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洋 劉文利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全面性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5-0024-03
【作者簡介】1.李佳洋,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中國基礎教育質(zhì)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在讀;2.劉文利,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中國基礎教育質(zhì)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年來,教育研究者對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的研究逐漸增多,參與式教學是其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教學活動的實質(zhì)包括“教”與“學”這兩項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的活動。但我國的傳統(tǒng)教學常常混淆了“教”與“學”,忽視了學生“學”的獨立存在及個體存在。參與式教學是指在民主、寬容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生作為教學中平等的一員,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參與中構建知識體系、掌握分析方法、體驗豐富的情感、形成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1]
一、參與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參與式教學的哲學基礎
存在主義是一種把人的存在當作基礎和出發(fā)點的哲學,它以“人的存在”為全部哲學的研究中心。存在主義教育注重學生情感、精神等非理性方面的培養(yǎng),學生要意識到自己是教育的主體,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知識和主動地選擇,才能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全面性教育是服務于學習者自身的健康、福祉和尊嚴等方面的教學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是教師開展全面性教育必須關注的方面。
(二)參與式教學的社會學基礎
對話理論認為,人的存在是人際的,人的思維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思維互動,對話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文藝學家巴赫金認為,所有的言語都是對話性的,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感興趣的不僅是聆聽他人,還包括對其進行回應,并期待對方的回應。這種對話是以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存在為前提的,它要求尊重每個人獨特的價值觀,并賦予每個人參與的機會,通過對話的方式最終達成共識。對話理論啟示我們,在性教育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雙向交流溝通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的信息交換地位。在全面性教育課程中,教師通過教學向學生傳遞正向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課程的關鍵點之一,而在討論與態(tài)度及價值觀相關的話題時,必然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對話和聆聽。
(三)參與式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1.人本主義。
現(xiàn)代人本主義教育注重“自我實現(xiàn)”的教育目標,強調(diào)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促進和服務的作用。人本主義這種強調(diào)人的情感體驗,重視人的潛能發(fā)展,關注人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和選擇性的教育觀點,啟發(fā)我們在性教育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挖掘學生的潛能,探索真正為學生所接受和需要的教學形式。[2]“尊重和接納”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師應將這一理念融入課堂教學,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課堂中營造和諧平等的氛圍,這對提高教學質(zhì)量尤為重要。
2.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并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他們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改進和優(yōu)化自身的認知結構、認知方式等。全面性教育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包括“關系”“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理解社會性別”“暴力與安全保障”“健康與福祉技能”“人體與發(fā)育”“性與性行為”和“性與生殖健康”8大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學內(nèi)容會被多次重復,其復雜程度也逐漸增加,采用螺旋上升式教學模式,將新的教學內(nèi)容建立在以往的學習內(nèi)容基礎之上。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建構適合自己的認知框架,幫助學生不斷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培養(yǎng)其積極的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各項生活技能。
(四)參與式教學的教育學基礎
1.終身教育理論。
終身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活動。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實現(xiàn)終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教師的工作不只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還要培養(yǎng)學生促進自身成長和進步的能力。全面性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不僅對學生當下的發(fā)展有重要作用,對其一生的發(fā)展也有益處;不僅能使個人受益,對其家庭幸福及社會文明也具有重要意義。
2.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3]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矛盾是教學的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如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學內(nèi)容等,都是為了解決主要矛盾。學生的活動是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教師不再把自己視作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權威—服從”關系,逐漸變成了“指導—參與”的關系。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其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4]全面性教育的教學目標并不是要求學生獲得多高的知識性分數(shù),而是幫助學生通過掌握基礎性知識,提高自身健康、福祉和尊嚴的實現(xiàn)水平。這些知識、態(tài)度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極大的個體差異性,學生能從每一堂課的教學中獲益即為進步。
二、參與式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開放性——課堂氛圍輕松、歡快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而參與式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這種各抒己見、交流互動、活動多元化的教學形式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愿意為自己的學習動腦、動口、動手,和諧、民主、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自然就得以實現(xiàn),而這正與全面性教育中“平等、多元、尊重、包容”等理念相符。
(二)互動性——全員互動交流
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互動模式僅限于教師和學生之間,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評”。在參與式教學中,課堂互動的內(nèi)涵得到拓展,互動交流模式可表現(xiàn)為:“學生問—教師答—學生評”“學生問—學生答—學生評”“學生問—學生答—教師評”等。這種全員參與的互動交流模式能夠激發(fā)學生和教師思考,沒有將課堂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將學習的重點轉移到全員參與的思考、創(chuàng)新及合作中。全面性教育中涉及許多與價值觀相關的教學內(nèi)容,這些都需要教師通過不斷的引導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能動性、主體性、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民主性——師生共學
常言道“尊師重道”,這里的“尊師”不僅指尊重教師,還包括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教師從學生身上同樣可以獲得知識、經(jīng)歷、價值觀等方面的學習;“重道”是對他人經(jīng)驗和成果的一種尊重,不僅指對前人的尊重,還包括對周圍的人,如學生。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帶著求知進步的目標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教師這種謙虛好學的姿態(tài)會獲得學生的尊重,并成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示范。這與全面性教育希望傳遞的“民主”“平等”等價值觀是相契合的。
(四)主體參與性——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與式教學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轉變過去講授式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建構是發(fā)現(xiàn)知識的關鍵,教師則充當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這種主體性的意識建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也是全面性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五)合作性——學習共享
參與式教學提倡合作學習,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不同合作形式。這些形式有助于智慧和經(jīng)驗的分享,實現(xiàn)在合作活動中獲得學習的機會。全面性教育包含“性與生殖”“性別平等”“性少數(shù)群體”“性行為風險和疾病預防”等內(nèi)容,強調(diào)尊重、包容、無歧視、平等、多元、責任和互惠等價值觀教育,這些教育內(nèi)容并沒有唯一確定的答案,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困惑,因而需要師生以及生生之間進行大量的探討與交流,這就要求性教育課程使用參與式教學方式。
(六)激勵性——接納與自信
參與式教學是一種探索式的學習方式,在參與式學習活動中沒有失敗與否,只有不斷地探究,其評價注重發(fā)揮激勵功能,關心學生是否有積極思維的參與。參與式教學的這一特點與全面性教育中鼓勵學生“接納自我”“自信表達”等理念不謀而合。
(七)發(fā)展性——發(fā)展中的進步
參與式教學過程期待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只要學生積極探究,在學習中無論是獲得了知識、技能,還是獲得對自我的認識,他都得到了發(fā)展。發(fā)展具有個體差異性,這也傳遞了全面性教育中多元、包容和尊重的價值觀。
(八)反思性——終身學習
參與式教學通過個體與群體的不斷交流互動,發(fā)現(xiàn)并認識自身在知識、態(tài)度和技能方面的發(fā)展水平;通過在交流中獲得的知識、態(tài)度、價值觀和技能建構自己新的認知體系,這也是終身學習的必備能力之一。性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也是個體終身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研究發(fā)現(xiàn),最有效的學校性教育項目除了教授知識和技能外,還包括豐富的互動過程和多樣的活動,并讓學生有機會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態(tài)度。[5]
【參考文獻】
[1]劉愛雄,顏蔚蘭.參與式教學法在西方經(jīng)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27(8):71-72.
[2]王文婷.基于人本主義理論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8(1):36-40.
[3]劉玉靜,高燕,吳仁英.合作學習教學策略與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3.
[4]于瑾. 合作學習的價值取向及形式探索[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6.
[5]蘆鳴祺,劉文利.參與式教學使全面性教育更加有效[J].江蘇教育,2019(88):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