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中國天眼”這項大科學裝置的科技旅游開發,是我國科技旅游產業開發項目中的一大樣板。實地調查研究發現,基于這些大科學裝置發展科技旅游擁有兩大資源優勢。我國擁有眾多大科學裝置,如能妥善利用,將對我國科技旅游產業乃至科教興國事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大科學裝置;科技旅游;資源優勢;“中國天眼”;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02
0 引言
“科技旅游”,始于“科普旅游”這一形式,發端于20世紀初的德國。它是指以科技文化要素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將科技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機結合,來傳播科學知識、宣傳科學精神,從而實現寓學于游的高層次文娛產品;是指以獲取科技知識為目的,通過游覽科技景觀、參與科技交流,從而實現寓學于游的高層次文娛活動[1]。基于一定的科技要素,通過產業科考、科技會展、科技游園等形式進行產業開發,可以在取得社會經濟效益的基礎上,促進科技知識普及、成果宣傳以及交流學習等[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相較于對豐富物質文明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青睞于追求豐富的精神文明體驗。目前,我國逐漸步入知識經濟時代,旅游業蓬勃發展正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同時,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使自身更適應現代社會的變化,人們需要主動獲取更多的科學技術知識。可以說,科技旅游是知識經濟發展到新階段的產物,是旅游業發展漸入高層次的表現[3]。當前,推動科技旅游產業的發展,已成為我國進一步深化旅游供給側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為創建示范性項目、營造科技旅游發展新氛圍,從而推動科技支撐旅游發展、旅游促進科技傳播,國家旅游局聯合中科院評選推出了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名單。其中,基于“中國天眼”這項大科學裝置開發建設的“中國天眼”景區,位列榜首。
本文對“中國天眼”景區進行實地調查和比較研究后發現,基于這些大科學裝置發展科技旅游擁有兩大資源優勢:一是大科學裝置本身蘊含的多重文化內涵;二是建設和運行大科學裝置過程中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前者可成為構建大科學裝置景觀價值和品牌價值的關鍵要素,后者則可能為基于大科學裝置發展科技旅游提供優越的基礎設施條件。
1 大科學裝置蘊含的科技文化內涵
1.1 體現綜合國力的國之重器
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完成,建成后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4]。其用途和產出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目的是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國防建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的貢獻[5]。所以,每每提及這些大科學裝置,人們總會下意識地將其視為一個民族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大科學裝置能增強人們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喚醒人們對相關科學知識的求知欲,甚至激勵人們從事相關科研事業,是絕佳的科技旅游吸引物。
“中國天眼”,即落戶在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它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精密的單口徑、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其設計體現了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它的啟用將為我國眾多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提供新發現和新突破的機遇,將推動我國眾多高科技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建設,也將在指導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至2021年,僅運行4年的“中國天眼”已產出多項重大研究成果,總能通過電視和互聯網等媒介,引發中外媒體和網友對我國相關科研事業的熱議。社會公眾對相關的天文學知識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專業人士也樂于向社會公眾科普“中國天眼”在材料工程、機械工程以及射電天文學等領域的突破及其體現的重大意義;人們更不吝對“中國天眼”的成就大加贊美,繼而感慨中國綜合實力的飛速進步。基于此,“中國天眼”自然而然地成了世界級的旅游吸引物。景區運營方甚至沒有刻意營銷,就收獲了世界級的品牌力量。
與之相似的美國肯尼迪航天發射平臺,是所有美國載人航天器的發射平臺,是美國在尖端工業領域技術實力的強勁體現,是美國影響力及其自信體現的重要象征物。基于此,其所在地卡納維拉爾角也成了世界聞名的科技旅游勝地。
1.2 傳承特定歷史文化的先進載體
每項大科學裝置都分屬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功能和運行目的,其建設和運行過程中也有不同的故事。它們往往作為一種先進載體,傳承著特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參觀大科學裝置,能在了解故事背景和歷史文化傳承的同時,收獲相關的科技文化知識。
天文學作為最古老的自然科學學科,一直是人類文明中一種重要的認知手段,而利用射電望遠鏡這一先進裝置開展研究的射電天文學,則延續著人們的探索精神、革新著人們的認知,是極佳的科教用具。我國天文歷史文化已傳承了數千年,“中國天眼”作為我國目前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是我國天文歷史文化傳承的先進載體。此外,FAST的建設、運行和維護也承載了我國眾多頂尖愛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智慧與心血,是我國科技實力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知名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主體。相應地,其所在地業克度鎮已逐漸發展成知名的研學旅行基地。從選址到建成啟用,“中國天眼”工程歷時22年之久,我國眾多科學家、工程師以及其他相關工作人員為此嘔心瀝血,貢獻智慧和力量,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肺腑的奮斗故事。因此,2019年9月,“中國天眼”景區被中宣部選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 建設運行大科學裝置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
建設和運行大科學裝置的過程,本質上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公共財政的大科學工程。完成這一工程需要跨學科、跨機構、跨部門和跨地區的通力合作[6],并涉及不同主體間的利益表達[7]。因此,雖然建設和運行大科學裝置的目標并非產生直接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整個過程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地方經濟社會的格局[8],從而為科技旅游的產業開發提供優越的條件與環境。這些影響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提升地方人力資源水平,整合地方文化資源。
2.1 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首先,大科學裝置在建造、運行和維護等各個環節,都需要配套基礎設施條件的支持。這能促使其所在地的道路交通、郵電網絡和供電供水等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其次,裝置在建造、運行和維護等各個環節,都將創造多種新的經濟活動,使其所在地受益。一方面,為提高工程建設效率,在裝置建造、運行和維護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就近招聘大量臨時雇員和長期雇員,需要就近采購所需物料和設施服務。招聘雇員將為當地創造直接就業機會和增加人員創收,這些雇員和訪學者的消費需求又將帶動餐飲業和零售業的發展,對物料供給和設施服務的需求將促使本地著手培育相關供應鏈和產業鏈,而供應鏈和產業鏈的成功孵化又將進一步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人員創收。甚至,大科學裝置帶來的新技術能以在地孵化產業的形式實現商業化,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英國同步輻射光源”項目產出的突破性技術就直接或間接地孵化出8個公司,它們的年營業收入超過1億英鎊。
另一方面,建造和運行科學裝置也是一個不斷攻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的過程。其中,產學研的結合將為大科學裝置所在地聚集包括科研經費、研發投資和科研人才等各種發展資源,給本地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美國阿貢、瑞士洛桑、瑞典斯科納、英國達斯伯里和法國格勒諾布爾等地方,依靠大科學裝置的資源聚集效應,逐漸發展成以產學研結合為驅動的創新型小城市。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研究人員聚集于此,每年都產出重要的科研成果和申請高價值的發明專利,在本地孵化科技企業。
總之,這些影響可能會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乘數效應,從而為科技旅游開發提供優越的項目資金和人力資源條件。與上述案例相類似,克度鎮正采取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嵌套結合的可持續開發策略,依靠“中國天眼”的專業影響力舉辦國際性學術會議,建設相關的科研實驗平臺,試圖打造一個在天文物理領域富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特色小鎮。
2.2 提升地方人力資源水平
大科學裝置為其所在地改善了基礎設施,創造了多種就業和創業機會,培育了一些新興產業且帶動了大量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地方的產業結構,改善了地方的就業和創業環境,顯著提升了地方的人力資源水平。那些基于大科學裝置發展的創新型小城市,通過擴散科技影響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來此工作,在顯著提高區域要素流動性的同時,又進一步地提升了當地的人力資源水平,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于當地大科學裝置的運行,從而穩固運行大科學裝置所帶來的資源優勢。
“中國天眼”從確定選址到建成啟用,整個過程所帶來的經濟影響,重塑了克度鎮當地居民的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變得更加現代化,從而更容易從事旅游服務工作。
2.3 整合地方文化資源
大科學裝置不僅是一種科研設施,也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符號,是特定文化內涵的載體。它們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是科技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識。所以,這些大科學裝置一旦建成,其所在地的各種文化資源將自覺或不自覺地圍繞其進行整合,從而影響當地的公共決策,影響當地民眾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繼而改變所在地的社會發展模式[9]。
克度鎮乃至整個平塘縣,基于“中國天眼”的品牌效應,成功將包括牙舟陶器、毛南族猴鼓舞和布依八音在內的地方文化遺產以及喀斯特“天坑”地貌等眾多特色自然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了以“中國天眼”文化產業園為核心的地方全域旅游產業集群,進一步拓寬了“中國天眼”科技旅游的客源。
3 結語
科技旅游是現代社會中一種高層次的文娛產品和文娛活動,推動其發展已成為我國深化旅游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大樣板,“中國天眼”景區的產業開發模式在我國獨具特色。它通過深度挖掘并合理利用“中國天眼”這項大科學裝置內含的科技文化要素,構建了一個世界聞名的科技旅游景觀形象;采取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嵌套結合的可持續開發策略,充分借助建設和運行“中國天眼”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最終成功打造了一個富有地方人文地理特色的天文學研學旅行產業基地。
當前,我國擁有20余項大科學裝置。借鑒“中國天眼”科技旅游產業開發的經驗,在保證裝置安全運行的前提下進行科技旅游開發,不僅能促進其所在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能促進科技文化知識的傳播,對我國科技旅游產業乃至科教興國事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旅游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216-217.
[2] 楊銘鐸,郭英敏.科普旅游的研究進展[J].科普研究,2015,10(02):86-94.
[3] 劉曉靜,梁留科.國內科普旅游研究進展及啟示[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3(03):49-55.
[4] 中國科學院.什么是大科學裝置[EB/OL].中國科普博覽,http://www.kepu.net.cn/gb/perspective_2009/090617_lamost/zhuangzhi.html,2012-06-29.
[5] 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的戰略意義[EB/OL].中國科普博覽,http://www.kepu.net.cn/gb/perspective_2009/090617_lamost/zhanlue.html,2012-06-29.
[6] 尚智叢,陳晨.國家目標對大科學裝置發展的影響——以美國康奈爾同步輻射光源為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26(12):54-61.
[7] 杜澄,尚智叢.國家大科學工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21-23.
[8] 陳光.大科學裝置的經濟與社會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30(04):118-122.
[9] 殷志.從傳統到現代:多元異質文化資源整合——從對“FSAT”落戶平塘縣的調查中得到的啟示[J].人口·社會·法制研究,2012(01):205-214.
作者簡介:曾令騫(1996—),男,貴州福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應用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