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 李永杰,2 徐瑞彤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2.內蒙古財經大學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創造力也因此一直是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創造力的發展研究更一直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重要領域。創造力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以不連續的方式發展。如研究發現,中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存在年級差異[1],而大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是否存在年級差異極少被關注。大學時期,和創造力有關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達到了較高水平,是一生中創造力發展迅速的時期,同樣也是創造力重要組成部分—問題提出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認識大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特點,不僅有助于揭示大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發展的本質、過程和規律,而且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對大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高校培養創新人才提供研究的基礎。
創造性問題提出能力指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已有情境或經驗,在獨特地、新穎地、具有價值地(或恰當地) 創造新問題并表達新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維品質或能力[2]。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大學生缺乏探索精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較差[3,4]。但已有研究多把大學生視為一個整體,忽視了發展視角下的研究。目前,僅劉春暉等(2015)用實驗方法考察了部屬高校大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規律。他們比較了大學1-3年級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結果沒有發現顯著的年級間差異[5]。但這一研究結果的普遍性需要更多的實驗支撐。研究發現,不同辦學層次的高校的學生在創造力上存在顯著差異[6]。有理由推測,不同辦學層次的高校的學生在問題提出能力上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發展模式。
在此,本研究擬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為對象,從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等指標探討個體問題提出能力在大學期間的發展模式,以期為我國大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研究提供更多的實驗數據,推動我國大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規律的理論建構。
招募某地方普通高校一年級至四年級志愿被試582人,回收問卷575人,回收率99%。刪除漏填漏答問卷,有效被試446人,問卷利用率78%。有效被試中,一至四年級人數分別為185、98、119和44。測試之前被試在知情同意書上確認簽字,測試結束被試得到一份精美禮品。446名被試,平均年齡19.54,標準差1.377,年齡范圍16-27歲。男性69人,女性377人。
問題提出能力測試:采用劉春輝(2015)的方法。測試題為:現在假如允許你乘宇宙飛船去太空旅游,接近一個星球,也可以繞這個星球轉動,你準備研究哪些與這個星球有關的科學問題(例如:該星球上是否有植物)?問題提出評分按照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三個維度進行記分性來進行。流暢性得分是所提出科學問題的個數,每個問題得 1分;變通性得分是通過評分前對所有的學生在該題上提出的問題根據不同的屬性進行歸類,并以此為標準對被試提出的問題分類,類別數目就是變通性的得分;獨創性得分由選擇該答案的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來決定,若該比例小于5%,得2分;若該比例在5-10%之間,得1分;若該比例在10%以上,得0分。
不同年級大學生問題提出任務上的總得分和各維度分值的描述性統計值見表1。分別以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得分和總得分為因變量、以年級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三個維度上的分值在群組在組間存在顯著差異,F(3,442)=5.68(P=0.001,η2=0.037),F(3,442)=8.55(P<0.001,η2=0.055),F(3,442)=5.69(P=0.001,η2=0.037)。在問題提出任務總分上,組間差異顯著,F(3,442)=10.24(P<0.001,η2=0.065)。進一步的事后檢驗發現,在問題提出任務流暢性上,一年級與四年級(P<0.001)比較有顯著差異,二年級與四年級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1)。在問題提出任務變通性上,一年級顯著高于三年級(P=0.007)、四年級(P<0.001),二年級顯著高于四年級(P=0.002)。在問題提出任務獨特性上,一年級顯著高于四年級(P<0.001),二年級顯著高于四年級(P<0.001),三年級顯著高于四年級(P<0.001)。在問題提出任務總分上,一年級顯著高于三年級(P=0.006)、四年級(P<0.001),二年級顯著高于四年級(P<0.001),三年級顯著高于四年級(P=0.009)。結果表明,個體問題提出能力在大學期間存在下降趨勢,四年級學生顯著低于一年級學生。

表1 各年級大學生問題提出任務上的總得分和各維度分值(均值、標準差)
借助任務情境,本研究的橫向設計較為發現,個體的問題提出能力在大學期間表現出可塑性變化,大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顯著下降。大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這一發展模式基本符合先前基于問卷調查數據或是現象學分析得到的大學生問題提力能力的現狀。如田研(2020)基于224份來自安徽廣播電視大學的數學專業本科生的問卷數據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高等數學課上能認真聽講,但極少能提出數學問題[3]。這一結果也和多數以發散思維任務測量個體創造性的研究結果相一致[7,8]。這些研究一致地發現,個體在大學期間的創造性是趨于下降的,且大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最弱。如金花等(2019)結合橫斷設計和縱向設計探討了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規律。研究以用途任務測量發散思維發現,學生的創造性隨年級升高而呈現非線性下降的總體趨勢。
本研究結果和劉春暉等(2015a,b)的實驗結果存在分歧。這可能和被試所在群體在學業成就上的差異有關。研究表明學業成就與創造力或創造力問題提出能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5,9-11]。更為直接地,沈紅和張青根(2017)發現,國內大學生的創造力存在群體差異;整體上,來自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創造力高于來自211高校的,后者又高于來自地方高校的。李永杰等(2020)發現,在創造性問題提出上,地方普通高校學生和部屬重點高校學生間存在群體差異[8]。
本結果還提示,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的不同維度可能存在不同的發展規律。一年級大學生流暢性、獨特性和變通性均顯著下降;隨后,流暢性一直隨著年級的升高而下降,但獨特性穩定不變。流暢性反映了提出創造性問題的數量,它是變通性和獨特性的基礎。創造性問題是創造性問題提出能力的產品,獨特性和變通性是對產品屬性的評估;沒有產品也就談不上產品是否獨特或是產品是否表現出變通性。本研究發現,流暢性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持續下降,即越是高年級學生提出創造性科學問題的數量越少。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問題提出能力在流暢性上的持續下降值得高校深思和重視。
結論: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存在年級間差異性,表現出隨著年級升高而下降的發展規律。其中,大學生在流暢性上的表現隨著年級升高而持續下降;變通性和獨特性在第一年的顯著下降后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