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華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本科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可選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專業志趣”在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中被首次提出。從微觀層面看,社會調查理論與實踐課程化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偏重傳授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培養弱化。該類課程理論性較強,但如果只是傳授理論知識,那么,學生就不能掌握實踐能力。第二,教學方式陳舊。現有教學方式多數選擇“講授+案例”相結合,然而,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缺乏主動;第三,考核方式單一。現有的社會調查理論與實踐課程考核形式基本選擇閉卷或論文,但前者無法評判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實踐完成度成;后者實際教學缺少數據,故價值不大。OBE教學方法的出現,彌補了上述問題。該方法特色在于:第一,強調通過實訓、演練培養學生應用能力,以實現社會需求與培養人才契合;第二,以行業需求為指南進行課程分解,完成課程設計;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強化學生應用能力。以學生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方法運用,對于地方型本科高校的應用轉型和發展發揮著重要參考與借鑒。
1.從社會需求角度分析學生應用能力體系,將其作為課程教學能力矩陣。具體來說,在課程設計時期,根據學校定位、專業培養方案需要,明確該課程培養目標為擔任企、事業、單位的市場調研崗位,以此確定核心能力為社會調查方案的設計、社會調查組織的實施、社會調查資料的整理和撰寫調研報告;接下來,明確分項能力點,每個核心能力中包括若干具體、可行性指標,把知識講授與能力訓練結合,以便設計課程核心產出;最后,將章節內容進行整合,作為能力指標分別支撐核心能力。
2.實施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培養為目標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求課堂以小組為代表,有助于營造自我學習、討論的學習氛圍;運用行為導向教學方法,鼓勵“干中學”模式。具體來說,借助項目驅動改造課程培養進程,把課本中的十三章合并為六個模塊,即社會調查概述、社會調查方案設計、社會調查方法選擇、社會調查抽樣設計、社會調查整理分析、調查報告撰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將所在班級學生們平分為若干組,以組為單位明確題目,所有模塊都要以真實項目貫穿,強調每個模塊培養目標實現及關聯,實現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能力培養;鼓勵學生以“挑戰杯”項目為主題,將自己組的研究成果用于申報下一年大學生“挑戰杯”項目。
3.吸納行業專家全面參與。根據課程實際需求,適時邀請企業、行業、畢業生參與到課程培養目標、課程實踐、核心能力設計等環節,為改進課程建設提供外部支持。除此之外,還可以邀請企業、行業專家們對部分章節的聯合授課,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熟悉本專業的發展前沿。
4.引入形成性評價變革考核方式。依據自我評價標準,設計對學生學習成果達成度的評價模式。教學評價方式綜合培養目標、畢業要求等,運用多種差異性方法,重點評價學生能力素質,以此進行自我反思和提升。具體而言,改變以往以期末成績為主考核方式,增加平時作業考核比重。此種模式扭轉了以往“期末一考定終身”的模式,使學生們關注日常課堂教學參與度,認真完成課堂作業。
5.通過教學反思改革課程建設。課程設計整個環節為閉環,即借助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來設計課程目標,通過課程目標設計具體教學內容和方式、成果評價,完成學習成果目標、途徑反思,爭取在下一個環節的教學過程通過具體改進實現最終目的。
由此,構建基于OBE理念的社會調查理論與實踐課程化改革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社會調查理論與實踐課程改革體系
第一,層次性導向目標。認知角度上,引導學生認識、了解社會;能力角度上,借助實踐提高學生能力,成為建設社會的主力;精神角度上,借助實踐讓學生懂得回報和奉獻社會,強化擔當意識。第二,階段性過程目標,明確個體認知、豐富正向情緒,完善品德人格,強化實踐能力。第三,自覺性主體目標,使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激發學生活動的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以此提高能力素質;指引學生向實踐狀態轉變,使其實現個人價值及發展。
第一,主體性。強調主體參與性,讓學生主動理解、選擇、參與該課程,在實踐中發揮主導;突顯目標主體性,實現個體目標和課程目標之間的有機結合,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發揮課程目標的導向性。第二,理論性。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個體理論認知、行為實踐;二是道德學視角,該課程需要把握學生品德養成,以“知―情―意―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三是教育學視角,以課程內容、課程形式及手段實踐教育的根本;四是心理學視角,該課程反映學生參與活動中的正面作用、情緒反饋。第三,社會性原則。該課程從本質上而言,反映了學生認知、適應社會,完成“社會角色”轉變,是人的社會性基本表現。
第一,主體性理論認知實踐。要求學生從自發轉為自覺,如深化社會實踐重要性,通過實踐予以強化理論;發揮理論方法對社會實踐的指導作用,結合職業發展強化理論實踐思維,推動學生行為的自覺轉變。第二,生成性德育交往實踐。鼓勵學生努力邁出校門、走向社會,真正地做到“社會實踐”;深入分析社會問題、了解社會狀況,在實踐中把握“社會規律”。第三,發展性職業規劃實踐。強調知識吸收和提高技能的同時,與個體發展目標相融合,比如融通專業學習過程、職業規范,提倡職業道德規范指標鍛煉自身職業技能,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第一,校內實訓室,為學生們提供相關實訓、調查設計及演練平臺,需要平臺輔助計算機系統。第二,校外調查基地,為學生們提供實戰訓練平臺,如聯合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社區等構建“社會課堂”;圍繞社會建設及發展,設計“社會實踐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邀請相關社會人員作為“任課老師”,為學生提供權威指導。第三,相應研究機構,學生們可以跟從研究機構教師從事課題研究,持續鞏固產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