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勤管理可提高高校日常生活、教學活動的效率,在宏觀的監管過程中,消除用水、用電、物資使用等項目不科學之處,以便滿足新時期高校的日常管理需求。教師需注意當前后期管理的問題所在,給予有效、合理的方法進行創新,以便提高整體管理的服務質量及效率。文章圍繞高校后勤管理的創新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后期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2.109
1 引言
后勤管理所涉及的內容及方法較多,包括財務預算、項目建設、暖通管理、施工方案協調、房屋配置、食品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并且這些管理內容對促進高校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需協同工作人員探尋新時期后期管理的方法,積極融入互聯網技術,同時利用創新的運行思維打造出完整的后期運行體系,從而解決資源利用不協調、分配不合理方面的問題,也能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質量。
2 高校后勤管理的原則及意義
2.1 原則
高校后勤管理的業務內容較多,且管理方法也存在一定差異,尤其是校園內檔案使用、伙食管理、醫療衛生服務及暖通設備的管理較為復雜,需要采用詳細的服務理念進行管制,從而提高后勤管理業務的流暢性。 當前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為高校教學制度、教學方法及辦學理念提供了可靠的運營方案,但傳統的后勤管理方法已不適應新時期的管理規劃,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需要根據我國后期管理計劃及服務方案進行探討,完善以下服務內容:①建立完整的后勤管理制度,分析高校的地理環境、物資使用情況、資金分配情況等項目。②提高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確立科學的服務體制,將專業化的服務內容及管理方法融入實際管理項目中。[1]③明確改革目標,圍繞具體的改革要求及改革要素設立完善的服務模式。④明確改革進度,確定基礎服務及建設的時間點,可消除傳統管理的運行問題。
2.2 意義
“互聯網+”背景下的社會服務形式的構建,促使整體后期管理趨于智能化建設。在此過程中,傳統人力管理形式無法滿足高強度信息及檔案的管理要求,需要根據后期管理計劃的實際情況設計出符合信息時代的管理內容,同時針對管理制度確立出創新的服務目標,可鞏固信息產物的價值。由此可見,教師需對現有的數據信息及檔案進行匯總構建,設立完整的網絡框架模型,并將智能化、信息化的基礎模式融入學校管理,可提高核心管理的流暢性,也能提高高校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效率,鞏固行政、財務等部門的凝聚力。總之,通過不斷改革后勤服務模式及方法,并在大數據內容的管理過程中進行改革,可全面提高服務人員的綜合能力,促使后期管理服務更為協調。[2]
3 新時期高校后勤服務管理創新的要求
3.1 不斷擴大服務對象
2015年高等教育的學生人數約3647萬,到2019年年底高校學生的人數突破4003萬,并且在校學習的學生人數還呈現上漲趨勢。因此,為了服務好各學生的生活、學習方面的要求,同時滿足學生的物質需求及精神需求,需要設立完整的服務體系,滿足各學生的本質需求。通過運用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可提高后勤事務的管理質量。在此過程中,不同學生對基本服務要求及服務內容的要求不斷提升,需要不斷完善現有的配套設施,根據必要的服務形式設立可靠的工作思路,轉變工作人員的工作理念,能為高校師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形式。
3.2 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人本理念下的后勤管理服務,需要設立優質的服務內容。在此過程中,后勤管理人員需重視營造完整的服務模式,明確后勤管理的服務要求,再結合必要的育人方案及育人環境打造出高質量的服務團隊及服務水平,這對于鞏固后勤管理服務的質量是有利的。由此可見,工作人員需設立完整的保障機制,重視保護學生的基本權益,能解決傳統后勤服務中不科學的部分。通過要求工作人員貫徹發展的思想意識,實現職工技能、職工素養的全面提升。
3.3 設立新穎的管理模式
不同項目的管理方法及技術均不相同,若僅采用傳統的管理及操作模式,可能會導致后勤管理不科學,致使部分信息無法落實、管理不到位情況的發生。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需在實際工作中融入創新的思維模式,逐漸發掘管理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同時在創新、效仿的過程中實現管理創新及開發,以便學校后勤管理人員能夠提高自身的管理技能,方便更快適應創新化的后勤管理要求。其中,工作人員還需借助新穎的管理技術及管理方法,在暖通、財務、車輛等方面的管理中對資料內容進行分類,同時在有效的服務創新中融入特色的管理技術及管理方法,進而提高整體后勤管理效率。在后勤管理的創新中,需將“互聯網+”的思想展現于高校后勤管理過程中,利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及管理形式進行創新,同時要求后勤管理部門采用創新型的管理思維進行信息交互,以便更好地落實互聯網推廣服務及推廣形式。同時,創新中還應要求管理人員進行線上的溝通及交流活動,將現有的管理問題展現于高校的發展建設中,并要求技術人員設立可靠的改革方法,利用新媒體平臺(如今日頭條、抖音、百度貼吧)的形式進行服務更新。[3]
4 新時期高校后勤管理技術的創新方法
4.1 設立基本管理標準
管理人員需設定后勤管理內容的服務標準,根據當前標準化的管理需求落實系統的管理方案及管理制度,同時根據現行管理標準確定完整的管理策略,以便工作人員更好地進行技術創新。因此,工作人員需結合以下項目進行:①設立與時俱進的管理標準,尤其是需要注重管理要求及管理細節,避免傳統人為操作不精準所造成的錄入信息措施、細節項目未落到實處方面問題的發生,進而提高整體項目的管理水平。②完成錄入標準后,管理人員需在網絡平臺中展示管理的項目,發布具有推廣意義的初稿,方便教師、學生對現有的管理項目進行監督,同時提出可靠的管理建議,以便更好地修改、完善后勤標準及制度。[4]③需確定標準化的管理章程,設立規范化的管理模式,以便工作人員完整的錄入標準計劃。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需注意落實后勤管理的考核要求,明確各項管理技術的特點及方案,在具體化的管理章程中提高項目的可操作性。
4.2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要求高校后勤人員對現有的管理形式及管理方案進行調研,采用線上聯動線下的模式進行管理工作,以便凸顯出信息化管理的價值。因此,工作人員需在線上建立服務號(微信)、今日頭條號及官方抖音號,在官方平臺推送關于高校后勤服務的要求及方法,同時在必要的統計、調查、管理工作中明確后勤管理方案。例如某學生反映學生宿舍的水管出現爆裂情況時,工作人員可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調查,分析爆裂水管的地段、位置、水管型號等方面的參數,方便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進行維修工作。通過利用互聯網的形式調研、收集本部門所需求的信息,進而提升核心后勤管理效率。在平臺搭建過程中,工作人員還可建立“在線反饋”一模式,誘導師生在該區域發布關于后勤維修、項目進度、項目開展情況及失物招領方面的內容,方便師生在服務號中及時獲取想要得到的信息。抖音平臺搭建過程中,工作人員可在該平臺中推廣關于校園文化、校園建設及校園發展方面的內容,誘導師生更快速地了解后勤部門的工作情況。信息化水平落實中,高校管理人員需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分析。例如,可要求管理人員采用Excel表格、數據庫等形式進行數據統計、數據分析工作,并將現有的數據繪制成折線統計圖,以便管理人員更好地落實服務項目。通過提高師生對平臺的滿意度,并根據現有的數據檔案進行分析和統計,落實數據的質量及價值,也能方便工作人員開展數據的分析及調研工作。
4.3 融入節約發展意識
在后勤管理過程中融入發展、節約的意識,有利于凸顯出節約型社會的價值,尤其是《人民日報》中明確指出了“讓勤儉節約理念深入人心”的要求,需要工作人員根據現有的創新意識及創新思維落實節約活動過程,消除傳統資源使用過程中的限制因素。因此,需要工作人員完善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金錢、物資等項目的使用,有利于實踐發展性的意識。其中,需貫徹以下要求:①需要落實后勤服務管理方案,在樓道、走廊中使用節能燈及應急設備,以便節約所支出的電力資源。②推廣資源應用方法,尤其是需要貫徹環保的理念,根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理念融入科學的用水、用電方法,以期在后續管理中凸顯出“節約型”政策。③校園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需在平臺中推廣節約型理念及意識,在必要的宣傳及推廣中促使師生明白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意義,有利于讓師生明白節約與后勤管理之間的關系。通過利用互聯網搭建可靠運營、管理平臺,并在平臺中融入個性化的管理方案及管理形式,確保節能理念可融入項目管理中。[5]④后勤管理創新中,需要求其他部門參與到實際管理中,誘導技術人員開展系統的知識宣講、技能訓練等項目,在創新的合作過程中形成團結統一的發展理念。通過要求工作人員明確現代化管理要求,并在過程中融入可靠的創新思維形式,有利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全面性。
5 結論
綜上所述,后勤管理創新過程中,需設立可靠的、有效的管理方法、科研方法及操作方法,重視對師生生活、學習方面的調研工作,以便提高后勤管理的有效性。另外,工作人員需在管理過程中融入現代化技術形式,側重打造“云數據”的管理特征,可提升整體后勤管理的質量及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潔,湯順琦. 服務·創新·發展:新時期高校后勤辦公室工作研究與探索[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8(8):124-125.
[2]顧瓊華.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高校后勤安全管理工作的創新路徑研究[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 2019(7):161-162.
[3]殷仁坤. 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后勤管理體制創新研究[J]. 智庫時代, 2019(48):252-253.
[4]姚才來,張春發.新時代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人文關懷融入研究[J]. 智庫時代, 2019(34):234.
[5]李文劍,賈楊兵.新形勢高校學生公寓管理視閾下思政教育策略研究[J].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 28(6):96-100.
[作者簡介]蒲曉軒(1983—),男, 漢族,碩士,助理研究員,南京大學后勤服務集團膳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