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得到重視,國家制定了許多措施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皮影藝術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活態化創新與數字化發展備受關注。本文以抗疫系列皮影動畫《孫悟空大戰病毒妖》為例,詮釋古老精美的皮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結合。該系列皮影動畫是新媒體時代民間藝術活態傳承的典范,起到了鼓舞人心、共戰疫情的作用。
關鍵詞:皮影藝術;新媒體環境;非遺文化;活態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2
近日,北京龍在天皮影劇院創作的皮影動畫《孫悟空大戰病毒妖》在線上播出,全網點擊量超600萬次。2分43秒的視頻講述了孫悟空與雷神山、火神山和鐘南山“三座大山”齊心協力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過程,為中國人民齊心協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暗暗地增添了一股力量。
1 皮影藝術概況
皮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它起源于西漢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皮影藝術表演以白色幕布為載體,手藝人們一邊操控著事先制作好的影人,一邊吟唱著當時的流行曲調來講述動人的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音樂,影人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幕布上。在斑駁的光影間,皮影人和手藝人完美融合,它不僅是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光與影的藝術。在過去沒有動畫和電視機的年代,皮影戲曾是中國民間藝術中最受人們歡迎的地道藝術品。2006年,皮影戲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皮影戲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皮影藝術從側面體現出了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希冀,亦凝結著一代代手藝人的心血,在傳承中跌宕起伏而不失光彩。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的力量。皮影藝術被西方視為神奇的“中國影子”,它比盧米埃爾發明的電影早1200年,比莎翁創作的戲劇早1800年,西方的藝術家們對這個歷史悠久的藝術充滿好奇。皮影戲在國外頗受歡迎,不僅德國、美國、法國、土耳其等國家成立了相關的研究中心,喜劇之王查理·卓別林也對皮影藝術贊譽有加。皮影戲剛傳入歐洲就成了當時西方人最時髦的談資,意大利著名導演塞爾喬·萊昂更是把它用在了電影《美國往事》中,由此可見,皮影的地位在當時達到了巔峰。
匠人、匠心、匠藝、匠物這4個詞貫穿皮影藝術的始終。看似平面化的制作,卻要經過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選皮、制皮、畫稿、落樣(過稿)、刻制(鏤刻)、敷彩(著色)、出水定型(發汗熨平)、綴結合成(訂綴)等。制作人物時,手、腳等關節要分別雕刻后再用線連綴到一起,形成一個整體,保證每個關節都能靈活自如地伸展,這是表演栩栩如生的重要前提。在皮影人物的設計方面,往往在臉部體現個性,在服飾方面強調共性,故皮影班中,往往出現一個皮影角色有多個頭,而僅有一個身子的情況,這也是皮影不同于其他藝術的獨到之處。
2 新媒體環境下皮影藝術傳播面臨的困境
首先,皮影藝術沒有與時俱進。從前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有二三十個也不足為奇,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皮影戲的處境變得非常艱難,這種古老的藝術已不符合人們的現代化審美。一般皮影戲都以經典劇目為創作原本,很少具有實時性的劇本,例如經典秦腔戲《三滴血》《穆桂英掛帥》等,不免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本文提到的《孫悟空大戰病毒妖》,劇本內容符合現代化審美,標題就能引起人的強烈好奇。
其次,紙質的皮影人的保存也成了一大問題。好的皮影需要防水、防壓,避免皮影關節之間發生粘連,否則使用時無法流暢地展開。最有效的方法是對每個皮影人進行封閉式單獨放置,而這非常耗費財力、物力,但當前數字化存儲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再次,5G時代,互聯網普及,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得到廣泛應用,電影、電視等新鮮事物對傳統皮影藝術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數字時代,年輕人大多選擇去電影院、大劇院等場所,欣賞3D大片或體驗感強烈的展品,對皮影藝術的認知幾乎為零,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非常不利。
3 新媒體環境下皮影藝術的活態化發展路徑
3.1 皮影與平面化視覺設計的融合
為了更好地繼承與發揚皮影藝術,使其在數字化的今天得到傳承,一些實驗研究與實踐活動開始應用皮影元素。例如,在大火的愛國主義電影《八佰》的宣傳海報中,皮影人扛著一把戟,英勇殺敵,彰顯了中國男兒不懼危險、保衛祖國之本色。再如,迪士尼官方發布的2020年中國風新春祝福海報,以及《舌尖上的中國2》官方宣傳海報(見下圖),都運用了中國獨有的皮影元素。皮影元素近些年也在服裝設計、首飾設計產業中大放光彩,如中國年輕設計師Sylvia設計并制作的“重生·山海經奇獸皮影”藝術首飾系列,設計師驚嘆于精致的皮影館藏,參考了古書《山海經》,在秀場復活了奇獸們,也使皮影在移動的光影中得到了重生,用獨特的中國元素驚艷了世界。當代沒骨畫也受其影響,例如馬紅芹的《影戲》就對皮影元素進行了解構重組等,使人們對皮影這一元素又有了新的認識[1]。
3.2 皮影與影視媒體的融合
在綜藝節目、電影、電視劇中加入皮影元素也是其活態化的一種表現。在抗戰系列連續劇《小兵張嘎》中,胖墩的父親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場表演后,被日本人槍殺,倒在了摯愛的皮影火海中。他以自己的方式熱愛著祖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愛國主義精神與不屈不撓的中華氣魄。傳統皮影戲與表演藝術、電影表達手法、多媒體和互動裝置技術的融合,催生了皮影新說跨界影偶折子戲《偶遇·神話》,與傳統皮影不同,這場水漫金山幕布能夠打開,影偶師會來到前臺表演,用多媒體和互動裝置技術為劇情的表達助力。
3.3 皮影與人工智能的融合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工智能逐漸得到重視,它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帶領人類不斷探索新的領域,刷新著社會文明。谷歌推出的Shadow Art(智玩皮影),利用TensorFlow,創新式地建立了人工智能與傳統文化皮影戲的聯系,通過手勢交互以及動作捕捉技術等,在互動游戲中自動識別玩家的手勢并且轉換成相似的皮影數字動物,接著形成一段與其角色相應的皮影戲動畫。這不僅能調動玩家的積極性,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開辟了新的探索領域,用智能化實現了用戶與產品的互動。另外,其在VR等領域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人工智能設備方面,已有基于STM32的智能皮影戲設備[2],它結合光、聲、電高度還原了傳統皮影戲,比較全面地對皮影藝術進行了記錄和保護。
3.4 建立皮影數字博物館
數字化時代要求我們更新審美,建立皮影體驗館、皮影數字博物館都是非常好的科普途徑,能讓現代人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接觸文化瑰寶,自愿繼承與發揚它。由于文物性質特殊,許多展品需要透過玻璃去觀賞,而數字博物館可通過一些交互手段讓人們近距離接觸展品。虛擬數字博物館的先天性優勢是眾所周知的,它可以對數據庫進行一定程度的復制與更新,在不損害皮影本身價值的前提下向人們進行360°的全方位展現;還可利用數字技術重現過去的年代,這種方式不受展示形式和展示空間的限制,能使展覽更具趣味性,能使觀眾更加沉浸;在保存方面,數字化處理也能消除人們對紙質破損、褪色等問題的顧慮。數字博物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使瀏覽基數變大,能幫助皮影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4 《孫悟空大戰病毒妖》皮影動畫的活態化傳播
4.1 皮影藝術與動畫結合
皮影與動畫結合是新媒體環境下的一種創新,動靜繞指尖,光影舞翩躚,中國的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法國喬治·薩杜尓在《電影通史》里,稱中國皮影為“電影的前驅”,而渾司樓在《人民的劇場》一書中宣稱:“談有聲電影的來源,不能不推崇中國影戲為開山之祖。”[3]例如,家喻戶曉的《葫蘆兄弟》就把傳統的皮影藝術、木偶戲與電影語言有機結合,塑造了一群性格各異的葫蘆兄弟。這種奇妙的結合方式,一方面改變了這一傳統民間藝術逐漸消失的勢頭,另一方面又向世界展示了其獨有的“中國魂魄”。在新時代逐漸融入更多元素是藝術的發展方向。《孫悟空大戰病毒妖》將中國民間傳說故事《西游記》與皮影戲創作相融合,將孫悟空降妖除魔的傳統形象與醫護人員同仇敵愾、抗擊疫情的形象巧妙結合,在拓展想象空間和豐富內涵的同時,也使人物和故事更加飽滿。這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抗擊疫情宣傳方面進行的一次創新性嘗試。
4.2 皮影藝術數字化發展
數字化作為以數字科技和現代傳媒技術為基礎的一種新形式,完美地結合了人的理性思維與感性審美,是設計領域最具新鮮活力和發展潛力的一面。皮影動畫《孫悟空大戰病毒妖》運用了數字化技術,將作品上傳至網絡,點擊率累計超過600萬次,改變了以往固定的、面對面式演出的方式。它的承載媒介是互聯網,觀眾可以通過網絡反復欣賞皮影藝術及其細節。相比古老的觀賞形式,網絡點贊瀏覽不受地點、時間的限制,進一步增強了皮影藝術的趣味性。數字化對創新、保護和弘揚皮影文化也有重要作用,在數字動畫技術的支持下,復州皮影《嶗山道士外傳》成功還原,這是數字化發展背景下我國古老優秀文化傳承的經典案例。數字化技術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原始形態、歷史風貌等,為以后的研究、復活和傳播作鋪墊。
4.3 皮影藝術融入現代生活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文化風貌。對于新時代的人們而言,古老的劇情與皮影的結合更有利于對藝術的欣賞。《孫悟空大戰病毒妖》把現下正在發生的疫情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相結合,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為抗擊疫情助力,鼓舞今時的我們。同時,擬人化的“火神山”“雷神山”“新冠肺炎病毒”等形象第一次出現在古老的皮影白紙上,展現了經典藝術與時代元素的碰撞,使古老的皮影藝術融入了新時代。其實,藝術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變革體系,在其發展過程中,只有不斷吐故納新,接受新的藝術元素,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在皮影動畫《孫悟空大戰病毒妖》中,就有一種強烈的創新意識,有獨辟蹊徑的求索精神和敏銳的文化視角。該作品將皮影藝術與當下全員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現狀結合起來,用傳統的打擊樂器和皮影獨有的中國腔調大大地鼓舞了士氣。
5 結語
時代在發展,我們樂于接受新的事物,但如果能應用過去的璀璨文化詮釋現在,做到有舊有新,那將使世界藝術文明向前邁進一大步。《孫悟空大戰病毒妖》將皮影與動畫、時代相結合,成功推動了藝術多元化融合的發展。當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媒體環境下,需要思考如何平民化、普及化、社交化以及網絡化。要把我國優秀民間文化藝術帶入尋常百姓家,讓人們近距離地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在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的支持下與藝術融合,互相成就,實現共贏,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生生不息,堅定文化自信,在世界舞臺上綻放華夏之光。
參考文獻:
[1] 馬紅芹,王建明.皮影元素在當代沒骨畫創作中的應用與探索[J].藝術教育,2020(07):145-148.
[2] 王懿品,楊斌,耿赟,等.基于STM32的智能皮影戲設備[J].物聯網技術,2020,10(10):46-49.
[3] 林可.淺析云夢皮影表演形式及制作[J].設計,2014(06):131-132.
作者簡介:戴菲兒(1998—),女,江蘇常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