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現代虛擬技術和數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推廣設計成為保護山西剪紙藝術的有效途徑。在當前的數字媒體語境下,對山西剪紙藝術的數字化推廣設計進行針對性的實踐分析,可以促進山西剪紙藝術的廣泛傳播。本文以山西廣靈剪紙為例,研究其數字化推廣設計。
關鍵詞:數字媒體語境;剪紙;數字化;推廣;設計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5-0-02
剪紙藝術是中華優秀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傳統藝術面臨重重危機,剪紙藝術受數字媒體的沖擊,其表現方法、創作形式以及承載媒介均發生了變化。因此,對山西剪紙藝術進行數字化推廣設計,使其適應當前數字媒體語境下的新形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山西廣靈剪紙藝術概述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各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而剪紙是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剪紙是以紙張為媒介的一種鏤空藝術,通過點線面裝飾畫的基本原理,讓形狀、粗細、鏤空與紙張之間的虛實形成對比,塑造出特有的形態、空間和氛圍,是勞動人民日常生活與美學的有效結合,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剪紙藝術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通過夸張變形、重復手法等組合大量圖案,在寫實的同時具有寫意的基本特征[1]。
廣靈剪紙作為民間傳統剪紙流派之一,憑借強烈的表現力、生動的構圖、考究的用料、細膩的刀法、精細的包裝獨樹一幟,成為“民間藝術一絕”,在中國剪紙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2009年被正式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廣靈剪紙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刀刻為主、剪裁為輔,冷暖色調對比,深淺色相間,擁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并且想象生動,表現力極強。具體而言,其主要有四大特點。第一,雖然是剪紙,但基本采用刀刻。第二,用色自如,想用什么色,就可以調什么色、染什么色,所以,其彩色剪紙本身就可以達到剪紙與繪畫的雙重效果。第三,制作效率高。剪刀只能夠剪幾層,但刀可以刻幾十層。第四,染色的時候,深色在淺色之上,并且不同色塊之間不會相互干擾,能在酒劑的作用下達到自然洇染的效果。
2 數字媒體語境下剪紙藝術的推廣特征
2.1 互動性
相對于傳統媒體,數字化媒體的優點在于互動性,顛覆了傳統媒體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將單向傳播直接轉變為雙向交流,為傳播者和受眾提供了角色轉換的自由。例如,在傳統的信息推廣模式中,因為信息技術與設備的限制,信息獲取缺少自由選擇的權利。在當前的數字化網絡時代,信息內容越來越多樣,人們能自由地獲取各類信息,不再是單純的剪紙信息推廣接收者,也是信息推廣的宣傳者。總體來說,當群眾的信息接收行為發生變化之后,就要考慮對現代數字化技術的使用,加強人們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最終推動受眾改變基本行為,成為數字媒體語境下推廣剪紙信息的重要力量[2]。
2.2 即時性
每一次科技革新都能促進信息的傳播,特別是出現互聯網之后,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能進行信息的實時傳遞,避免了因為信息接收不及時而蒙受損失的情況,提升了信息的時效性。
數字化媒體已經可以滿足“零時間”的信息傳播。隨著數字化網絡覆蓋面積的擴大,以及多種媒體終端的普及,更多人可以選擇使用移動設備來獲取對應的信息。剪紙主要通過媒介發布信息,如更新網頁,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提升推廣速度,確保信息的即時傳遞。另外,在信息獲取方面,傳統的線下調查方式需要投入更多的物力與財力,而利用數字化媒體可通過網絡進行線上大數據調研,準確便利地獲取群眾反饋的剪紙信息,基于信息的獲取,制作滿足人們需求的剪紙,以此促進剪紙藝術的產業化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2.3 滲透性
一直以來,數字化媒體的設計與推廣都是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就中國互聯網中心的數據分析來看,截至2020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提升至64.5%,中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已融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工作學習,互聯網都陪伴在我們身邊。所以,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給廣靈剪紙數字化傳播提供了機遇?;诰W絡的數字化技術,在社會各領域得到滲透。著終端設備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智能電腦和智能手機成為人們數字化信息傳播的核心工具,可以依靠數字化的網絡媒體,推動品牌形象的傳遞。基于數字化傳播,直接將廣靈剪紙信息投放到移動應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各種數字化平臺與終端設備上,能讓人們隨時隨地接觸到廣靈剪紙藝術。
3 數字媒體語境下山西廣靈剪紙藝術的數字化推廣設計研究
在當前的數字媒體語境下,對廣靈剪紙藝術進行數字化推廣,需要先確定設計思路,再配合具體的數字化設計實踐,讓山西廣靈剪紙藝術得到有效的傳承。
3.1 山西廣靈剪紙數字化推廣設計
3.1.1 設計思路
合理的設計思路能夠推動廣靈剪紙數字化推廣的進一步實施。本次研究的課題是山西廣靈剪紙藝術的數字化推廣設計,首先需要進行數字化設計,設計與建立廣靈剪紙對外傳播網站,利用數字化的方式展示廣靈剪紙的歷史、技藝和藝術特色,從而實現廣靈剪紙藝術的再現、延伸與擴展,使受眾可以利用數字終端實時瀏覽信息動態[3]。
3.1.2 設計實踐
為了讓廣靈剪紙緊跟時代潮流,應基于網絡媒介推廣廣靈剪紙藝術,利用數字化設計建立對應的廣靈剪紙網站。通過前期調研與設計,明確對應的功能架構,設置歷史、風貌、展示以及聯系幾個板塊,在板塊下進行細致的劃分,以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具體如圖1所示。
在研究廣靈剪紙藝術的基礎上對色彩進行規范設計。網頁標識選擇經常使用鮮艷的顏色作為主題色,然后選擇廣靈剪紙所用的宣紙色,將廣靈剪紙適用的宣紙色作為網頁背景,確保整體色調統一,實現現代色彩與傳統色彩的相互配合,吸引受眾進入廣靈剪紙的世界,具體如圖2所示。基于Web端字體設計原則,結合廣靈剪紙藝術特色進行設計。
針對標識設計,對廣靈剪紙藝術題材進行思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剪紙作品,進行提煉與重組,保證形象具有代表性,同時符合設計審美理論。在色彩上,利用傳統的紅色,增強人們的心理認同感。另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色彩進行剪紙標識的輔助設計,主要是用于網站首頁。在首頁中,剪紙標識具有交互性,點擊標識可以呈現出另一種特色,從而體現剪紙藝術的多樣性,同時增強用戶的體驗樂趣,滿足數字化的網頁設計要求[4]。而在部分網頁設計中,使用設計軟件進行藝術化處理,搭配上剪紙文字介紹的動效,能給用戶帶來視覺上的美好體驗,使其產生繼續瀏覽的興趣。當然,導航欄作為網站的核心,設計應該簡單明了,可以讓用戶進行直觀選擇,并且應增添一些藝術元素,幫助用戶節約瀏覽時間。部分風貌板塊頁面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用戶了解剪紙博物館。人物頁面整體布局應簡潔大方,配合動態出現的人物名稱,提升頁面互動的趣味性。
3.2 數字化推廣
數字化的設計與推廣是相輔相成的,如果缺少數字化設計,就無法呈現出優秀的藝術作品。所以,在當前的數字媒體語境之下做好山西剪紙藝術的數字化推廣設計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第一,線上推廣。將網站作為推廣平臺,在網站上展示線下商品,減少中間環節,可以使用戶通過移動設備實時瀏覽,幫助用戶提升辦事效率。同時,在社交平臺上建立官方賬號,如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定期推送剪紙文化、產品相關動態信息。社交平臺作為剪紙藝術的對外推廣平臺,應收集關于剪紙藝術發展的主要建議,從而實現剪紙與用戶之間的無差別溝通,也可以通過互動讓目標用戶了解剪紙、接受剪紙。最后,可以在網絡平臺或者電視端上投放剪紙藝術廣告片或者宣傳片。數字化的視頻不僅可以降低更換頻率、減少推廣成本,而且針對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覆蓋區域更大,并且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互動效果非常明顯,能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5]。
第二,線下推廣。大多數展覽都非常傳統,直接將剪紙作品掛在墻上,缺少相應的文字介紹。基于這一現象,剪紙博物館可以考慮運用數字化技術,在計算機系統中納入館藏展品,并且進行分類,錄入人工語音,讓參觀者利用電子設備了解展品。同時,可以設置數字化展示區,利用視頻的方式記錄剪紙的制作整個過程,讓參觀者直接了解剪紙藝術;也可以參考其他傳統藝術的推廣方式,如選擇使用數字化手段,體現傳統藝術的代表性,制作滿足人們審美的文創產品;還可以策劃一些活動,如剪紙知識有獎問答等,以此吸引人們的關注,使人們對剪紙產生濃厚的興趣,實現線下的數字化推廣。
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廣靈剪紙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相信這也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4 對剪紙藝術發展的思考
近些年,制造行業不斷發展,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機遇,明確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產業中的位置,基于中國文化,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為中華傳統文化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
目前,大多數人對廣靈剪紙藝術的認識都停留在表面,廣靈剪紙藝術的進步僅僅停留在改變材料、表達方式以及承載媒介上,創新發展刻不容緩。必須對廣靈剪紙藝術的精神文化內涵有深入全面的領會,從剪紙藝術的傳統認知出發,并且將其與新材料、數字化技術結合起來,以此實現剪紙藝術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通過更加有效的設計手法,做到獨具一格,真正將設計創意表現得多元化,讓作品直接面向廣大民眾,從而得到人們的喜愛。
5 結語
本文對數字媒體語境下山西廣靈剪紙藝術的數字化推廣設計進行分析,希望通過具體的實踐設計為剪紙藝術的數字化推廣鋪平道路,使其與現代化的數字媒體語境相結合,進而滿足傳統文化的推廣需求。正所謂,“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剪紙傳統是廣靈人的根,是廣靈人的魂。了解山西廣靈剪紙藝術,對其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耀光,劉騰.數字技術背景下的剪紙藝術發展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29):118-120.
[2]樊貴品.中國剪紙藝術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J].現代交際,2020(10):86-87.
[3]吳夢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探究——以剪紙藝術為例[J].藝術研究,2019(02):104-105.
[4]施瑋瑋,儲蕾芳.增強現實技術下漳浦剪紙藝術的數字化傳承[J].設計,2019(09):124-125.
[5]馬應應.山東剪紙藝術在新媒體語境下的創新傳播研究[J].長江叢刊,2019(07):74,141.
作者簡介:袁崧林(1991—),女,山西大同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民俗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