施殿塔,即苧蘿亭,位于諸暨市城南半公許浣沙溪畔西施殿景區內,坐落在西施殿后。而且從這座廣為人知的苧蘿亭身上,知道了西施忍辱負重,領命入吳,為興越滅吳作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典故,每個孩子的臉上都蕩漾著崇敬的目光,孩子們感嘆:原來我們身邊有這么有價值的歷史古跡。
(二)走進節日,體驗民風民俗
“活教育思想”的創立者、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倡:“努力挖掘鄉土文化,優化農村藝術教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大膽創造的熱忱和真情。勤在鄉土特色,課堂藝術上做文章;重在趣味化,民間技藝傳承上下功夫;貴在以特帶優,亦土亦香亦美創層次。”
1.元宵“做彩燈”
燈會是歷史悠久的一種群眾性民俗節慶活動,始于漢,興于唐,盛于宋。在諸暨嶺北鎮禮戶自然村,每逢閏年的元宵節,村里都要迎棚燈,把自家的心愿和個人的心愿寫在棚燈上,祈求新年有個好兆頭。
禮戶村元宵節迎棚燈的習俗至少已有600多年歷史,當親身接觸嶺了北元宵燈會,我不由設計了《元宵燈會》這一課例。從了解嶺北禮戶村燈文化,欣賞禮戶村傳統的彩燈,再以“魚燈”為例,簡單介紹傳統工藝并示范講解簡易紙燈的制作流程和特殊材料的運用,到最后鼓勵孩子們對彩燈進行再創造。孩子們經歷了一次次的心靈震撼后體驗了享受、思考、創造、制做等方面的樂趣。
2.二月“趕廟會”
以《葫蘆畫》為例,從廟會看到的蛋畫讓我想到同樣的作品在不同的媒材上出現給人的感受就會完全不同,小小的蛋承載了各種不同的繪畫題材效果顯得如此不同凡響,顯然讓學生在蛋上作畫難度顯得偏大,于是我選擇了以葫蘆為載體讓學生用丙烯顏料進行創作。
3.端午“包粽子”
端午節除了劃龍舟,各家各戶還要包粽子、炸麥花。粽子做工復雜,變化多樣,酸甜苦辣咸,口味百變,絕對美味。然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小時候還津津樂道的包粽子比賽已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線。現在買著吃,當然體會不到制作給我們帶來的愉悅之情。這既有美味性又有藝術性的傳統東西應該讓現在的孩子了解它并學會制作它。
(三)走近藝人,學習民間美術
美術源于生活,來自民間,中國的傳統藝術大多根植于農村社會,創造這些作品的是以鄉村民眾為主的勞動群眾,如剪花娘子庫淑蘭就是一個地道的農村婦女。它不僅包含著各地的風土民情,而且構成了民間美術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異彩紛呈的形態。它們形成了百聞難得一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山泥塑、同山棕編、樹葉拼畫、葫蘆雕、特色竹編、黃楊木雕、彩石鑲嵌、糖人糖畫、無骨彩燈、木偶劇……這都是諸暨人民千百年來創造的民間美術財富。
三、活動成效及探究
沒有創新實踐,便沒有繼承和拓展。在實踐中傳承,結合時代特點,為傳統美術注入新的活力,將孩子的創造潛能發揮到最大,我想,這才是我們學習民間美術的目的所在。因此,我們在創新課程中,以發展的眼光來對待繼承,鼓勵學生在掌握特點的基礎上,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的內涵。
課堂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地方傳統美術文化資源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納入美術課堂教學,融進美術教材,是我們美術老師需要積極面對的問題。而我主要把學校特色課程作為把鄉土資源帶入課堂的主陣地,努力挖掘身邊的“鄉土”資源,以散步的心情帶領學生徜徉在鄉土美術的海洋里,在“名勝古跡”中領略家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民風民俗”中感受淳樸的鄉土文化;在“民間美術”中感悟鄉土文化的傳承。“繼承傳統,突破傳統,大膽創新,才能讓民間藝術之花永開不謝”,這是我們共同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