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8日召開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高校思政課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有助于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
關鍵詞:抗疫精神 家國情懷 大學生 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F016.3;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10-17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8日召開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偉大的抗疫精神筑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新的精神豐碑。高校思政課要在青年大學生中大力弘揚抗疫精神,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
一、偉大的抗疫精神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講話中闡述了偉大的抗疫精神的科學內涵,生命至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舉國同心,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舍生忘死,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頑強意志;尊重科學,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命運與共,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和衷共濟、愛好和平的道義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概括與闡釋的偉大抗疫精神,也深刻闡明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民抗疫的精神實質。偉大抗疫精神豐富了中國精神的內涵,構筑起中華民族奮力實現復興偉業新征程上又一座精神豐碑。
黨的十九大發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強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會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時代大學生作為民族復興偉大的接班人,需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來塑造精神世界,需要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厚植寬廣深沉的家國情懷,心系民族未來,情牽同胞冷暖,肩負起使命擔當,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放飛青春夢想。
二、弘揚抗疫精神對新時代大學生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家國情懷飽含著一個人對自己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庭與國家共同體的認同與熱愛,“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社會個體基于最初的血緣或地緣而形成的對命運共同體的歸屬感與責任感,表現為個體成員對家庭宗族的身心依附、對故土山河的眷戀守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承續、對家國民族的責任擔當。”家國情懷表現了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感,是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自覺擔當,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和品德情操,是愛國主義精神產生的倫理基礎和情感狀態。
(一)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國家認同
當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全球化進程,形成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球流動,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影響大學生,導致部分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被削弱。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辨別和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弱,面對多元價值觀迷茫無措,甚至人生觀、世界觀發生扭曲。增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弘揚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衡量國家制度的優越性有多項指標,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就是能不能有效組織社會力量共同應對重大風險挑戰。事實勝于雄辯,這次抗疫斗爭有力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越性。抗疫斗爭中,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黨和政府科學統籌、依法治理,有力地證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這是我國抵御風險挑戰、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生動的抗疫實踐有助于大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的優越性,進一步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國家認同。
(二)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有助于進一步深化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大學生普遍有愛國之情。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往往會受到各種思潮文化的影響,加之在現實生活中,受到諸多因素如金錢、名利的影響,會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選擇處于一種迷茫狀態。偉大抗疫斗爭的生動實踐是最好、最權威的教科書,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有助于大學生明辨是非,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民族自豪感,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抗疫精神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5000多年而風雨不倒,就在于中華民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深厚的凝聚力、堅韌的忍耐力、巨大的創造力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力。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大學生了解到偉大抗疫精神及其深層的民族精神力量,感受到億萬顆抗疫之心匯成最大同心圓,匯聚起強大的抗疫正能量,進一步增強了新時代大學生民族自豪感。
(三)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有助于進一步激勵新時代大學生的使命擔當
弘揚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有助于增強大學生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中華民族能夠經歷無數災厄仍不斷發展壯大,就是因為在大災大難面前總有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挺身而出、毅然前行。抗疫中,沖在抗疫一線的95后群體,作為同齡人,更能帶給大學生震撼和力量。抗疫中,從搶建方艙醫院的中國速度到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都體現了中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和對科學規律的遵循,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強大而可靠的科技支撐。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增強大學生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有助于進一步激勵新時代大學生的迎難而上的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高校思政課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的主要路徑
高校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應充分運用好抗疫實踐這部生動而有力的活教材,積極探索弘揚抗疫精神的方法路徑,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
(一)課堂教學潤澤大學生家國情懷
課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精心進行弘揚抗疫精神的課堂設計,深入挖掘學科中的家國情懷教學資源,充分運用抗疫實踐中的典型案例,感受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以各種方式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國家安危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震撼感動中博大家國情懷,在思考討論中明辨家國責任;充分落實大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弘揚抗疫精神的專題研究等形式,引導大學生自覺主動研究抗疫實踐中彰顯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如要報效祖國、奉獻社會、服務人民,就要珍惜大學時光,努力增長本領才干,增強面對困難的勇氣。
(二)實踐活動夯實大學生家國情懷
開展主題實踐教學活動,發揮實踐育人功能。一是“請進來”。邀請抗疫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到學校里舉辦以“弘揚抗疫精神 厚植家國情懷”為主題的“道德講堂”活動,讓大學生零距離了解抗疫先進人物在抗疫一線的事跡及其精神世界,“我是黨員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鏗鏘的誓言、勇敢的身影……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生動的抗疫事跡,最能直擊心靈、凈化靈魂、升華精神,促使大學生進一步明確使命責任,升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情感。二是“走出去”開展抗疫志愿服務,做好防疫抗疫宣傳,依法行為從我做起,把遠大的理想抱負落實到服務社會的行動中,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維護社會安寧和諧。
(三)教師言傳身教熏陶大學生家國情懷
思政課教師是大學生心靈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在弘揚抗疫精神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方面同樣應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一是要強化自身的家國情懷意識,情懷要深。關注社會、關切民生,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認識和分析問題,講清道理,做到課上課下言行一致,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用堂堂正正的人格感染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二是要自覺做防疫抗疫的表率。自覺按防疫要求做好防護工作,做好表率。三是關心學生安全。教師應當在第一課做好防疫情的常態化的安全提醒。學生在日常點滴中感受到教師情懷,如春雨潤物無聲,滋潤年輕的心田。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0-09-08.
[2] 人民日報評論員.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EB/OL]2020-09-10.
[3] 曹清.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及路徑探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2)
[4] 練慶偉.家國情懷的時代意蘊.廣州日報,2019-07-08.
(作者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2)
[作者簡介:曾泓華(1967—),女,湖南衡陽人,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