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麗
摘 要:語文教學作為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其也是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基礎。致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知識的融入問題,教師應將傳統文化知識有效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幫助學生建立起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認知,以此來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以及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文章就以滲透傳統文化精髓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進行闡述與探討。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一、 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滯后
雖說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已經融入初中教育之中,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升學壓力的存在,以及傳統應試教學理念所造成的局限性,導致部分學校的語文教學依舊還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分數成績為主,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激發,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對于學生而言顯然是不利的,并且會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形成產生嚴重影響。
在初中教育階段,語文教學可以說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教學課程,其不僅是學生鍛煉自身思維能力以及拓寬自身知識視野的唯一方式,更是學生形成文學素養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如果只是將語文教學的目標定于提高學生的分數成績,那么只會成為阻礙學生未來發展與成長的絆腳石。因此,教師一定要及時轉變自身的傳統教學觀念,要明確地認知到語文教學不是以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為主,而是要培養學生形成文學素養,繼承語文知識中的傳統知識,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并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這不僅僅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更是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
(二)語文教學局限于課本知識
在初中語文教學階段,語言教材的內容可以說是針對當前初中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習特點所進行編輯,但是就目前來看,普遍的語文教師都拘泥于課本的教學內容,將學生的學習范圍局限于教材課本之中,沒有將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與之相結合,致使學生自身的知識視野難以得到有效的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隨之形成了局限性,也沒有在語文學習中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真實內涵,并且教材內容如果沒有與實際進行有效的結合,那它的價值是很難體現在教學之中的,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無疑會對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各種阻礙。
(三)過于強調成績,忽略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升學壓力,致使教師也隨之逐漸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提高學生的分數成績上,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也以學生的語文成績為主,從而導致忽略了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雖說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也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成績的提高不能建立在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自主性的基礎上,教師應更加注重語文教學內容的拓展性,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要不斷地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促使學生能夠形成語文探究能力,讓學生能夠將自身的自主性以及主觀能動性全面施展于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的學習之中,這樣才能在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取得一個優異的語文成績。
二、 初中語文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一)立足教材,發掘傳統文化價值
在初中語文教學階段,教師要想將傳統文化知識有效的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產生傳統文化的學習認知,首先就需要教師自身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將文章內容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拿到課堂教學之中進行講解,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以及求知欲望,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文章內容的深入挖掘,培養學生形成語文探究能力,這樣不僅能夠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良好開端,更能為學生打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大門,讓學生逐步進入到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領域之中,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加快形成。
例如,在教學《岳陽樓記》一課時,這篇文章就透露了強烈的人文教育,致使教師首先就要做到深入挖掘文章內容,將其中所蘊含人文教育完整地呈現到課堂教學之中。首先,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文章內容的共同閱讀以及共同朗讀,先讓學生熟知文章的大概含義。隨后,在學生閱讀以及朗讀結束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章文字以及段落的深入了解,指引學生分析范仲淹面對仕途上的不得志、官場上的不得意所形成的胸懷,以此來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范仲淹的思想,進而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加深學生文章記憶與理解的基礎上,將文中所蘊含的文學教育有效的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以此來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形成與提升。
(二)豐富課外閱讀,多接觸優秀文學作品
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其也是學生吸收語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階段,普遍的初中生都沒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而閱讀作為學生吸收知識的主要來源,致使在初中語文教學之中,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喜好特點以及閱讀需求,將更多豐富的課外讀物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并引導學生依據自身的喜好特點去進行相應課文讀物的選取,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內容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教學“論語十則”的教學時,教師在上課的前一天下午教師要告訴學生明天我們將要學習論語十則,讓每一位學生回家之后認真熟讀課文內容,并通過其他方式每人在準備五條論語內容。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合每一個小組成員所準備的論文內容,然后教師讓每一個小組派一名代表起來進行閱讀,并對其中的三句進行解釋,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表揚。通過這樣的做法,不僅讓學生學到課本以內的知識,更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搜尋課外的一些傳統文化知識,融入課堂的學習中,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
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教室之中,創設相應的圖書角,將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放置于圖書角之中,供學生課余時間進行觀看,進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空間,培養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能夠積累到更多豐富的課外知識,以此讓學生在課內以及課外都能夠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