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強,朱曉東,林永儉
(江門市新會區中醫院外一科,廣東 江門 529100)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微創技術已逐漸用于臨床治療中,但由于微創手術具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針對惡性腫瘤患者,開腹手術仍然是無法取代的。但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且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導致腹部切口感染發生率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住院成本,加重患者和家屬的心理負擔與經濟壓力。常規引流為術后基礎的引流方式,雖可以起到一定療效,但由于其引流量較少,分泌物不能完全排除,導致部分患者形成局限性的死腔積液,易引發感染,嚴重時可危及生命[1]。負壓引流裝置具有良好的引流效果,目前逐漸運用到術后引流中,可快速減小已形成的膿腔,能促進局部新生血管的形成[2]。本研究旨在探討負壓封閉引流對行開放性腹部手術患者切口愈合與炎性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門市新會區中醫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行開放性腹部手術治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18~78歲,平均(47.23±6.13)歲;手術時間2~8 h,平均(4.63±1.22)h;疾病類型:胃腫瘤5例,膽囊切除術13例,胃穿孔修補術6例,剖腹探查術3例,其他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0~74歲,平均(47.29±6.04)歲;手術時間3~9 h,平均(4.71±1.16)h;疾病類型:胃腫瘤4例,膽囊切除術12例,胃穿孔修補術7例,剖腹探查術3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18周歲者;無精神疾病史者;無感染性疾病者等。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合并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等。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開放性腹部手術,術畢反復沖洗切口,常規縫合腹膜、腹壁肌層與腱鞘等。對照組患者行常壓引流,根據手術切口長度準備引流管遠端長度,將引流管遠端放置于切口深部,并連接一次性引流袋。觀察組患者給予負壓封閉引流,取引流管置于切口深部,距切口約3 cm處戳孔接負壓瓶,避免漏氣情況發生,縫合切口,持續給予50~60 kPa負壓引流。每日對患者切口進行檢查,同時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情況,如顏色、性狀與引流量等,保持引流管通暢,若引流液連續3 d≤10 mL時可將引流管撥除,繼續關注直至拆線。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統計患者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記錄患者術后第1天引流量、術后總引流量。②比較兩組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降鈣素原(PCT)水平,分別于術前和術后2、7 d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30 d愈合情況,于術后30 d根據《手術切口分類和愈合等級界定》[3]對患者切口愈合情況進行分級評定。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統計患者術后發熱、癥狀性血腫及切口感染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形式描述,行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形式描述,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及引流管留置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第1天引流量、術后總引流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切口愈合時間(d) 術后第1天引流量(mL) 術后總引流量(mL) 引流管留置時間(d)觀察組 30 9.36±2.11 12.34±2.62 236.52±13.58 632.11±15.47 2.62±1.25對照組 30 16.87±2.06 19.87±3.06 153.92±10.03 463.95±13.77 3.53±1.11 t值 13.949 10.238 26.798 44.472 2.98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炎性因子 與術前比,術后2、7 d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8、PCT水平均先上升后降低,觀察組患者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2 d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8:白介素-8;PCT:降鈣素原。
組別 例數 T N F-α(p g/m L)術前 術后2 d 術后7 d觀察組 3 0 9 9.4 6±1 0.4 8 1 2 6.3 6±1 3.5 2* 3 2.4 2±7.0 8*#對照組 3 0 9 9.8 7±1 0.5 7 1 3 4.8 7±1 5.9 4* 6 2.2 2±7.1 1*#t值 0.1 5 0 2.2 3 0 1 6.2 6 7 P值 >0.0 5 <0.0 5 <0.0 5組別 例數 I L-8(p g/m L)術前 術后2 d 術后7 d觀察組 3 0 2 5 1.3 2±1 0.8 4 2 6 7.5 1±1 2.5 2* 8 9.6 3±1 4.7 5*#對照組 3 0 2 5 0.6 9±1 1.0 3 2 7 6.4 4±1 1.3 3* 1 5 4.5 5±1 3.3 3*#t值 0.2 2 3 2.8 9 7 1 7.8 8 5 P值 >0.0 5 <0.0 5 <0.0 5組別 例數 P C T(n g/m L)術前 術后2 d 術后7 d觀察組 3 0 7 8.3 9±1 0.5 1 8 5.4 2±1 0.9 4* 7.6 9±2.7 4*#對照組 3 0 7 8.4 5±1 0.6 3 9 2.8 5±1 1.7 6* 1 6.8 8±3.6 9*#t值 0.0 2 1 2.5 3 4 1 0.9 5 1 P值 >0.0 5 <0.0 5 <0.0 5
2.3 愈合率 觀察組患者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愈合率比較[例(%)]
2.4 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開放性腹部手術為臨床治療腫瘤、膽囊切除、胃穿孔常用的術式,其具有根治性的優點,但其屬臨床中常見的侵入性操作,切口大、出血與術后并發癥均較多,且部分患者術后易發生切口感染,影響治療效果[4]。以往臨床多采用常規放置引流管來預防術后切口感染,雖有一定作用,但屬于被動引流范疇,并且引流量較少,效果欠佳。
負壓封閉引流裝置具有加速手術切口愈合的特點,還可縮小切口處遺留的瘢痕體積,皮下負壓引流硅膠管內有防止官腔吸閉設置,引流管有較多側孔可確保切口內的滲液、液化的組織及時且徹底地排出體外[5]。滲透液的徹底排出還可有效抑制切口部位的細菌生長、繁殖,避免手術切口內聚集傷口分泌液,更好地保持切口干燥,改善手術切口部位微循環、氧合功能及血液灌注,促進皮膚組織生長,加快切口愈合時間,還可減少癥狀性血腫,降低切口感染發生率、術后發熱風險[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術后第1天引流量、術后總引流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甲級愈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負壓封閉引流可縮短行開放性腹部手術患者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增加術后引流量,提升切口愈合效果,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開放性腹部手術患者的切口創面滲出過多膿性滲液后會聚集在切口內,并逐漸向周圍組織擴散,加劇脂肪液化,影響創面愈合效果。若創面滲出過多膿性滲液,異常高水平的炎癥細胞因子與蛋白酶會使創面環境惡化,破壞結構蛋白,加重創面炎癥反應。血清IL-8為T細胞淋巴因子,當開放性腹部手術患者出現切口感染等情況時,IL-8濃度會顯著上升;血清PCT與全身炎癥反應活躍程度密切相關,會隨著患者機體炎癥反應明顯升高;血清TNF-α有免疫調節作用,與炎癥反應相關[7]。負壓引流可增加引流面積,降低引流管堵塞概率,可加速創面滲液流出,能在高壓作用下迅速閉合皮下脂肪層可能存在的腔隙,能徹底清除創面與腔隙內滲液,防止殘余膿腫形成,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2、7 d時血清TNF-α、IL-8、PC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負壓封閉引流可減輕開放性腹部手術患者炎癥反應。
綜上,負壓封閉引流可縮短行開放性腹部手術患者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增加術后引流量,降低炎癥反應,提升切口愈合效果,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