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甜 王小琴 趙姍
摘 ? 要: 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對人才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重視人才素質的提高。高校應該采取各種措施,實現人才的全面發展,把大學生培育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本文對人才及高校人才內涵進行闡述,對高校人才素質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高校 ? 人才素質 ? 新時代
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知識底蘊豐厚,對專業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還要求心理素質高,有創新意識和責任感。因此,高校在培育大學生的時候,不僅要傳授書本知識,更要重點加強素質培養。
一、新時代高校人才素質的理論概述
1.人才的內涵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馬克思指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人才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人才是人民群眾中的杰出代表,人才服務于人民群眾。王通訊認為:人才就是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進行了創造性的勞動,在某一領域、某一行業或某一工作上做出了較大貢獻的人。人才之所以成為人才,最重要的是人才具有特殊的素質。人才資源是世界上一切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1](22-44)。
2.高校人才的內涵
高校人才要具備扎實的文化基礎、靈活的多向思維、崇高的品德、較高的心理素質和卓越的創新精神。高校人才要爭取做全方位的創新人才,做有覺悟的高素質勞動者,做高精尖深的應用型人才,爭做德才兼備、道德首要的人才。高校人才具有知識結構合理化、能力多樣化、成熟化、個性化、身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特征[2](112-139)。
二、高校人才素質的狀況
1.存在的問題
(1)知與行存在偏差
知行合一即不僅要認識具體事物的內容,還要在實際生活中巧妙運用。然而在現實社會中知易行難,近年來高分低能的現象越來越多,一些大學生的書本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無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行動當中,只會紙上談兵。部分大學生只注重卷面成績,只在乎成績的排名,而忽略提高實踐能力和素質。例如有的學生高分考進名校,雖是成年人了卻生活無法自理。而有的學生不會與他人相處,無法切實做到知行合一。
(2)德與智發展欠平衡
《資治通鑒》寫道:“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智慧是引導,道德是補充,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生無法做到德智兼備,有的學生有智無德,只追求智慧的提高,不注重道德。一些社會現象折射出一些人道德素質偏低,自私心過重,沒有把社會責任感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
(3)創新能力較弱
創新是促使國家進步的關鍵,是國際競爭中關鍵的一部分[3]。在全球經濟、社會市場的競爭中,人們從重德主義變成重利主義[4],使得一些大學生趨向于功利主義,缺少對于真正價值的追求。
(4)心理素質欠健全
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全面發展的社會對高校人才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一些大學生群體表現出一定的心理問題,例如過于自我,心理素質差,有的自卑,有的自負,有的大學生對于很多事件可以高談闊論,但是真正遇上事情的時候,反而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2.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社會市場的趨利性,限制了人才素質的全面發展。一些人只偏向最終結果,忽視自身的素質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二是家庭教育的局限性妨礙了人才知識智能結構的協調發展,不少家長忙于工作,對孩子的關心少,忽略自身的引導作用。三是高校課程設置的片面性,影響了知識結構的優化,高校課程設置有些局限,影響全面發展。四是自身認知的局限性,制約了素質的提升,一些大學生沒有認識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忽略自身素質的提升,未能意識到能力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三、高校人才素質培育的路徑
1.發揮社會的引領作用
社會要發揮政策導向作用,社會需要各方面人才,要多宣傳基礎研究科技創新領域。對社會現狀進行宣傳:當今的市場競爭已經從產品方面的競爭轉變為產品的創新發展,已經上升了一個高度。要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不僅僅是理論性的學習,自身全面發展更重要,多運用競爭機制,為大家提供平臺,公平競爭,開發大家的潛力,讓每個人才都能發揮作用,為國家做貢獻。要發揮榜樣帶頭作用,多進行榜樣力量的宣傳,利用多媒體和學校的宣傳欄多進行榜樣的宣傳,讓大家有正確榜樣的引導。讓每個人都重視自身的發展,將榜樣力量內化為自身的能力,促使大家知識、智能和素質協調發展。
2.發揮家長的引導作用
一,家長要更新教育方式及目標,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和孩子成為朋友,讓孩子們有什么事情樂于與家長交流。二,豐富家庭教育方法,與學校老師合作,與老師多交流,更新傳統教育觀,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一起研究,讓孩子用多角度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家長陪同孩子一起學習玩耍,發掘孩子的潛力,發現孩子的天賦,鼓勵孩子發現新的東西,并且和孩子一起做,提高孩子們的自信,為提高創新能力打下基礎。多看多聽多想,注重知識和能力的綜合發展。
3.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高校以什么樣的文化方式育人,決定了高校最終育人結果的走向。高校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基地,是開啟智慧、追求真理的重要場所[2](112-139)。學校要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不僅文化知識豐厚,更要注重人才素質的培養。鼓勵大學生堅持實踐和冒險精神[5],可以在學校多舉辦相關的比賽,激勵大家多進行創新,挖掘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通過各種比賽,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無法全面解釋和傳授各種知識,加強實踐鍛煉已經成為培養精英人才思想道德素質更重要的途徑[6](251-253)。大學生不僅要學會課堂知識,更要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還要鍛煉生活自理能力,與人相處交往的能力,進而全面發展。要加強課外實踐活動教育,讓大學生們通過參加訓練營、志愿服務、社會實踐、走進企業和農村開展調研等方式深入生活、走向社會,培育精英人才服務社會的主動精神,鼓勵創造性思維,在實踐中鞏固文化知識,培養大學生。
4.發揮主體作用
大學生要重視主觀能動性,要以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為自身的發展要求[7](38-45)。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們面對諸多選擇的時候更要理智判斷,不能一味考慮工作后的經濟利益,要全方位考慮,首先要是感興趣的專業,可以在學習期間提高修養和文化素質,還可以為國家社會做貢獻。大學生要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不局限于卷面成績,將道德修養放在第一位,道德是一個人的修養,不僅代表個體,更代表國家的形象,很多時候要看的就是人的品德素質。很多單位招人才都是先看品德,其次才是看成績。要學習工匠精神,懂得敬業、學習精益、專注知識、多創新等。在學習工作中,首先態度要端正,才可以穩下心來做事,才能將事做得很完美。每個大學生都是中國夢的參與者和創造者。大學生們要懂得知識是學出來的,能力是練出來的,時刻謹記對自己嚴格要求完成每件事。
四、結語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是人才培育的搖籃,更要將思想道德建設放在首位,將人才素質培育和傳授文化知識放在一樣重要的位置,讓高校人才不僅學會知識,更學會做人。在社會上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景象。
參考文獻:
[1]張駿生.人才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2]李曉慶.高校協同創新機制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
[3]麻盼盼.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型人才素質提升問題探索[D].蘇州:蘇州大學,2012.
[4]何桂強.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D].長沙:中南大學,2002.
[5]陳志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9.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
[7]王通訊.人才學新論[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2018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編號:2018JGSZ0011)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