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進,鄧斐,張垚
(湖北醫藥學院 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湖北 十堰442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環境作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實施一級預防措施,促進人群健康的重要載體。根據《首次中國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調查結果》,該調查隨機抽取北京、浙江、廣東等十五個省區市的15 至69 歲居民共計41000 余人,調查顯示,我國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僅為12.5%,具備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的居民僅占5.8%,居民整體環境與健康素養較低。醫學生作為醫療機構重要的后備力量,提高他們的大健康意識、提升其降低疾病發病率的責任感尤為重要。“上醫治未病”,醫務工作者在日常醫療工作中廣泛傳達預防意識,對于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的提升、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環境與健康是一門交叉學科,涵蓋環境科學、醫學及生物學等內容,運用環境科學和生物科學的基礎知識系統研究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和人群健康之間的關系,揭示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影響的發生、發展規律,最終充分利用環境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環境有害因素,以達到促進人群健康的目的。醫學院校的“環境與健康”課程及“預防醫學”課程中的衛生學部分均涵蓋此項內容。現今高校開設的此類課程多為理論課,教學方法多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師雖然在講授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與影像資料相結合[1],案例教學與小組討論相結合[2]等方式來提高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由于學生對課程的思考不夠深入,鮮少參與環境調研、實地考察等實踐活動,很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優化綠色健康環境的意識。因此,改變“環境與健康”課程教學模式并開設實踐教學非常重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實地調研等措施有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做健康中國的踐行者。
本次教學改革采用“視頻輔助教學”“課堂主題討論”“學生主講”“實地考察”等教學環節輔助理論及實踐課程教學,以此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改良環境、促進人群健康的責任意識。為了解教學改革效果,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湖北省某醫學院校臨床醫學、全科醫學、麻醉學等5 個專業1249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42 份。其中男生506 人,占40.74%,女生736 人,占59.26%。
視頻資料具有內容豐富、概括性高、真實性強、直觀生動等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結果顯示,37.04%的學生認為“視頻輔助教學”方法對其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有很大的提高,58.62%的學生認為“視頻輔助教學”方法對其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有一定的提高,總占比達到95.66%。說明絕大部分學生對“視頻輔助教學”的態度是認可的。對于每節課(以40 分鐘計)播放視頻的時長,43.88%的學生認為10~20 分鐘較為合適,32.69%的學生選擇5~10 分鐘(見表1)。環境與健康這部分的內容貼近生活,理論知識相對簡單,過多的課堂講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視頻資料豐富了課堂內容,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可。此外,96.30%的學生認為輔助教學視頻的內容選擇很重要,因此,教師在選擇視頻素材時需認真謹慎,篩選有助于拓寬學生思維、豐富知識內容的精良內容。

表1 視頻輔助教學時長調查
課堂主題討論不僅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體現形成性評價,在課程總評時合理給出平時成績。建議環境與健康課堂設置貼近生活的主題,比如學習空氣與健康、水與健康,教師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狀況、環境的變遷、身邊有無因污染導致疾病的真實案例、我們能做些什么等。同學們相互討論交流,主題發言能幫助其相互了解,教師在點評時可以多鼓勵和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努力成長,體現課程思政元素。學習職業環境與健康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及家人的職業面臨的職業性有害因素,如何預防和減少職業病及工作相關疾病。根據前期課堂主題討論效果來看,同學們參與度高,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好。
環境與健康課程理論知識較為簡單,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講授的意愿強烈,但很多同學是以獲得更高的平時成績為目的。由于大部分同學缺少課堂展示經驗,自信心不足,認知水平有限,導致講授內容、匯報方式、教學效果往往不能達到預期。部分同學在選定的主題內匯報前期團隊社會實踐內容時往往效果較好,該部分學生有前期的工作基礎,在講授時能直觀展示活動過程、做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及自己的成長體會,甚至還能列出調查數據及實踐報告,真實性強,更容易獲得其他同學關注。因此教師應建議學生將選題建立在前期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做成果展示,并建議由學生主講知識點[3]。
實踐課采用實地考察的方式顯著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本次課程改革,學生實地考察了污水處理廠、人工快滲尾水處理廠、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實地觀看水處理工藝及流程,學生加深了對水體衛生的理解,水是人體必需的六大營養素之一,成年人每日推薦飲水量1.5~1.7 L。水體衛生與個人健康息息相關,人體內環境與外界環境具有統一性,環境中的污染物最終都能通過生物富集或環境暴露等方式進入人體并對人體機能產生相應影響。只有保護好自然環境才能保證人體內環境的健康,幫助控制或降低疾病發病率。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考察使同學們深入了解了社區衛生工作,精細化網格管理工作等,同學們同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的方式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思考。實地考察使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同學受益匪淺。考察結束返程途中學生相互交流了心得體會,均表示收獲很多。總之,實地考察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增加、深度思考能力的提升等都有很大幫助,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可嘗試采用,但須做好安全保障工作,防止意外發生[4]。
雖然本課程內容簡單,但調查結果顯示,92.5%的同學認為有必要進行環境與健康課程知識的學習,95.4%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對今后的工作有用,97.2%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對今后的生活有用,總的來說,學生對課程認可度良好,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強。另一方面,52.7%的學生認為課程不難或非常簡單,24.6%的同學對課程不感興趣或一般,這說明課程本身知識結構難度不大,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不高。這也提示了教學改革的重要性,教師可通過改變教學手段和課程評價體系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課程參與度。增加課堂視頻輔助、主題討論、學生主講及實地考察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手段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堂參與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5.66%的同學認為實施以上教學改革手段提升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74.46%的學生認為這些教學改革手段達到并強化了教學效果。
環境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類生活在環境之中,并無時無刻不受到環境的影響,同時人類也在不斷影響和改造著環境。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增長、工業化的進步與發展,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在人群健康狀況中得到體現。人與環境存在統一性,人體通過新陳代謝不斷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使機體內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著動態平衡[5]。因此,保障環境的健康能極大地改善人體健康狀況,進而提升人群健康水平。同時,針對環境開展的優化改良措施也是一級預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學院校改革環境與健康教育課程,有助于醫學生樹立大健康意識,在慢性病面臨井噴的21世紀,醫務工作者若能在“治已病”的同時兼備“治未病”的理念與態度,將對我國的公共衛生工作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