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昆明學院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傳統的教學理念專注于專業教育,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忽略了價值引領重要作用。專業課程設置沒有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育人和育才未能有機融合。教師隊伍建設未能強化育人意識,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學評價標準以知識、技能、素養為重點,缺乏融入“課程思政”的立體化教學過程評價標準,未能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1]。
高校圍繞立德樹人這項根本任務,構建“課程思政”融合的多維度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高校教育教學創新改革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重要手段,將有力促進教學質量和育人質量的提升。趙寶江[2]在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從多角度的評價主體、多維度的評價內容,以及多渠道的反饋方式上,構建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新體系。黃煜棟[3]在課程評價中引入思政環節,梳理了課堂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課堂思政”優化的策略。但是,現有的研究工作定性研究多,量化研究少,特別是“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尚未發現量化評價相關研究工作。因此,面對新時代“課程思政”的新任務、新要求,從系統科學角度入手,結合高校教學規律,建立科學、客觀、可行的量化評價方法,對發揮其強大的育人主體作用[4],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是一項涵蓋多指標、多角度全方位的復雜教學活動,利于促進高校思政課程 教學目標的達成[5]。結合高校“課程思政”的目標要求,采用Delphi 法構建高校教學質量量化評價指標體系。選取了15 位從事高校教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年以上的專家,從教師素質、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指標篩選。經過3 輪咨詢,專家對各項指標意見趨于一致,建立了涵蓋4 個一級指標和12 個二級指標的高校教學質量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教育培養F1包含:基本素質f1、教育教學能力f2、教學發展f3等3 個二級指標;教學設計F2包含:教學目標f4、教學內容f5、學習資源f6等3 個二級指標;教學實踐F3包含:教學方法f7、教學過程f8、學習過程f9等3 個二級指標;教學效果F4包含:教學目標達成f10、考核與評價f11、指導學生獲獎f12等3 個二級指標。
高校教學質量量化評價的二級指標還包含相關評價觀測點。基本素質:重點考察教師儀表、授課的熱情和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等情況。教育教學能力:重點考察教師組織教學的能力、應變能力和課堂把控能力;是否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改革精神等教學風格的情況。教學發展:主要考察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參加學術交流、參加各類教學比賽等情況。教學目標:主要教學目標是否與課程標準符合,是否滲透“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是否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工匠精神等情況。教學內容:主要考察教學內容是否與教學目標吻合,實踐教學內容設置情況,知識結構是否反映學科專業領域前沿動態等。學習資源:主要考察教材是否符合國家和專業要求,是否配備自主學習平臺,課程資源和教學視頻建設情況。教學方法:主要考察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是否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教學過程:主要考察教學情境和學習氛圍,師生的互動,學生分析、討論、總結的情況和輔導學生答疑的情況。學習過程:主要考察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是否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等。教學目標達成:主要考察教學目標達成度的情況,學生、社會、用人單位滿意度等??己伺c評價:主要考察考核標準和評價方法是否反映學生客觀的學業表現,考核項目和考核標準是否合理等。指導學生獲獎:主要考察教師指導后學生參加比賽獲獎的情況。
云模型通過云的數字特征期望(Ex)、熵(En)和超熵(He)可以實現定性概念和定量特征的轉換[4],而熵權法可以通過計算信息熵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因此結合云模型和熵權法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能規避人為因素影響,具有較強的客觀性。
基于云模型和熵權法的高校教學質量量化評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計算指標權重。利用熵權法計算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權重,賦權步驟如下:
首先,構建評價指標初始矩陣并歸一化處理。設有m 個專家對n 個評價指標進行評價,則初始矩陣為:A=[Aij]m×n。式中,Aij為第i 個專家對第j 個指標的評價值。再對初始矩陣A 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標準矩陣B=[Bij]m×n。然后,根據信息熵的公式計算第i 個指標的熵值Hi和熵權qi。
2.計算云模型的數字特征值:期望(Ex)、熵(En)和超熵(He)。
3.建立標準評價云。本文將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5 個標準等級,評價等級對應的區間值為:[4,5],[3,4],[2,3],[1,2],[0,1]。
4.建立綜合評價云。根據指標權重q 和指標數字特征,采用加權平均計算得到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云數字特征及綜合評價云圖。
下面結合實例介紹該模型方法的應用,具體評價過程如下:
根據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設計高校教學質量量化評價表,邀請15 名專家進行評價打分,每項指標的分值區間為[0,5]。
根據專家評價表數據和熵權法公式計算高校教學質量量化評價各指標、各維度的權重為:基本素質f1=0.0743,教育教學能力f2=0.0979,教學發展f3=0.2173,教學目標f4=0.0524,教學內容f5=0.0535,學習資源f6=0.1497,教學方法f7=0.0981,教學過程f8=0.0276,學習過程f9=0.0981,教學目標達成f10=0.0341,考核與評價f11=0.0538,指導學生獲獎f12=0.0432。
2.計算標準評價云
根據標準評價云公式計算得到標準評價云的數字特征,并利用Python 的matlib 包繪制標準評價云的云圖。
3.計算綜合評價云
首先,根據專家評價表數據和云模型計算公式,計算得到各評價指標的數字特征。
然后,根據綜合評價云公式計算得到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云數字特征和綜合評價云圖。綜合評價云數字特征為:期望(Ex)=3.9768,熵(En)=0.7789,超熵(He)=0.3022,其對應的綜合評價云圖如圖1所示。

圖1 綜合評價云圖
在高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云圖中的黑色部分為最終的評價結果。對比標準評價云圖可以發現最終評價結果處于“優秀”等級與“良好”等級之間,與“良好”等級存在較多的重合,綜合評價結果為“良好”。
本文結合“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目標要求,利用Delphi 法從教師素質、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教學效果等方面構建高校教學質量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為規避人為主觀因素影響和定性指標無法量化的問題,本文提出基于云模型和熵權理論的高校教學質量量化評價模型和方法,并進行了實例分析與驗證,表明該模型和方法能較好解決指標權重分配和定性指標量化問題,為“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工作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